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oxiu被印度人誉为改变印度命运的人物之一,他热衷于东西方各种不同文化形态的研究,后从哲学教授转到演讲家,博通世界各大文明,他承认一切文明,赞美一切圣人,唯独把中国思想家老子视为知己、邻居长者、全然的圣人。
他认为老子思想不是哲学的,也不是宗教或伦理学的,甚至还不是“反哲学”的,他没有教条可以给你,他只跟你分享他所了解的宇宙万物真相。
因为老子不是我们所理解的哲学家,所以你用西方哲学没法走近他,因为西哲完全依赖逻辑进行“运算”,而这套逻辑就相当于1+2=3。这套逻辑在他看来,可能在老子的思想面前只是一个小不点,或许称之为“某nv”更恰当。
他认为,老子揭示宇宙真相不用严密的逻辑论证——那样的论述可能更适合于呆板的老学究。老子不对事物作详细的说明,他的弟子列子和庄子,继承了这一传统,他们不断地讲寓言、故事和比喻。
这位大师说:其实也不是传统问题,因为老庄他们所论之道是说不清的——永远说不清,永远没人说得清,说清楚的就不是“道‘了。除了比喻,没有更好的办法,而比喻是解决深层问题的最好选择,逻辑没法完成。
跟佛陀的反逻辑论述不同的是,老子用不着逻辑,也不用反逻辑。因为逻辑可以帮你,也可以帮你的对方,它是一个没有归属的“某nv”。
所以,老子的论述不用逻辑,因为越是看起来严密的逻辑就越容易产生漏洞。所以他不用逻辑,也不辩论。他不同于那些哲学家,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试图说服别人。老子只作说明,“他不管你是否被说服”。
然而,越是直白的真相说明,却愈加魅力无穷,他就在那里不离不去,不近不远,不招不拒,他也不准备把任何人变成一个追随者,这样的老子,只能产生于中国。
大师告诫他的学生:“所以要记住……老子的世界不是逻辑的,而是比喻的”,因为逻辑可以为你服务,同样也为对手服务,在争辩中,要么被你说服,要么你被说服,还有一种情况,双方都不服输,那只好成为对手。
而老子之道里没有“对手”,老子也不树立对手,你喜或者不喜欢,他都那样,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贵贱,不可得而利害。如果你想理解老子,你就得改变你原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你必须把你的逻辑放在一边。”
大师告诉弟子:老子自始自终都在用比喻,你们不要把功夫用在喻体上,比如老子说“上善若水”,你不要在水上面琢磨,你只需知道老子是在告诉国王,最好的管理就要像水那样,利而不害,处下不争。
老子不会在喻体上下功夫,他的着眼点在国王那里。所以这个比喻说完了就会回到他论道的主题上——圣人之治,这是本体,你不要在喻体上兜圈子。
再比如他说“谷神不死”,你不要在字面上停留,你只需知道,谷神是对“道”的比喻就行了,就是那山谷间的虚空,“神”只是对“道”因应无穷的形象化比喻,也不要在字面上作繁琐的训诂,训诂在老子那里就像余食赘行,吃力不讨好。
老子用比喻,就是以你身边的人尽皆知的现象,做一个形象化的说明,如同一本自然科学说明书,他通过你熟知的现象,把你的认知指引到你所不知道的事物上,这就“意味着参考已知的来解释未知的。”
“所以”,大师说:比喻总是蕴涵丰富的,逻辑总是狭窄的,不论是东西方的圣人,都喜欢用比喻来揭示真相,阐述道理,而老子是真实的老练的高手。
“所以像《道德经》这样的书,你可以一直读下去”,“必须一遍又一遍地读──它是一辈子的工作”,“而且你越成长,你获得的更多”,因为他是一个无尽的宝藏。
你读过10年8年,或者30年50年,就自诩读懂了,“那不是读这些书的方式”,那只适合逻辑类的书。老子思想是有生命的,“它是活的现象”,“它随着你的心境而变化,它随着你的悟性而变化,它随着你的成长而变化。在你不同的头脑状态下,它给你不同的视觉。”
所以,逻辑是肤浅的,像亚里士多德、黑格尔那样的哲学家,著作等身,无所不涉,洋洋洒洒千万字,难敌老子五千言。为什么呢?
因为在逻辑里面,你必须斗争;在比喻里面,你必须契合,你必须允许它,只有这样,那个比喻才能开花。所以只有在深深的契合与尊敬中,在深深的信赖与信任中,老子才能被理解。
所以,老子是真诚的,但他不是一个神学家,他不去分割生命,他活在一条没有分割的河流里。他更像一个朦胧诗人,他的比喻是活的、发光的、充满生命力的。
相比于西方的哲学家和宗教家,老子是真正的虔诚。举例来说吧,老子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勤。
你看,老子一句空话都没有,他没有神道主义,也不说教,他就告诉你:道是虚空而因应无穷的存在,顺着着它,它能让你无须劳碌。
“虚空”是老子的关键词之一,他在反复阐述它。“空”意味着不可限量,无穷无尽。
他的真实表现在哪里呢?所有的人都认为房子的概念就是墙壁,人们关注的只是“有”的存在,但老子独具慧眼,他说:墙壁不是房子,你怎么可能住在墙壁里面呢?所以那个空间才是房子的意义所在。
所以老子看到了真相,房子是空间而不是结构。宫殿和茅屋没什么不同,因为空是相同的,它不存在富有的空和贫穷的空,它们是平等的。
看人也一样,人有高矮胖瘦,那只是躯壳的不同。只有内在的虚无才是永远相同的。这样的比喻具有无限潜力和深远意义,这就是老子的真诚,他看到了事物的真相,并毫无保留地向我们说明了真相,信不信他就不管了,他只作他该做的事情。
老子在每一个地方都能找到恰当的比喻。到井里取水,富人用金罐子,穷人用泥罐子,它们有一样的空,装着一样的水,功能作用是一样的,而且用的是“空”。
你到哪里去寻找上帝、佛陀、克里希纳、摩诃毗罗?老子说,他们都是“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一切道的化身,他们就在你的身边,你的体内,那一切空间都是。你从“无”中来,你将溶化在那“无”中。
老子的《道德经》要一直读下去,必须一遍又一遍地读,它是一辈子的工作。而且你越成长,你获得的更多。因为《道德经》是一个无尽的宝藏。你读过10年8年,或者30年50年,就自诩读懂了。那不是读这些书的方式,那只适合逻辑类的书。老子的思想是有生命的,它是活的现象,它随着你的心境而变化,它随着你的悟性而变化,它随着你的成长而变化。它在你不同的头脑状态下,它给你不同的视觉。[点赞][点赞][点赞]
何必这样说呢,很多名词都有共同之处,道,道理,思想,哲学这些概念哪里会有明显的区分。人类交流,交流的是文化知识和思想。所有学科都离不开文化知识和思想这两个字。只要交流就能有所理解和进步。
印度长者的理解太精准,是世界上少有的能读懂道德经的大师。
修仙是一门高深的科学[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