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士辈出的淮西地区,为何在唐代成了士大夫口中的“边障远地”?

江舸 2023-10-09 16:54:48

河南作为中国文化的发祥地,自古以来便被视为“天下适中”之地。

而其中许州(今河南许州市)又是河南的适中之地,自古以来就是人口密集的地区。

但到了唐朝中后期的时候,政客们却将这里称为“边障远地”,更将镇守此处的淮西节度使视作朝廷的心腹大患!

▲影视剧中的唐朝士兵

晚唐朝廷甚至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军事征讨,这对唐晚期的政治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想要弄清楚唐代淮西地区的风俗变迁和历史作用,我们还要从《旧唐书》等史籍中搜寻答案。

一、淮西节度使的设立与发展

在讨论唐代中晚期政治走向的时候,安史之乱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唐廷为了遏制起义军的势头,在各地安置了大量军镇,其中就包括淮西镇。

由于这里是中原连接江淮地区的枢纽,因此叛军始终保持了对淮西的进攻压力,这让淮西镇成为了唐廷的经营焦点。

▲如今的新蔡县(古蔡州)

在安史之乱平定前夕,唐廷派出李忠臣担任淮西节度使。

此人原名董秦,是平卢人士,在安史之乱中曾为叛军所俘,后策反部分叛军,投奔唐朝大将李光弼。

因其忠于朝廷,所以被赐“李”姓,改名为“忠臣”。

唐廷之所以派他出任淮西节度使,也是看中了其对于唐廷的忠诚。

彼时淮西节度使下辖的蔡州等地,不但是唐军重要的军马和士兵补充地,更是连接江南诸地的交通枢纽,事关税赋大事,因此当地节度使必须要是朝廷心腹才行。

▲李忠臣塑像

在李忠臣治理淮西的十几年时间中,这里成为了对唐廷最忠心耿耿的藩镇。

李忠臣在得知长安遭受吐蕃侵扰后,便立即点兵勤王,甚至不等出兵吉日,其忠心由此可见:

使至淮西,忠臣方会鞠,即令整师饰驾。监军大将固请曰:“军行须择吉日。”忠臣奋臂于众曰:“焉有父母遇寇难,待拣好日方救患乎?,即日进发!”——摘自《旧唐书·李忠臣传》

除了营救京师外,淮西将士在平定中原地区节度使叛乱的战斗中,也立下了赫赫战功。

为了表彰李忠臣,唐廷将其管辖范围扩大到河南道南部、淮南道西部以及山南东道东部,淮西成为了中原地区最强大的藩镇之一。

▲唐朝军士

然而好景不长,李忠臣在担任淮西节度使期间,其效忠唐廷的行为,引发了麾下军士的不满。

这些人很多都和李忠臣一样,出身于平卢等北方边境军镇,他们对唐廷的态度十分淡漠,骨子里非常认同“北方边镇割据自重”的做法。

于是在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李忠臣被其部将李希烈赶走,只身逃亡京城。

当时唐王朝国力空虚,无法应对淮西的叛乱,为了稳定李希烈,唐廷只好将其封为新的淮西节度使。

但李希烈在上任后,马上采取了和李忠臣截然不同的策略。

他不再忠心拥护唐廷,而是效仿北方边镇疏远唐廷,甚至想要杀害唐廷使臣颜真卿,这让淮西成为了唐廷的心腹大患。

▲颜真卿剧照

为了削弱淮西节度使的影响力,在李希烈上任之后,唐廷迅速将蔡、申、光三州之外的淮西节度使辖地分给了其他军镇,但纵使如此淮西三州依然是一个不可小觑的力量。

在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篡夺节度使之位的剧本在淮西地区接连上演。

先后上任的陈仙奇,吴少诚,吴少阳等人皆为北方军镇人士。

因此,虽然淮西节度使的权力经过了多次变动,但他们对唐廷的态度一直十分恶劣。

二、胡风南渐

由于淮西节度使和唐廷保持着尖锐的对峙态度,这让当地和周边地区的文化和经济交流变得匮乏,当地的民风也开始发生了一定的转变。

在唐朝初年,唐军战胜了北方的突厥,当地百姓纷纷归附唐朝。

针对这些游牧民族百姓,唐廷采取了“羁縻统治”的方法,就是将他们安插在北方军镇之中,依然由本部族的首领加以统治。

▲突厥士兵

到了唐玄宗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人口,已经达到了北方总人口数的五分之一左右。

虽然他们在数量上并不占据优势,但由于游牧民族保持了原有的统治架构,这让他们的文化影响力和延续性大于当地的汉人。

这致使到了唐朝中期的时候,河北等地的百姓已经不知道孔夫子和周公了,每天谈论的都是行军打仗的问题,这一现象在杜牧的《唐故范阳卢秀才墓志》中也有提及:

两地(燕、赵)皆多良田畜马,生年二十,未知古人有曰周公、孔夫子者,击毽饮酒,马射走兔,语言习尚,无非攻守战斗之事。

在这种情况下,中原地区的百姓甚至将河北等地视作“蛮夷之地”,由此可见当时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有多么明显。

▲唐玄宗剧照

到了开元年间,为了稳定边境局势,唐玄宗将几万名边镇胡人迁移到淮西等地生活,这些人的到来,为当地引入了部分游牧民族的文化风俗。

不过淮西的汝南,颍川等地,自古以来便是名士辈出的地方。

比如曹魏时期曹操的谋士团体中,便有不少人来自这里,在隋唐乱世中李密也曾发出过“昔称汝、颖多奇士,故非谬也”的感叹。

因此这些胡人的到来,一开始并没有掀起波澜,但在安史之乱中,淮西地区作为主要战场之一,深受战争荼毒。

当地百姓死伤枕藉,幸存者也纷纷外出避难,而在李忠臣入主之后,部分忠心于唐廷的边镇将士纷纷前来归附,这让淮西地区的人口组成发生了大洗牌。

▲颍川名士荀彧剧照

在安史之乱后,边镇将领便一直是淮西地区的实际领导人,这些人大多不通诗书,因此当地武人成为了政治主导群体。

在他们的影响下,淮西民风发生了嬗变,人们的生活习俗开始向河北地区靠拢。

更重要的是,淮西节度使十分热衷于通过战争劫掠周边地区,在常年作战的背景下,士兵在淮西地区的重要性和社会地位与日俱增。

这导致当地百姓养成了好战的习气,这也为之后唐朝晚期的动乱,埋下了伏笔。

三、唐宪宗平定淮西

在李忠臣被驱逐之后,唐廷便丧失了对于淮西地区的掌控,当时的唐王朝非但难以得到江南地区的赋税,而且还时刻需要面对来自淮西的军事威胁。

因此从唐代宗一朝后,唐廷便始终将平定淮西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

虽然当时唐廷能够调动的兵马是淮西节度使的许多倍,但是由于淮西地区独特的地理特点,让唐军的进攻变得十分困难。

▲大别山风光

当时淮西节度使的辖地南有大别山,西有桐柏山,中间又有淮河穿过。

这些山河成为了天然的防御屏障,其中淮河北方是淮西节度使治所蔡州的所在地,这里有着大片的平原和少量丘陵,是淮西的“养兵之地”。

而南边的申、光二州则处于大别山之中,这里地形复杂,关隘遍布,是易守难攻之地。

这让淮西军阀可以在内部自由调动兵马,而外部则难以攻入,形成了一个易守难攻的有利局面。

在建中四年的时候,唐廷曾经调集了河东、泽潞、河阳、朔方四大军镇的兵马包围了淮西,讨伐李希烈,但最终无功而返,这让唐廷在之后的三十年内,都没再动对淮西下手的心思。

直到唐宪宗继位之后,其和宰相裴度等人制定了强硬的对藩镇政策,淮西作为一颗嵌在中原腹地的钉子,是必须要被拔除的。

▲唐宪宗剧照

为此唐宪宗对进攻淮西一事做出了十分周密的安排,他几乎调动了唐廷能够使用的全部机动兵力,将淮西团团围困。

当时满朝文武都坚定相信,攻破淮西只在顷刻。

唐宪宗的具体安排,在《旧唐书》中有如下记载:

令宣武、大宁、淮南宣款等道兵马合势,山南东道及魏博、荆南、江西、剑南东川兵马与岳鄂计会,东都防御使与怀郑汝节度及义成兵马特角相进,同期进讨。

然而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在战争开打后,淮西军队展现出了极为顽强的战斗力,唐朝大军不但无法攻破城池,甚至还出现了严重的死伤。

面对这种情况,韩愈提出了一条中肯的建议,他指出相较于唐廷的军队,淮西士兵更加团结,而且常年在行伍之中接受训练,军事素质更高。

想要平定淮西,最好的办法是在淮西周边地区招募兵马,因为这里的人受到了淮西民风的影响,十分好战,这会有效提高唐军的战斗力。

采纳了韩愈的建议后,唐军在当地进行了人员补充,这些新加入的兵士也展现出了不俗的战斗能力,帮助唐军稳定了前线局势。

但彼时淮西节度使吴少诚宣称,唐军破城之日,将对当地百姓采取报复手段,这让淮西军民个个奋死抵抗,唐军围攻四年仍无法拿下淮西。

在这种情况下,唐军将领李愬率领精兵绕过淮西主力盘踞的洄曲地区,在一个雪夜直奔防御虚弱的蔡州城并成功破城,俘虏了淮西节度使吴元济。

▲李愬雪夜破蔡州

得知这一消息后,前线的淮西兵马一时间群龙无首,只得向唐廷投降。

至此,唐宪宗才将心心念念的淮西地区收入囊中。

四、唐廷对淮西的安置措施

在平定淮西之后,唐宪宗和裴度在如何处置淮西将士的问题上,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唐宪宗希望严惩吴元济等淮西将领,来显示自己对藩镇不臣之人的强硬态度。

但裴度在接到诏书后却并没有施行,而是赦免了吴元济及其他将领,对于叛军士兵也没有任何惩罚措施。

裴度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出于两点考量:

首先唐军的胜利并非是在正面战场的大胜,而是依靠奇兵致胜,这并不能使淮西将领信服。

如果对他们施以重刑,很有可能激起兵变,这对于唐廷而言有百害而无一利。

▲裴度画像

另一方面在经历了四年的围城作战后,唐军的士兵出现了一定的损耗,大量部队急需休整。

如果能够将淮西军队收编归朝廷所用,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些问题,而想要他们真心归顺,自然要展露出豁达的态度。

事实证明裴度的做法是正确的,在唐军进入蔡州城后,并没有受到任何抵抗,士兵们也都情愿归顺唐廷。

不过为了避免再次出现淮西军镇坐大的情况,唐宪宗将淮西的蔡、申、光三州分别并入忠武、鄂岳、淮南三镇,从根本上解决了淮西的割据问题。

蔡州作为曾经淮西节度使的治所,拥有着最多的兵力,因此这次政治区划变动,令忠武军一跃成为唐廷的王牌部队。

▲蔡州地理位置

在此后的几十年间,忠武军成为了唐廷最为倚重的军事力量,他们在平定黄巢和王仙芝起义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也充分证明了裴度毒辣的政治眼光。

然而在利用淮西士兵的同时,唐廷对于淮西百姓的管理却是十分失败的。

由于唐朝末年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这导致朝廷不得不将食盐的经营权全部回收,通过售卖高价食盐的方式获取金钱。

这导致在十几年时间里,食盐的价格上涨了几十倍,很多百姓无奈之下只得选择“淡食”,不再购买食盐。

在这种情势下贩卖私盐的收益大幅上涨,很多人铤而走险成为了私盐商贩。

▲古代盐贩

当时唐廷对私盐贩子采取了强硬的打击政策,为了保证不被逮捕,私盐贩子只能成立自己的武装力量。

淮西作为当时的尚武之地,也成了很多私盐贩子招兵买马的根据地。

而淮西百姓对于唐廷怨念颇深,因此不少人纷纷加入贩私盐队伍,这让唐廷在淮西地区的统治出现了松动。

五、淮西军事集团的重组

在唐僖宗继位之后,其重用的宦官田令孜不顾持续的天灾,仍然提高税赋,逼得各地民不聊生,最终激起了黄巢与王仙芝起义,令全国政局发生剧烈震动。

在农民军举起义旗之后,他们长期在淮西等地游击作战,这主要是因为这里有着优秀的兵源,而且大别山等山区可以为义军的休整提供条件。

这些义军在淮西的活跃,吸纳了大批当地百姓加入其中,黄巢军队规模扩大最快的时候,就是其在淮西行动之时。

▲唐末义军头领黄巢

但黄巢义军很快就受到了唐军的镇压,尤其在李克用的沙陀骑兵加入战场之后,义军更是颓势尽显。

在危难之时,黄巢选择领兵进入山东地界,淮西士兵自然不愿跟随其离乡赴死,于是纷纷脱离队伍,成为了流民。

就在此时,曾经投降于黄巢的许州牙将秦宗权,趁乱占领了蔡州,并依靠其军事力量迅速占领了周边的申州、光州等地,自立为蔡州刺史,这让淮西再次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割据势力。

此前跟随黄巢的淮西人士,见淮西再次独立,便纷纷前往蔡州投奔秦宗权麾下。

这让秦宗权迅速成长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军阀之一。虽然在开始的时候秦宗权还听从唐廷之命与义军作战,但很快他的不臣之心便暴露出来。

他不但不再向唐廷纳贡,还暗地里招兵买马,提拔有才干之人,组建了一支强大的部队。

之后,秦宗权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几乎吞并了整个中原,南方的四川和长沙也都遭到了秦宗权部队的袭击。

但后来秦宗权在和朱温的决战中,遭遇惨败从而一蹶不振,朱温则趁机整合了秦宗权的势力范围,成为了中原霸主,为篡唐行动奠定了基础。

▲秦宗权剧照

虽然淮西军团在秦宗权时代遭遇了重大打击,但其招募的将领王建、马殷等人依然保留了不俗的实力。

他们也依靠着麾下的蔡州兵团建立了前蜀、马楚等政权,深刻影响了五代时期的政治局势。

六、结语

淮西地区作为曾经的文人之乡,在中晚唐时期受到政治和战争影响,民俗风气发生了巨大转变。

至此成为中原地区民风最为彪悍的存在,这让“淮西军人”成为了晚唐政局中的重要力量,并对历史走向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唐朝末期时,唐廷本有机会重整淮西民风,但朝中大臣对于此“边障远地”的不屑态度,导致当地百姓始终无法与朝廷建立起亲密关系。

而最终灭亡唐王朝的农民起义也是自淮西愈演愈烈的,这也算是唐廷对自己犯下错误的偿还吧。

0 阅读:1
江舸

江舸

读奇闻历史,品天下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