近日国际兴奋剂检测中心传出消息,称菲律宾和约旦亚运男篮运动员在刚刚结束的尿检中呈现阳性,如果结果属实,中国男篮可能获得递补冠军的资格。
这一新闻也引发了网友们对于兴奋剂使用问题的讨论,显然大家对于这种破坏竞技公平的做法都十分抵触。
在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大型体育赛事,但破坏公平的作弊行为还是屡见不鲜,其中尤以科举考场上最为常见,古代考生在严格的监考制度下为了作弊用尽了各种手段,一些作弊道具在如今甚至成为了艺术品。
精致的小抄从明代开始,我国的科举制度便正式进入了八股文时代,而八股文的题目都出自儒家经典四书五经,能否意识到题目的准确出处对于考生们而言至关重要。
虽然古代读书人多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想要牢记这些经典以及名家注疏的内容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因此有些考生开始动起了将书本带进考场的心思。
▲古代科举作弊书籍
但在古代的科举考试前,所有进入考场的考生都要经过严格的检查,甚至连他们带的食物都要被切开查验,以防有人将小抄带进考场,想要瞒过监考者的眼睛,这些小抄必须足够小,这样才有可能被考生夹带进考场。
于是一种微型书籍便应运而生,这种书籍通过特殊的印刷方法将四书五经的内容印制在极小的册子上,其中尤以河南地区发现的《五经全注》和浙江嘉善的《四书全注》最为引人注目。
河南地区发现的《五经全注》长6.5厘米,宽4.8厘米,厚1.5厘米,全书由宣纸印刷,细丝线装订而成,在如此小的书本上不但包含了五经的全部内容,还包含了注释和序言,总字数超过三十万字,这种印刷技术即使在今天也令人叹为观止。
《四书全注》的大小比《五经全注》更小,其长宽高分别为5.1、3.7、1.8厘米,其总字数也达到了惊人的三十余万字,该书出版于清末年间,从该书的装订方式上来看,其并非孤本,想来当时的科举作弊已经发展出了一个不小的产业。
▲字如跳蚤的微型书籍
其实在如今发现的科举作弊书籍中,有些小抄的规格比这两本还要小,但那些书上的文字却因为太小而无法辨认,南京江南贡院中陈列的《五经全注》小抄中,一粒米就可以盖住八个字,当年能用这个作弊的考生想来视力一定非常突出。
隐藏小抄的方法有了小抄书籍,考生们要面临的下一个难题就是怎么将这些作弊材料带进考场,最开始的考生采取的方法比较简单,有人将这些微型书籍塞在馒头等干粮中,还有人将其放在帽子的夹层里。
但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古代的监考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渐渐地这种原始的夹带方法已经无法瞒过监考官的眼睛了,于是一些特殊的夹带装置开始流行。
▲古代科举考场
其中最先出现的是藏有暗格的砚台,相较于其他文具和生活用品,砚台的重量最重,即使在其中夹带书本也不会引起人的怀疑,于是有人在砚台底部制作收纳小抄的暗格将其带入考场。
不过这种作弊方式后来也引起了监考官的注意,砚台底部也成了检查的重点,不掌握精雕技术的古人自然不能将机关做的天衣无缝,这种夹带方式也渐渐被淘汰。
于是考生们又想到了用靴子夹带小抄的方法,和砚台相比靴子重量较轻,一旦在其中夹带书籍很容易引起监考人员的注意,因此古人在用靴子夹带小抄的时候,一般会将书本上的内容誊写在绢布上,这样就不会引起监考人员的怀疑了。
与此同时他们还对收纳小抄的机关进行了改良,广南西路略安抚使胡槻在整理其祖上遗物时就发现了一双专门的作弊靴,这双靴子表面上和普通靴子没有任何区别,无论怎么摔打其都不会出现机关。
▲考生进入考场前需要搜身
但如果先在鞋跟处轻轻磕两下,再将靴子慢慢倾斜,就会有一个特制的小抽屉从后根处滑落,其中竟然装了三捆白绸,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四书的内容,这显然也是专门为考场作弊制作的产品。
科举的身份检查随着古代科举考前检查手段的不断进步,除了那种精心制作的靴子外,考生们已经很难将小抄带入考场了,不过他们还有另外一个原始的作弊手段,那就是找人替考,这一点在没有身份识别系统的古代还是有一定可行性的。
考生们想到的这点自然也会被朝廷注意到,因此从北宋时期开始,参与科举考生的体貌特征就会被编写入相貌册中,以便监考官员进行核对。
▲古代殿试现场
北宋时期的考生相貌册并非画册,而是在考生名字之后记录了其外貌的叙述,除了独特的胎记等特征外,其中的外貌叙述语句并不具体,因此找到一名与自己颇为相似之人代考的可行性还是存在的。
到明代洪武年间,朱元璋为了遏制科举考试中的代考行为,他下令完善相貌册的编写,对每名考生的相貌进行更加细致的叙述,这有效减少了替考现象的出现。
▲雍正剧照
到了雍正年间,相貌册的内容进一步升级,清政府要求画师为每位参与科举考试的考生画像并附在册子之中,在画像前还要有专门的人进行作保,以确定来人为考生本人,这一制度的推行令持续了几百年的科举替考终于销声匿迹。
写在最后科举考试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人才选拔机制,其对于每名学子而言都是一步登天的机会,在巨大的利益驱使下,一些考生最终走上了歧路,在作弊方法上大费功夫,最终成为了后人们的谈资和笑柄。
这些考生的心理和使用兴奋剂的运动员是非常相似的,从公众对于作弊运动员的态度来看,这种投机取巧的做法终究会引发反噬,因此我们在面对竞争的时候,一定不要期待通过歪门左道谋取利益,要坚信只有踏踏实实努力,通过公平竞争获得的成绩才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