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市的衰落和新城市兴起——前工业化英国城市发展的新变化

探史纪闻天下白 2023-09-28 20:31:01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探史纪闻

编辑|探史纪闻

«——【·前言·】——»

在17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的几十年间,英国乡村的居住人口稳定性增强,虽然包括伦敦在内的移民规模在缩减,但在整个17世纪,农村向城市的移民足以满足城市持续增长的需要。

这说明英国前工业化时期,绝大部分城市居民是山乡村迁入的移民。

这种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为城市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

移民到城市的最大重要性在于它使城市经济的增长成为了可能”。

另一方面,它加速了乡村城市化,即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的进程。通过英国的数据,以对城市化的规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刘易斯早在木世纪50年代就已经对在实现工业化进程中这种劳动力转移的重大意义加以了论述。

他认为在传统农业国家中,由于土地有限,而人口增长较快,因此农业中有大量人口处于隐蔽性失业状态。

如果把农村这些过剩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工业部门,整个农业生产并不会因此而发生任何变化,而整个社会生产力会因此而提高。

其三,前工业化时期发生的农业革命,为英国人口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供给,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农业发展·】——»

农业发展是工业扩展与城市增长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指出:

重农学派正确地认为,一切剩余价值的生产,从而一切资本的发展,按自然基础来说。

实际上都是建立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的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并且首先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

农业革命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两大方面改变了农村的面貌,促进了英国生产力发展,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人们精耕细作,推广新技术,使得土地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促进了农牧业的发展。由于农业革命的作用如此之大,贝罗奇认为:工业革命首先是一场真正的农业革命。

工业化和城市是以农产品的增长率为前提的。农作物、畜产品、燃料及其他物资要靠农村提供,当然,我们并不否认所有城市内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但是城市的这些农产品供给主要是由农村提供的。

只有当农产品以一个适当的比率增加时,以农产品作为原料的工业增长率才能提高。

革命之所以发物于英国,是由J几农业革命使英国的农业在前工业化时期有了长足的进步,农业生产力大为提高。

班纳特对英国中世纪后期至近代的小麦产量作过研究。他以英亩产量计算,他认为从1200到1450年,在两个半世纪中,英国小麦平均亩产量增长了0.5蒲式耳。

自1450-1500年,每英亩产量在50年内增至9蒲式耳,以后每50年增长1蒲式耳,到1650年平均产量为12蒲式耳。这就是说在1450年后两个世纪中,小麦每英亩从11蒲式耳增加到16蒲式耳。

波梁斯基认为,在17世纪期间,小麦每英亩平均产量从11蒲式耳增加到16蒲式耳。

班纳也认为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末,小麦平均亩产量又提高了。

这说明,前工业化时期英国农业生产满足了城市工商业人口和乡村非农业人口增长的需要以及工业发展对农业原料的需求,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莫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在乡村经济中除了农业革命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推动外,乡村经济的发展还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其他方面的积极影响。

其一,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在生产过程中,城市工业和乡村工业联系日益加强。

在同一手工业部门里,生产分工更为细致,城市和乡村往往能够比较协调地担负这一部门中的部分生产工序。这些工序间的相互联系,势必促进城乡间的联系。

如在毛纺织部门中,乡村毛纺织业一般主要担负羊毛分类、梳理和纺纱等初级工序。

织呢和漂洗等主要生产工序在乡村和城市都存在,而染色、起绒和剪呢等高级加工和最后完成工序则多在城市进行。

毛纱、素色呢绒不断从农村流向城市,在城市进行加工后再输向国内外市场。城市和乡村在生产过程中的这种协作关系在英国是非常普遍的。

且不说发达的乡村毛纺织区是这样,就连一些农业区的小镇手工业生产也是如此。

如在16世纪20年代时,拉特兰郡小镇奥克翰姆的织呢工、漂洗工各为1人,而承担高级加工和最后完成工序的染呢工和剪呢工却都有两人,可见剪呢与染呢工匠必然要大量接受来自周围农村的素色呢绒。

其二,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乡村生产出大量廉价的普通商品,代替了城市提供的昂贵消费品,促使乡村日渐成为国内工业品的主要市场。

这就在客观上使城市能节省人力财力,集中发展较高级的工业消费品。

如约克郡南部的制刀手工业,高级刀具在设菲尔德城制造,而廉价的普通用刀则在附近村庄生产。

又如织袜业,普通的毛袜在各地乡村生产,而最好的泽西毛袜制造则集中在诺里季、大雅茅斯和伦敦等城市。

此外,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乡村劳动者的收入不断增加,他们购买服装、家具、日用品以及建筑材料、农业生产资料等,刺激了城市工业的发展。

例如,在英国毛纺织业中,新毛呢质地较粗,价格便宜,比较轻便,因其适应了收入有所增加而消费水平不高的一大农民的需求而市场大增。

«——【·城区优势·】——»

城市中与此相关的行业走向兴旺。城市可以根抓四周工业生产特点决定自己的生产方向。

如约克城就是利用西区盛产呢的优势,发展呢绒服装业成功的典型。

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和乡村在手工业生产分工和联系上的这两个特征,使乡村工业成为城市手工业的前生产阶段或准备阶段。

此外,前工业化时期乡村经济的发展在对城市经济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引起了乡村社会本身的根本变化。

前工业化时期,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小农家庭的自然经济产生了裂变。耕织结合中,织的那一方面已不再是自给自足性质,而且并不停留在简单的商品经济上,而是直接进入资本主义经济范畴。

这样,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封建自然经济同时存在于小农家庭经济之中。

先进的事物与落后的东西不可能长久地共存,必然会产生质变,完成耕的那一方面便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过渡。

随着农村逐步走向资本主义,千千万万的乡村农民成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手工工人,成为被剥削的对象。

威廉斯坦普在1545年,花费了1500多镑买下了马尔姆伯里的修道院建筑物和土地,在原修道院的房屋里摆满织机,雇佣两千多名工人为他工作。

哪里有剥削,哪里就有反抗。而广大农民的反抗斗争必然会使乡村的阶级斗争趋于尖锐化和复杂化。

总之,前工业化时期,乡村社会的深刻变革,将广大农村和农民卷入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洪流中。

«——【·封建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所有制变为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部分农民与土地分离变成自由雇佣劳动者,完成了国内市场体系中最重要的纳入过程,具有重大的意义。

前工业化时期英国乡村经济的发展与变革,无论是乡村工业的蓬勃发展,还是农业革命、圈地运动的发生及其变革,都离不开城市的影响(如城市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

一与此同时,乡村经济的发展也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推动。

这也就是说,在前工业化时期在乡村经济的发展中,城乡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前工业化时期,英国农业革命特别是乡村工业的勃兴,使乡村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随着农民家庭被纳入早期的工业化体系,英国传统城市在此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落,而在乡村工业发展集中的地方出现了大批新兴的工商业城市,这使前工业化时期的城市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

前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城市发展出现了新变化。在乡村工业的影响下,传统旧城市普遍削弱,而大批工商业城市随之兴起。

为此以伦敦为代表,城市为了自身的发展也进行了经济结构和职能的调整和变革,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形成。

前工业化时期,由于乡村工业的发展,英国传统的旧城市受到新兴城市的挑战而出现了普遍衰落的趋势。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衰落”是相对的,衰落可能是相对的,也就是说,相对于乡村、其他城市来说,所考查的城市失去了则一富或人口。

当然,我们所说的衰落也是绝对的,某一城市在某一时期,经济所达到的程度低于过去的某一时刻。

城市越大,衰落的可能性越大,它所遭受的损失也越多。

«——【·结论·】——»

1540年亨利八世颁布的重建已衰落的城市法令中列举了这样一些城市:

约克、林肯、坎特伯雷、考文垂、巴斯、奇切斯特、索尔兹伯里、温切斯特、伍斯特、科彻斯特、罗切斯特、赫里福特、斯坦福、南安普顿和牛津等20多个城市。

而施鲁斯伯利、北安普顿、格洛斯特等城市的衰败程度,也决不亚于上述城市。

多切斯特、普利茅斯、汤顿、剑桥、兰开斯特等城市,都受到同等程度的危机。

街道残破、市场荒芜,是15,16世纪存在于英国各城市的普遍现象。这一时期旧城市的衰落主要表现在人口的减少和经济的衰退。

前工业化时期,英国工业重心开始向乡村转移,而城市工商业者向乡村的转移,加速了这一进程。

与之相对应的是老城市的衰落。随着乡村工业的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力,城市人口不断向乡村转移,这是此时传统城市人口减少的重要原因。

在11世纪后半期,有些老城市曾一度复苏,但是在15世纪以后又趋于衰落。

考文垂、诺里季等一批素有名气的城市都在走下坡路。

林肯市16世纪60年的人口只相当14世纪70年代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

«——【·参考资料·】——»

Douglas,。.,EnglishhistoryDocuments1485-1558,(道格拉斯:((英国历史文献》,伦敦,1967年。)Dyer,A.,DeclineandGrowthinL:nglishtowns1400-1640,‘戴尔:((城市的衰落和兴起1400-1640)),剑桥,1991年。)EconomicHistoryReview,(《经济史评论》,第1卷,第1期,1934年。)EconomicHistoryReview,(《经济史评论》,第57卷,第1期,1942年。)
0 阅读:0

探史纪闻天下白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