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乃芳内外治并重治疗脐痈经验

缪老说知识 2024-06-01 05:50:50

『一个有使命的头条号』

脐痈,意为生于脐中之痈肿,相当于西医的脐炎。其临床特点为脐部化脓、肿胀疼痛、糜烂渗液,严重者可伴有全身症状。该病由心脾湿热火毒流入小肠经,或因搔抓脐部染毒而成,若日久不愈,可致气血耗损,余毒难尽而成脐漏。顾乃芳系上海市名中医、上海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顾氏外科第四代传人,从医55年,专注中医皮肤科领域,提出了“其病在外,实根于内,治病求本,以内治外”的理论和方法。笔者跟师学医,曾见顾乃芳治疗一例患顽固性脐痈、迁延不愈的患者,其通过中药内服和中医外治并用,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现将验案整理归纳如下。

验案举例

何某,男,60岁,2023年12月2日初诊。主诉:脐部红肿、疼痛、流脓反复发作5年,加重1个月。患者诉5年前结肠癌腹腔镜手术后,脐部出现红肿疼痛,同时有黄色分泌物流出,伴有臭味,期间曾到医院就诊,予以局部敷药,口服抗生素类药物后,脐部红肿消退,分泌物减少,但停药一段时间后,脐部又出现红肿疼痛,伴有流脓现象,反复发作。近1个月,患者游泳后脐部又出现红肿疼痛,伴体温升高,疼痛严重时彻夜难眠,某医院予患者抗生素口服,局部敷药,用药后未见明显减轻,遂前来就诊。刻下:脐部肿大如枣子大小,明显压痛,其上可见血性和黄色分泌物,外涂白色药膏(具体药物不详);左侧脐部红肿区可见一大小2mm的开口,有黄色分泌物溢出,分泌物伴有臭味。舌红,苔薄黄,脉数。

诊断:西医诊断为脐炎,中医诊断为脐痈(热毒蕴肤证)。

治则:凉血,清热,解毒。

处方:1.中药内服:生地黄9g,赤芍9g,皂角刺9g,当归9g,鸡血藤9g,蒲公英9g,白花蛇舌草9g,紫花地丁9g,败酱草9g,牡丹皮9g,板蓝根9g,土茯苓9g,丹参9g。7剂,代煎,日1剂。2.外治法:黄纱布外敷。黄连颗粒剂1包(每包0.5g,相当于饮片3g)加入20ml开水中,摇匀后自然冷却,取2cm×2cm的6层纱布浸入黄连液中,拿镊子取出,以不滴水为度,敷于脐部,外盖酒精棉片,并用胶布固定。禁止游泳和洗浴。每日自行换药一次。

12月9日二诊:患者诉脐部肿胀疼痛有所缓解,脐周红肿明显消退,左侧脐部黄色痂皮下可见一开口,开口处黄色脓液溢出,球头银丝探其窦道1.5cm。舌红,苔薄黄,脉数。处方:1.中药内服。守初诊方加黄芪18g,7剂。2.外治法。窦道内九一丹药线提脓祛腐,其上加用4~6层棉垫牢实固定。并嘱患者每日处理疮口,九一丹药线一定要送进窦道最底部后稍往上提1~2mm。

12月16日三诊:窦道处皮肤红肿消退,球头银丝探针其窦道0.7cm,治疗同前。

12月23日四诊:窦道处皮肤红肿消退,窦道已结痂,无压痛。处方:1.中药内服:生地黄9g,赤芍9g,当归9g,鸡血藤9g,牡丹皮9g,丹参18g,黄芪18g,白术9g,山药9g。7剂,水煎服,日1剂。2.伤口处停用药线。

12月30日随访,患者创面已愈合。嘱患者2周内伤口勿碰水。2024年1月27日随访,创面完好,未复发。

按 脐痈,根据其临床表现不同分为狭义脐痈和广义脐痈。狭义脐痈指发生于脐部局部浅表急性化脓性疾患,包括脐部浅表脓肿;广义脐痈为溃后久不收口,转为内溃透膜形成瘘管的脐部化脓性疾患。此患者肠癌术后,气血亏虚,湿热内侵,致使火毒结聚脐部,发为脐痈,因脐痈处伤口长期处理不当,余毒难尽而成窦道,为广义脐痈。此类伴有窦道的脐痈患者,在给予中药内治的同时,中医外治也极为重要,《理瀹骈文》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患者脐部红肿,明显压痛,窦道处有浓稠黄色分泌物,舌红,苔薄黄,脉数,中医辨证为热毒蕴肤证,予以凉血清热解毒。球头探针有1.5cm深的窦道,但窦口过小,腐肉未脱,脓水未尽,顾乃芳分析此病例不宜用“五五丹”“三七丹”或“二宝丹”,宜用“九一丹”药线引流,然后用垫棉法施以一定的压力促使腐肉和脓液排出。中医内治和外治相结合,使患者多年反复难愈的窦道得以在1个月内愈合。

治疗经验

通过本案例笔者亲身体验到顾氏外科针对脐痈的多种综合疗法。

1.外病内治法。针对中医外科疾病,顾氏外科主张“内治与外治并重”,提出“外治之症根于内,治病必求于本”,此脐痈患者,脐部皮肤红肿热痛、流脓,伴发热,舌红,苔黄,脉数,辨证为热毒蕴肤证,当用凉血、清热、解毒之法。方中生地黄、赤芍、牡丹皮凉血;蒲公英、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板蓝根、败酱草、土茯苓清热解毒;此为肠癌患者,脐痈反复发作5年,考虑有气血不足,故用当归、鸡血藤和丹参补养气血;黄芪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白术、山药健脾胃,促进气血化生。

2.球头银丝探测窦道深度法。将银丝球头部沿窦道方向深入直到盲端,用镊子夹住露在皮肤表面的探针,球头部至镊子夹住的地方即为窦道的深度,此法操作简单,适合于疮口较深、较小的窦道。

3.药线引流法。此法主要适应于溃疡疮口较深、较小,脓水不易排出者,或已成窦管或窦道者。药线的材质一般为桑皮纸、丝绵纸,按其疮口或窦道的深浅,外粘药物或内裹药物,并搓成不同粗细和长短的药线,插入溃疡疮口中,引导脓水外流,同时利用药线之绞形,促使坏死组织附着于药线排出。

4.掺药法。主要适用于疮疡,将药物研成粉末,按照不同作用配伍成方,调成掺药掺布于膏药上、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创面上,或粘附在纸捻上插入疮口,来达到不同的治疗目的。根据疮疡性质和发病阶段不同,分为消散药、提脓祛腐药、腐蚀药、平胬药、生肌收口药和止血药。

5.提脓祛腐药。提脓祛腐药具有提脓祛腐的作用,能使疮疡内蓄之脓毒早日排出,腐肉迅速脱落,主要适用于溃疡初期,脓栓未落,死肌腐肉未脱,或脓水未净,新肉未生的疮疡。升丹是提脓祛腐的主药,因纯粹的升丹药性太猛,需加用赋形剂,根据升丹剂量的比例,分为九一丹、八二丹、五五丹、七三丹等。此患者疮口很小,深度1.5cm,有脓腐,但不多,故顾乃芳考虑用安全的九一丹来提脓祛腐。(张亚南 上海市中医医院 王冬梅 上海市嘉定工业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完 —

I 注:本文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张亚南 王冬梅。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本文旨在传播中医诊治思路,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请勿盲目试用!(感谢您的关注,传播中医文化,感受中医力量,让更多的人受益~)

0 阅读:0

缪老说知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