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方将领因私心劝李亨继位,这一自私举动竟挽救了即将崩溃的帝国

江舸 2023-09-27 11:13:52

在唐代历史上,安史之乱作为其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一直得到了大量史学家的关注。

在许多历史爱好者的眼中,安禄山从起兵到攻破长安似乎是一帆风顺的,但殊不知在其攻下通关之前,就连大本营范阳都险些失守。

▲安禄山画像

安禄山之所以落得如此难堪和当时各地百姓对于唐王朝的大力支持有关,而这种民意基础也是促使唐肃宗离开唐玄宗,北上灵武建立新朝廷的关键。

在《资治通鉴》和《旧唐书》中,也记载了这段时间里发生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一、安禄山起兵

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十一月,深受其信任的大将安禄山和史思明等人于范阳起兵反唐。

安禄山先将矛头对准了大唐东京洛阳,由于此时唐王朝正沉醉在盛世的美梦之中,全国上下对于战争感到非常陌生。

因此在安禄山起兵之初,中原各地根本无力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安禄山也得以兵不血刃的攻下洛阳,河南河北的大多数地区也成为了叛军的地盘。

▲安史之乱形势图

与此同时,长安城中的唐玄宗还不知道事态的紧急情况。

在最初几封战报传到宫中时,他还坚信这是那些不喜欢安禄山的大臣们捏造的谎言。

直到叛乱发生后的第七天,唐玄宗才终于意识到事情不对,赶紧召集宰相们商讨对策。

虽然此时唐玄宗年事已高,但在处理军国大事的时候却并不糊涂。

在召开会议当天他就处死了安禄山在长安城中的质子安庆宗,其妻子荣义公主也被赐死,安禄山的弟弟安思顺,在朔方地区的兵权也被下令收回。

之后唐玄宗还征集了河西,朔方等地的部队东进抵挡叛军。

为了提升部队的战斗力,他下令在京城的市井子弟中招募了十一万新兵,并将其命名为“天武军”。

但这些被临时调动的军队并没有经过战前动员,战斗士气相对低落。

市井子弟组成的新军,更是一群乌合之众,完全不能和安禄山的叛军相比。

在两军正式碰面后,唐军几乎一触即溃,仅存的残兵败将们只好退守潼关,防止叛军威胁都城长安。

在取得了惊人的战绩后,安禄山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高仙芝剧照

他开始着手布局称帝等事宜,趁此机会名将高仙芝依靠地理优势,死死拖住了叛军的行军速度。

这给唐军加固潼关,重新集结兵力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就在安禄山准备对潼关发动猛攻的时候,其身后的河北河南战场风云突变,这让长安城中的唐玄宗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二、中原群臣的坚守

在安禄山起兵之初,其军势锐不可当,中原地区的郡县几乎都无力抵挡叛军的进攻。

但颜真卿镇守的平原县城,却是一个例外。

▲安禄山叛军剧照

原来在安禄山反叛之前,颜真卿就已经听说了安禄山的事迹,他认定安禄山日后必反。

于是,他提前在平原县城训练士兵,准备军备,修葺城墙,以备日后之战。

颜真卿的这些举动也引起了安禄山的注意,安禄山多次派出间谍到平原县城中打听消息。

为了打消安禄山的顾虑,颜真卿开始频繁出游,还和友人们吟诗作赋。

这让安禄山解除了戒心,认为颜真卿不过一介书生,不可能对自己的大业造成太大影响。

▲颜真卿画像

但在安禄山起兵之后,他才发现平原县城在颜真卿的经营下已经变得固若金汤。

安禄山深知一鼓作气的道理,叛军必须要在短时间内取得战绩。

于是,他选择放弃平原城直扑洛阳等重镇,颜真卿的城池也得以保全。

在安禄山主力西进之后,颜真卿开始招募人马,很多心属唐朝的流民都集结在了平原城。

之后,颜真卿又击败了前来招降的叛将,这让颜真卿威望大增,周边郡县在叛军西进后纷纷归附于颜真卿。

河北东部形成了抵御叛军的“唐军联盟”,这对安禄山的后方造成了一定威胁。

▲唐军士兵

在颜真卿收复失地的同时,他的从父兄颜杲卿也在常山举起了义旗。

他带领当地百姓向被叛军占领的城镇发动了进攻,并夺下了包括常山在内的多处城池,还打通了河东进军河北的要道井陉关。

这为后续李光弼和郭子仪大军的转移,提供了条件。

在常山起义之后,叛军失去了对于河北的控制力。

为了避免义军威胁到自己的大本营范阳一带,安禄山派史思明领兵回到河北地界,向颜杲卿的常山城发动了猛烈进攻。

▲颜杲卿与颜真卿塑像

尽管颜杲卿和另一名守城官员袁履谦拼力死战,但在巨大的兵力劣势下,常山城再度被攻破。

颜杲卿和袁履谦被史思明送往安禄山处听候发落,安禄山对他们的起义行为怀恨在心,要求在大庭广众下将两人肢解。

但直到死时,他们二人兀自对叛贼咒骂不休,这种忠烈的举动让他们成为了彪炳史册的英雄人物。

▲颜杲卿画像

攻破常山城后,史思明开始掉头攻击颜真卿控制的城镇。

但没等他取得实际性的战果,名将李光弼和郭子仪便率领朔方精锐,从井陉关来到了河北战场,并和史思明展开了正面对决。

郭子仪等人先是收复了刚刚被叛军攻陷的常山城,他们在城破后马上将颜杲卿和袁履谦的家人从牢狱中放出,并加以优待。

然后立即进军其他城镇,并将九门、藁城之外的地区尽数收复,这让史思明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李光弼画像

为了夺回河北地域的控制权,史思明在常山旁的嘉山和李光弼、郭子仪展开了决战。

结果这场大战以唐军的大获全胜而告终,在《旧唐书·李光弼传》中记载了这场战斗的胜果:

“六月,(郭子仪、李光弼)与贼将蔡希德、史思明、尹子奇战于常山郡之嘉山,大破贼党,斩首万计,生擒四千,思明露发跣足奔于博陵,河北归顺者十余郡。”

在河北战场失利的同时,叛军在河南战场也遭到了猛烈的阻击。

▲唐末叛军

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安禄山希望叛军能够深入到江淮流域。

但张巡等将领的坚守,让他们始终无法找到突破口,安禄山的南下计划也最终宣告破产。

在嘉山之战失利的消息传到安禄山那里时,安禄山对于自己的前景产生了悲观的情绪。

因为在潼关前线战场上,面对哥舒翰镇守的潼关,安禄山也是一筹莫展,他甚至有了回师范阳的念头。

三、潼关之战与马嵬驿之变

可以说在嘉山之战后,战争局势对于唐王朝非常有利,如果能够坚守潼关,等到李光弼和郭子仪扫平河北之后,则可以对安禄山部,形成夹击之势。

▲潼关旧照

那样的话,安史之乱就只不过是大唐王朝的一个小插曲罢了。

但随着捷报不停传入宫中,唐玄宗也可开始骄傲轻敌了。

当时在朝中掌握大权的杨国忠,对于战争几乎一窍不通,但是他却天真地认为安禄山的叛军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根本不是大唐军队的对手。

于是,他在战争初期曾力谏唐玄宗主动出击,毕其功于一役,一举击杀安禄山。

▲杨国忠剧照

随着战事的持续,杨国忠意识到安禄山并非等闲之辈。

他还听说安禄山叛乱打的是清君侧的旗号,而他们想要除掉的正是自己,这让杨国忠愈发恐慌。

据《安禄山事迹》记载,当时潼关守将哥舒翰的下属官员曾经建议他留一部分兵士守关,然后其本人带领人马进入长安,以兵势要求玄宗诛杀杨国忠。

这样既可以稳定朝局,也能打击叛军的士气,可谓一举两得。

与哥舒翰平素不睦的杨国忠,担心哥舒翰真的会选择走这条路,便多次在玄宗面前诬陷哥舒翰坐失良机。

最终,唐玄宗亲自下令要求哥舒翰主动出关作战,酿成大败,长安门户也彻底暴露在叛军的眼前。

▲名将哥舒翰

在潼关失守之后,唐玄宗自知无力抵挡叛军,便令将军陈玄礼护送皇亲国戚和大臣们远走蜀地。

在行至马嵬驿的时候,兵士发生哗变,将杨国忠及其亲信尽数诛杀,后来将士们又逼迫唐玄宗将杨贵妃赐死,士兵们的情绪这才得到了缓解。

▲杨贵妃被赐死

在朝中杨氏家族被灭后,百姓们认为唐玄宗终于可以不再受奸臣的蛊惑了,于是他们拜倒在道路两侧,说道:

“及行,父老皆遮道请留,曰:宫阙,陛下家居,陵寝,陛下坟墓,今舍此,欲何之?”———载自《资治通鉴》

百姓们以为唐玄宗出逃四川的选择,是奸臣杨国忠的提议。

殊不知唐玄宗心意已决,虽然其在百姓面前踟蹰良久,但最后还是毅然上路,只让太子李亨留下抚慰百姓。

见唐玄宗去意已决,百姓们又转头恳请李亨留下主持大局,带领义军讨伐叛贼。

最终李亨被百姓和官员说服,决定不跟随唐玄宗入川。

四、灵武朝廷的建立

在确定要与叛贼决一死战之后,李亨迅速率领人马向北方进发。

在皇子李倓的建议下,李亨决定先去往河西地区建立指挥中心,然后与朔方军联合共同讨伐叛军。

▲唐肃宗画像

但是由于准备不够充分,李亨一行人在北上过程中遭遇了各式各样的问题。

在离开马嵬驿后不久,他们就和一支被打散的潼关守军遭遇,双方一时间竟都将对方当成了敌人,一阵厮杀过后双方都有了不少伤亡。

在这场误会之后,李亨为了尽快赶往河西加快了行军速度,这导致大量武器装备被遗弃,士兵也走散了不少。

▲行进中的唐军

直到抵达平凉后,李亨一行人才得到了一些补给。

但就在此时,李亨从哥舒翰旧将王思礼口中得知了,河西正面临胡人叛乱的情况。

这让他的想法发生了动摇,一时不知何去何从的他,只能在平凉暂时驻扎。

就在此时几位朔方将领抵达了平凉,将朔方各镇的士兵和武器装备情况上报给了李亨。

李亨因此得知朔方地区秩序井然,十分欣慰,这几名朔方使者见状顺水推舟邀请李亨前往朔方坐镇。

李亨在考虑后接受了这一建议,并随后领兵去往了灵武。

▲李亨剧照

在抵达灵武后,几名官员建议李亨继位为帝。

在李亨多次拒绝后朔方将领提出现在灵武地区的军士,以及跟随李亨的将士都希望能成为新皇的“从龙之臣”。

如果李亨不迅速继位的话,恐怕会让这些人大失所望,这对于平叛大计恐有不利。

在这些人的劝谏下,李亨最终决定登基为帝,是为唐肃宗。

随后他向各地官员发布了诏书,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虽然此时的李亨并没有统治全国的能力,但他的继位却在实际上挽救了唐朝的政局。

五、唐肃宗登基的影响

在唐肃宗登基之前,安禄山攻破潼关和唐玄宗入川避难的消息,便传到了中原地区。

这对于颜真卿等坚持抵抗的唐朝官员,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比如在雍丘坚守的张巡,其下属中就有人劝他投降于叛军。

最终张巡将这些人斩首示众,但防守唐军的士气已经大不如前了。

▲坚守城池的张巡

另一方面在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将自己的多个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让他们代替地方将领履行驻防任务。

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各地能够迅速组织起有效的抵抗,也全赖吴王等藩王之力,百姓们也将他们视作唐朝统治者的化身。

但随着唐玄宗的出逃,这些藩王登时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至尊之位的空虚会让他们的心思发生巨大的变化。

▲唐末叛军

他们会不会像南梁后期的藩王那样拥兵自重,或保持观望也成了未知数。

而在唐肃宗登基称帝之后,上述问题均迎刃而解。

唐肃宗继位的诏书最先送到了颜真卿的手中,他迅速将这一消息传递给了河北、河南的唐臣们。

在得到这个消息后,众人群情振奋,重新燃起了对抗叛军的斗志,张巡更是在麻痹敌人后,主动出城偷袭,取得了不俗的战果,一改此前士气低落的局面。

▲讨伐叛军的唐朝军队

与此同时,各地藩王也对李亨的继位表示认可。

有了领袖人物之后,他们之间的合作变得更加紧密,这对于唐朝重构防线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因战争流离失所的百姓们,在听说唐肃宗继位后,也纷纷跋山涉水赶赴灵武投奔。

这些流民的到来,让唐肃宗能够组织起更为强大的军队,这为后续作战提供了条件。

▲耕种的百姓

在失陷的关中地区,唐肃宗登基带来的积极效应更加明显。

当时长安城中的百姓日夜望向北方,每见有烟尘扬起,众人便会欢呼雀跃,认为那是李亨的平乱大军到来了。

百姓的这一举动,也让守城叛军惊慌不已,此事在《旧唐书》中有如下记载:

“自上离马嵬北行,民间相传太子北收兵来取长安,长安民日夜望之,或时相惊曰:‘太子大军至矣!’

则皆走,市里为空,贼望见北方尘起,辄惊欲走。

京畿豪杰往往杀贼官吏,遥应官军;诛而复起,相继不绝,贼不能制。”

在唐肃宗这个新政治领袖的号召下,长安陷落的负面影响被消解掉大半,全国各地的平叛力量得以重新整合,安禄山的扩张势头也得到了遏制。

▲安禄山剧照

虽然唐肃宗的登基是朔方将领出于私欲的请求,但这确实缓解了唐王朝存在的问题,挽救了即将走向分裂的唐王朝,实在是大功一件。

著名史学家王夫之也评论称:

“天未厌唐,启裴、杜之心,使因私以济公,未尝不为唐幸也。”

5 阅读:2173
江舸

江舸

读奇闻历史,品天下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