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对宋王朝的统治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冲击。
虽然康王赵构随后登基称帝,但其政治地位并不稳固,且始终受到金兵的强烈威胁。
为了稳固自己的帝位以及组建起完善的政府架构,宋高宗决定启用北宋名臣李纲为相。
随后李纲的一系列政治举措,也帮助宋高宗稳定了局面。
▲宋高宗画像
但这对彼此信任的君臣,却在李纲拜相后不到三个月便合作破裂,这对南宋初期的政治形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想要洞悉发生如此剧烈转变的原因,我们还要从《宋史》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史料中寻找答案。
一、北宋时期的李纲和南宋初期其他几名宰相不同,李纲在北宋年间就已经名满天下,成为了许多学子和士大夫阶级心目中的意见领袖。
李纲的发迹源于一次水灾,在宣和元年京师发生大水,群臣对于此事都置若罔闻。
只有李纲敢直言上谏,指出北宋大臣对于政事的懈怠是导致京师水患的原因,还提议各地官员加强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维护。
▲李纲画像
李纲的言论对于忙着粉饰太平的宋徽宗君臣而言,无异于当头棒喝。
宋徽宗自然大为不满,当即将李纲贬出京城,虽然李纲因此事仕途受挫,但其在学子和士大夫阶级中的口碑得以建立,这为其之后再次入京主政奠定了基础。
在宋金同盟破裂后,金兵开始南下作战,北宋军队无力抵抗,导致敌人的铁骑已经进犯到汴梁城下。
为了挽救局势,宋徽宗要求各地官员进言献策。
李纲提出希望宋徽宗将皇位禅让给太子,其这一提议得到了给事中吴敏的支持。
怯战的宋徽宗也采纳了这个建议将宋钦宗送上了皇位,自己则一路南逃准备避难。
▲宋钦宗画像
在宋钦宗登基之后,李纲作为拥立功臣也受到了重用。
虽然宋钦宗一直都把议和作为主要目标,但彼时解除京城之围才是最急迫的任务。
李纲临危受命率领两千余名士兵与金兵在酸枣、封邱门一带发生激战,成功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此战过后金人知道无法短时间内攻陷汴梁,隐隐有了返回的想法。
但他们又不想这样空手而归,便要求北宋政府送出皇子到金国做人质,并将太原、中山和河间三镇割让给金国。
北宋群臣针对金人的要求,展开了激烈的争辩。
宋钦宗为了尽快解除眼前危机决定将皇弟赵构送往金国做人质,并同意割让北方三镇。
但李纲却扣下了割地的诏书,仅仅将赵构送到了金军阵营之中,之后因为金人对赵构的身份有所怀疑,宋廷又用赵枢换回了赵构。
因为对没有得到三镇的结果不甚满意,因此金人并没有如约退兵,不过得到人质后他们对京城的攻击确实有所缓和。
暂时的危机解除之后,李纲就开始着手于军事工作。
他希望对来京勤王的部队进行统一编排,并在汴梁城中训练了一支新军。
希望借此将金人赶出中原,夺回被抢夺的城镇。
▲宋徽宗画像
与此同时,随着京城之围被解,南逃的宋徽宗也回到了京城,并对李纲的表现大加称赞。
这件事,让宋钦宗对李纲产生了怀疑。
为了削弱李纲的权力,宋钦宗另设宣抚司,任用姚平仲为长官,专门处理勤王部队的调度工作,这让李纲的可用之兵变得捉襟见肘。
随后,姚平仲组织了一次对金人大营的偷袭,但由于奸细报信导致金人早有准备,姚平仲的部队在此次战斗中损失严重。
前去救援的李纲也只能救出部分宋军,并不能对金人大营产生实质性威胁。
此战过后,李纲受到了主和派大臣的集体攻击,希望尽快解除危机的宋钦宗也做出了贬谪李纲的命令。
而京城中的太学生们在得知消息后,在陈东的带领下纷纷走上街头请愿,他们斥责主和的张邦昌等人才是奸臣,要求宋钦宗恢复李纲的职位。
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宋钦宗恢复了李纲的官职,但他本人依然主张通过割让三镇换取和平。
为了扫除李纲这一隐患,其派李纲到太原接替生病的种师道防御金兵。
▲靖康之难二宗被俘
在李纲离开汴梁后不久,宋钦宗为了展示“诚意”,解散了李纲苦心训练的军队,金兵也旋即发动进攻,靖康之难就此发生。
此时李纲已经被贬谪到了长沙一带,虽有心勤王,但也无力回天了。
二、宋高宗对李纲的期盼在靖康之难发生后,北宋皇族宗室尽皆被金人掳走。
当时中原地区有不少地方依然存在抵抗金人的武装力量,但由于缺乏统一指挥和政治领袖,这些义军也只能做到结垒自保,无法形成有效的反攻攻势。
此时康王赵构是唯一一个不在金人控制下的皇族,但他在听说父兄尽皆被掳后,却没有了主见,只在王府亲随黄潜善等人的陪伴下一路南逃。
▲宋高宗剧照
金人在攻破汴梁后,意识到他们还不具备统治中原的能力。
于是,他们安排北宋大臣张邦昌建立伪楚政权,希望借此控制河北河南等地。
但张邦昌对自己统治中原的能力和前景并不自信,他明白只有宋朝皇室才有足够的人望入主中原。
所以他先是请回了宋哲宗的废后孟氏垂帘听政,又亲自去往赵构所在地称臣,劝赵构登基称帝。
最终在群臣的一致请求下,赵构于应天府登基称帝,南宋正式拉开序幕。
登上皇位的宋高宗知道自己缺乏政治声望,他需要名臣为自己保驾护航。
他身边的黄潜善等人虽然忠心,但名气不足,张邦昌等在伪楚任职过的大臣又名节有亏,他一时竟找不出合适的宰相人选。
▲伪楚皇帝张邦昌
而彼时李纲听说宋高宗继位称帝,便立即派出使者前往应天府询问消息,还让他带去了自己的政治意见。
宋高宗见到使者后才想起了这位被贬的名臣,他立即向李纲发出了邀请,希望其能够担任宰相一职。
其实在靖康之难发生前,赵构就对李纲的能力十分赞赏。
在李纲被贬后还朝的时候,他还给李纲写了一封信,称赞李纲:
“方今生民之命,急于倒垂,谅非不世之才,何以协济事功?阁下学穷天人,忠贯金石,想投袂而起,以副苍生之望。”——载自《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这次得知李纲有效忠之心,宋高宗自然乐得将其招致麾下。
不过当时就有大臣提出李纲作为主战派恐怕为金人所不容,并建议在李纲到来前收回任命其为宰相的命令。
宋高宗则回击道“如联之立,恐亦非金人所喜”,表达了对李纲的绝对支持,为李纲的上任扫清了障碍。
在抵达宋高宗行在后,李纲便提出了南宋政府发展的十桩要事。
宋高宗深以为然,除处理张邦昌及伪楚官员一事外,均遵照执行。
▲李纲塑像
一个月后,他还任命李纲担任了御营使的职务,李纲得以总领军政大权,风头一时无两。
由此可见,宋高宗对李纲的信任和期待。
三、严惩张邦昌在李纲上书的十件政事中,有两件事被命名为《议潜逆》和《议伪命》,即如何处理伪楚头目张邦昌和其他曾在伪楚政权中供职的官员。
在李纲到来之前,宋高宗和随行群臣都将张邦昌视作拥立宋高宗登基的大功臣。
毕竟没有他的助力,宋高宗是不会有称帝的勇气的。
而且在金人入侵汴梁之后,张邦昌受命建立伪楚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保全了宋朝的皇宫和宗庙,这些也被认为是张邦昌的功绩之一。
▲宋代汴京城
因此在李纲之前,张邦昌也被宋高宗授予了极高的官位,但李纲却对这名同僚非常不满,他表示:
“而邦昌方自以为得计,偃然正位号,处宫禁,擅降伪诏。以止四方勤王之师。及知天下之不与,不得已而后请元裕太后垂帘听政。”——载自《宋史·李纲传》
为了证明自己的立场,他要求宋高宗组织一场廷辩,以此决定张邦昌和其他伪楚官员的处理方法。
在之后的廷辩上,李纲阐释了自己的观点。
他指出北宋政府养士二百余年,以张邦昌为首的大臣在大义前却选择了投降,如果不对这些人进行处罚,那么士大夫阶级的政治风气将就此败坏。
此外李纲对张邦昌的功臣论,进行了驳斥。
他指出赵构作为唯一自由的徽宗皇子,本就是无可争议的皇位继承人,根本不需要张邦昌之辈进行拥立,这番话令支持张邦昌的大臣们哑口无言。
随后,有人提出如今南宋朝廷中很多大臣都在伪楚做过官,如果都进行处罚的话将出现无人可用的局面。
李纲则建议严惩在伪楚建立过程中出力较多,或者对宗室有过僭越举动的官员,其他官员根据官职高低不同适当处罚即可。
而对于在靖康之难中,为宋朝死节的文武官员则要进行追封,这一处理方式也赢得了宋高宗的支持。
在这次廷辩后,拥立张邦昌建立伪楚的宋齐愈被处决,张邦昌被贬谪到潭州,不久后即被处死。
其他伪楚官员,也都被处以了不同程度的降职等惩罚。
▲南宋大臣
李纲对于处罚张邦昌等人的坚持,对于宋高宗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为此举证明了南宋是唯一一个继承北宋统治的政权,对于伪楚的否认提升了赵构的统治合理性。
与此同时,严明的惩罚还能对南宋臣子起到警示作用,减少这些人的政治投机可能,稳定南宋的朝堂局势,这让李纲和宋高宗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了。
四、李纲对南宋军事发展的部署李纲作为北宋末年最重要的主战派大臣,在他对南宋政治发展的规划中,有很多内容都和军事建设相关,这也为南宋之后的军事发展奠定了基础。
首先李纲认识到在河东和河北等地,存在很多自发组织的抗金武装。
于是,他请求设置河北西路招抚司和河东路经制司,并举荐张所,傅亮等人前往任职,以便整合这些地方武装,使之成为南宋朝廷可以调动的军事力量。
▲岳飞剧照
虽然这一政策得到了宋高宗的首肯,但黄潜善、汪伯彦等主和派大臣,一直在干预其实行。
他们还派出心腹,到达河北等地监视张所等人的行动。
这让李纲的政策没有收获预期的结果,但即便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张所还是招募到了岳飞,王彦等将领,这些人日后都成为了南宋抗金战斗的肱股之臣。
此外李纲一直坚持宋高宗应坚守中原,不可放弃都城汴梁。
于是其推荐名将宗泽出任东京留守,负责汴梁地区的防务和重建工作。
在宗泽的努力下,汴梁周边的流民重新回到了家乡,一些流寇集团也被其所招降,成为了驻防京城的武装力量。
在宗泽的带领下,这些新军挫败了金人的多次进攻,南宋朝廷在中原地区声威大震。
更关键的是,有领兵作战经验的李纲对宋军缺乏战斗力的原因,有着深刻的认识。
他明白解决“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问题才是提升战斗力的关键。
于是,他提议在边境地区设置帅府,并赋予帅府将帅便宜行事的权力,让将领能够真正调动士兵。
▲岳飞与岳家军
这一提议让南宋的军事形制,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岳飞、韩世忠、吴玠等人在这一体制下,先后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为南宋的抗金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岳家军更是一度令金人闻风丧胆,这些功绩里也有李纲出的一份力。
五、李纲罢相在李纲的统筹下,南宋政府确立了清晰的发展纲领,南宋理学家朱熹更是有“李纲入来,方成朝廷”的高度评价,宋高宗的政治声望也与日俱增。
但就在这个时候,宋高宗和李纲之间却出现了严重分歧。
当时李纲希望宋高宗能够驾临南阳,以便向天下人表示进取中原的决心。
而黄潜善、汪伯彦等人则提出,请宋高宗巡幸东南的建议。
畏惧战事的宋高宗更倾向于后者,李纲对于己见的过分坚持,让宋高宗渐渐疏远了和李纲的关系。
▲黄潜善画像
自此之后,黄潜善也被提拔为宰相,并对李纲的政治举措进行了大量干涉。
而李纲的建议则多半如同石沉大海,这让李纲敏锐地感受到了宋高宗态度的变化。
于是在被任命为宰相的第七十五天,李纲做出了罢相的决定。
此举再次引发了南宋朝堂的震动,之前曾经为李纲求情的太学生陈东,再次率领太学生发动请愿,希望宋高宗将李纲请回。
这次他们采取了“伏阙”的方式,即集体拜倒在皇宫之前,这让宋高宗大为震撼。
这件事让宋高宗意识到李纲在士大夫群体中的惊人声望,他觉得自己的皇权受到了严重挑战。
▲李纲剧照
为了消除风险,宋高宗不但没有接受他们的提议,还处死了为首的陈东,欧阳澈等学生,这让李纲彻底断绝了回到朝廷中枢的可能。
此事过后,宋高宗对李纲严加防范,他甚至做出了“二圣朝党与之大者,惟蔡京,次即纲也”的评论,将李纲和大奸臣蔡京相提并论。
后来其在大赦天下的时候,还会特地标明“李纲及其党羽”除外,由此可见伏阙上书一事给他造成的心理阴影有多大。
▲宋高宗画像
宋高宗作为一名将权力视作生命的君主,其虽然依靠李纲的帮助稳定了局面,但当宰相的权力对他的地位产生挑战的时候,他就会毫不犹豫地将其废黜。
除了李纲之外,后来的吕颐浩和赵鼎也皆是如此。
而这也让南宋朝廷出现了政策反复无常的问题,这对国家的发展自然是极端不利的,假如赵构能够对李纲等大臣多些信任,恐怕中国历史也要就此改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