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山西首府太原已经有超过2500年的建城历史,其在古代时一直是中国的北方军事重镇,受到历朝帝王的高度重视,更是不少皇帝的“龙兴之处”。
然而在北宋初年,宋太宗用一场大火和次年的灌城将这座千年古城彻底摧毁,但就在其毁城两年之后,他却又下令在太原城旧址以北建立新城。
想要弄清楚宋太宗政策在短短时间内,发生如此剧烈的转变的原因,还要从详细记录了北宋历史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寻找答案。
一、太原独特的地理条件北宋时期的太原府即此前的晋阳城,也称并州,其位于黄河中段,今山西省中北部,太原盆地的北端,正好在古代中国游牧民族和中原百姓的生活区域分界线上。
太原地区三面环山,其西边为吕梁山系,东边为太行山脉余脉,两大山脉在太原地区北部相抱合,这让太原在冷兵器时代拥有了得天独厚的城防条件。
▲如今的太原城
除了拥有山脉作为屏障,太原地区还有着北方少有的发达水系,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由北至南流经太原,这不但为太原城提供了丰富的水源,还能够为晋阳城提供优越的水路运输条件。
在隋唐时代之前,山西周边地区水土保持较好,汾河水流充沛,这让太原城的物资补给十分方便,这在战争中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优势。
而且太原的位置对于中原王朝来说也非常敏感,其距离中原腹地,关中平原乃至后续明清时期的北京地区不远,且太原处于海拔更高的地区。
这让太原方面的军事力量可以居高临下对周边核心区域进行打击,即使战事不利,天然的地势差,也能够帮助城中守军固守城池。
古时太原周边有六条交通要道,其中西北一线直通山西北部与内蒙古;东北一线可抵河北北部;西南一线直达关中平原;东南一线则越过抵达洛阳;西行线路可达陕北;东行道路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井陉道,是通向河北中部的要道,赵武灵王进攻中山国的时候,就已经从此取道了。
▲古井陉道路线
除了优越的地理条件之外,太原还有着与众不同的文化背景。
相较于其他古城,太原受到地理位置影响,自古便是胡汉百姓进行贸易的重要场所,因此当地的文化风气更为开放,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
这让太原地区的将领更容易与北方政权达成协作,导致该地成为中央政权的心腹大患。
二、唐末之前的太原城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太原城就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军事城镇,春秋时的晋国就是依靠这块风水宝地成长为霸主的。
到了秦汉年间,作为赵都的晋阳被秦军攻克,随后秦始皇在此地设立太原郡。
但很快汉朝就推翻了秦朝,彼时汉朝面临着匈奴的巨大压力,于是刘邦将太原定为韩国的治所,派遣韩王信驻扎在此,抵御匈奴。
▲匈奴骑兵
后来直到汉武帝之前,太原一直都是汉朝最重要的北方边镇,长期归属代王管辖。
在汉武帝重整州郡制度后,太原郡成为了并州的治所,后来人们便开始用并州称呼太原城了。
东汉初年汉光武帝意识到太原对于中原地区防御工作的重要性,其先后派出郭汲、马成等名将驻守此地。
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对太原城的防务工作进行了加强,在城池周边兴建了烽火台等建筑,加强了太原城与周边地区的联系。
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晋阳一直都是北方割据政权争夺的焦点。
曹操在攻取晋阳之后,才终于彻底平定了袁绍的势力,五胡十六国时期晋阳更是各大势力的必争之地,晋阳的易主往往就预示着昔日霸主的衰落。
到了北魏末年,高欢更是将自己的霸府搬到了晋阳,虽然之后北齐将政治中心迁到邺城,但晋阳依然保留着“别都”的地位。
▲北齐神武帝高欢
隋唐年间北方突厥崛起,太原作为抵抗突厥南下的前线,受到了隋朝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杨广,杨谅先后担任并州大总管,主持当地防务。
在杨广登基后,他更是多次北巡太原,在当地大兴土木,又一次加强了太原的城防。
但杨广没有想到的是,他对于太原的重视,却为新王朝的崛起提供了绝佳条件。
隋朝末年驻守晋阳的李渊以抗击突厥为名暗地积聚兵力,为其之后逐鹿中原奠定了基础。
在唐军起兵之初,李渊和李世民也依靠着固若金汤的太原抵挡住了周边军阀的轮番进攻,最终成就大业。
唐朝前中期太原作为抵抗突厥的前沿阵地,一直都是唐朝统治者关注的焦点,李世民就派出名将李世勣在此镇守,这也凸显了太原城的特殊地位。
▲唐代名将李光弼
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中,太原城又一次扮演了唐帝国守护者的形象。
在唐军的坚守下,太原城没有被叛军攻克,这让李光弼,郭子仪可以率领大军东出井陉道,成功击溃叛军主力,为平乱做出了巨大贡献。
安史之乱平定后,北方回纥趁机兴起,为了抵御这股新兴势力,唐廷派出马燧镇守晋阳。
在和游牧民族军队作战过程中,马燧发现晋阳城东地势平坦,不利于防守,于是他引汾水出城,令城东变成了泥泞的沼泽。
之后又掘开汾水河道,引河水流入事先挖好的护城壕沟之中,这让太原城的城防变得坚不可摧。
三、五代时期的太原到了唐朝末年,全国各地农民义军蜂起,为了镇压农民军,唐廷借助了北方游牧民族沙陀族的力量。
在后续征战中沙陀骑兵为唐朝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的首领不但被赐予李姓,李克用更被授予了河东节度使的职位,自此河东节度使治所晋阳,成为了沙陀族的领地。
▲沙陀军事集团首领李克用
在后梁建立之后,沙陀军事集团的力量远不如朱温,但他们依靠着晋阳城坚固的城防多次击退后梁大军的围攻,朱温这样的枭雄也只能望城兴叹。
在李存勖建立后唐之后,五代历史正式进入了沙陀时代,此后的后晋、后汉两个王朝的建立者均为沙陀军事集团的高级将领,而且他们都担任了河东节度使的角色。
石敬瑭和刘知远均依靠着太原地区的军事力量,击败了中原执政者。
这让晋阳成为了主导五代史走向的核心要素。
但和此前李存勖灭梁不同,石敬瑭和刘知远的建国,均或多或少地依靠了契丹势力的帮助。
石敬瑭更是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这令中原地区直接暴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攻击范围之内,对此后北宋的政治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石敬瑭剧照
后汉末年,大将郭威消灭了后汉,建立了后周政权,中原王朝的沙陀时代由此结束。
但后汉宗室刘崇,依靠晋阳城建立北汉政权,作为五代时期唯一的北方政权,其却最后才被北宋吞并,这主要是因为北汉统治者为了自保,向辽国寻求了庇护。
四、宋太祖三征太原从后周时代开始,中原统治者就有了统一天下的志向,后周名臣王朴在《平边策》中为周世宗制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计划。
之所以将盘踞在太原的北汉留在最后,也是考虑到了契丹兵力强盛的原因。
▲宋太祖赵匡胤剧照
赵匡胤登基称帝之后,其统一天下的思路大致沿袭了王朴的理念。
期间赵匡胤也曾与将领们讨论过攻取北汉的可行性,但大臣们普遍持反对意见,其中张永德的回应颇具代表性:
“太原兵少而悍,加以契丹为援,未可仓卒取也。臣愚以为岁多设游兵,扰其田事仍发间使谍契丹,先绝其援,然后可图。”——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这让宋太祖暂时放下了攻打北汉的念头,但宋开宝元年北汉出现了权力斗争,赵匡胤认为应当趁此机会夺取太原。
于是他派出大军进攻北汉,虽然宋军能够攻到晋阳城下,但经过五代诸朝统治者的修缮,此时的晋阳城已经变得坚不可摧。
宋军久攻不下后,被契丹援军所败,北宋的河东领地也遭到了严重破坏。
次年宋太祖吸取了经验,发动了第二次针对北汉的进攻,这次他分兵多路阻截契丹援军,还攻下了晋阳城北地区,随后引汾河水灌城。
但纵使如此,晋阳城依然是牢不可破,随着天气逐渐转热,围城的北宋士兵出现了大量的病患,而契丹援军也经石岭关小路来袭。
为了避免损失增大,宋太祖只得班师回朝。
在经历了两次失败之后,宋太祖对攻打太原的难度有了深刻的认知,此后的几年时间里他全力投入到平定南方政权的工作中,最终成功将南方政权一一消灭。
在后方局势稳定后,宋太祖于开宝九年再次集结大军北上攻打北汉。
这次他总结了之前的经验教训,不但分兵多路围困太原,还在太原城外布好了军阵,做足了与契丹援军决一死战的准备。
▲北汉名将杨业
但就在大战一触即发之际,宋太祖却忽然暴亡。
虽然宋太宗赵光义火速继位,但对于北宋政府而言,此时依然不是攻击北汉的最佳选择,于是宋军再次打道回府。
宋太祖时期北宋虽然三征北汉不克,但赵匡胤在战争中依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他的围城作战对北汉将士造成了极大的消耗,而且太原城周边的百姓也都被他迁回宋境。
这让太原地区的生产受到了严重冲击,他们已经无力与北宋作战,只能依靠坚城等待辽国援军的到来。
五、宋太宗毁城重建在宋太祖三次北伐中,宋太宗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在战争中深切体会到了晋阳城的恐怖。
因此在攻打北汉之前,宋太宗进行了十分细致的准备。
他不但对行军路线做出了详细的规划,还在外交层面改善了北宋与辽国的关系,放松了辽国的警惕性,为突袭北汉提供了条件。
▲宋太宗赵光义
但即使如此,宋太宗在攻打北汉的过程中,依然遭遇了城中守军的顽强抵抗,即使宋太宗亲临前线指挥攻城,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的北宋,依然无法攻入晋阳城。
不过,这次北宋的外围军队成功截断了晋阳和周边地区的联系,并击退了契丹援军。
这彻底瓦解了北汉高层的抵抗意愿,最终北汉后主刘继元出城请降,脱离中原政权近百年的太原终于被收复。
经历过五代乱世之后,宋代统治者对于地方军阀威胁中央的情况十分忌惮。
于是北宋采取了“强干弱枝”的统治方针,他们不但废除了节度使制度,还推出了文官出知地方,武将为副的制度,这令北宋时期的地方军事实力远远弱于中央军。
▲北宋军队泥塑
在出台了这些制度之后,北宋统治者还在各地摧毁了大量城防工事,这也是为了避免地方将领凭城池割据自立,其中城防最为坚固的太原受到了宋太宗的“特别关照”。
宋太宗不但将并州治所从太原移动到了榆次县,将晋阳旧城降为平晋县,还下令彻底摧毁这座千年名城:
“乃眷太原,本维藩镇,盖以山川险固,城垒高深,致奸臣贼子,违天拒命,因其悖逆,诖误军民。今既荡平,议须更改,当令众庶,永保安宁,其太原旧城并从毁废,仍改为平晋县,别于榆次县创立并州。”——摘自《宋会要辑稿》
诏令发布后,宋太宗将晋阳城中百姓全部迁出,随后用一把大火埋葬了这座古城。
次年他又引汾河、晋祠水灌城,将这座军事重镇彻底摧毁。
除了担忧再次出现北汉这样的割据政权之外,宋太宗摧毁晋阳的另一个原因与宋代的国运有关。
宋太祖发迹于宋州的归德节度使任上,宋州对应的是二十八宿中的“商星”分野,而晋阳则对应“参星”分野。
▲二十八星宿图
“参、商”二星在天空中,从不同时出现,因此当时出现了“天上参商不相见,地上宋晋不并立”的说法。
宋朝统治者因此对晋阳格外关注,将其摧毁也算了了一桩心愿。
即使到了宋仁宗时期,在宋朝局势趋于稳定的情况下,韩琦将并州列为节镇的提议,依然遭到了反驳,反对派大臣用的理由依然和星象相关:
“参商,仇雠之星;今欲崇晋,非国之利也。自宋兴,并最后服,太宗削之,不使列于镇几八十年,宜如旧制。”——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宋太宗摧毁晋阳城的目的,显然是为了稳固宋朝的统治局势,但他没有料到很快自己就要受到该做法的反噬。
在晋阳城被摧毁之后,中原地区的西北方向门户大开,雁门关一线的防御工事难以抵挡契丹铁骑南下,这令北宋边境防务压力陡升。
在考察了周边地形之后,宋太宗不得不于毁城两年之后,下令在晋阳旧城北边修建太原新城。
为了保证其地区军事中心的位置,他还将并州治所从榆次移到了新城。
▲晋阳古城墙
相较于旧城,新城更加靠近忻定盆地、大同盆地,对太原周边道路有更强的控制性。
而且新城周边还有此前代州百姓为抵御契丹人建立的堡垒,在新城修建过程中,这些堡垒和新城的城防被有机结合起来。
这让太原新城的防御能力,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此后的百余年时间里,太原新城一直都是北宋防卫游牧民族的重要依靠。
六、结语从秦始皇时期开始,“隳(摧毁)名城”就是王朝统治者们维持局势的重要手段。
例如隋文帝杨坚也曾经摧毁了北方名城邺城,这本是无可厚非的做法,但此前帝王们摧毁的城池多位于帝国腹地,其消亡不会影响边境局势。
但宋太宗摧毁的太原并非位于国家腹地,其对于中原腹地的屏障作用,对北宋的安定非常重要。
在晋阳旧城被毁后,北宋很快就自食苦果,逼得宋太宗不得不另建新城,这不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朝令夕改的做法,也让宋太宗威望受损,实在是一步昏招。
用户15xxx88
赵光义 只能给差评,正要打太原光头时候弑君,对战局、朝政及以后影响非常大,毕竟他不如李二具备的雄途;摧毁太原本来就是军事重镇的是真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