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河北邯郸旧照:文峰塔还没倒,日本兵修鞋被围观

历史图馆知识一览 2024-01-20 08:26:11

邯郸,位于河北南部。邯郸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有7300多年的文明史、3100多年的建城史,还有着500多年的都城史。灿烂的磁山文化,更是源远流长。

一座城市,因为有历史而厚重。那么,历史上的邯郸,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笔者搜集到了一些民国时期邯郸的老照片,包含邯郸的城市建筑和人文风貌。有些照片,连老邯郸人也没见过。照片很珍贵,搜集更不易,值得珍藏。

原始照片是模糊的黑白照,为其上色并修复了清晰度,力求接近实景。透过这些老照片,我们看到了八九十年前的邯郸,也浸透着一代人的久远记忆。

30年代,邯郸县南门前景象。高大的城台上,矗立着一座六角阁楼。门洞上方题额上有“带河”二字。邯郸明清古城的南城门(复建),位于今回车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南入口。

明清时期,邯郸城有四座城门,分别是:瞻岱门(东)、环沁门(西)、带河门(南)、迎祥门(北)。南城门,位于邯郸市丛台区。门前街道称南北大街,民国称西大街,新中国成立后称城内中街。

这是30年代邯郸古城墙,一名男子扛着农具从城墙下走过。过去的邯郸城很小,老城区东西宽约400米左右,南北长约1400米。邯郸城南北狭长,当地人称“扁担城”。

邯郸老城墙修建于明代,有四座城门,也就是现在的东、南、西、北关。六七十年代,在城区扩张中,老城墙逐渐被湮没。护城河先后成为城南街、陵西大街等。

1939年,邯郸火车站站台上,站满了等待上车的乘客。背景里一座两层大楼,门楣上方写着“邯郸营业所”几个大字。站台边上有一些黄包车,车夫们在等待载客。照片中,两名乘客提着行李,正在进入站台。

30年代,邯郸县城一座城门前的景象。城门下,人来人往,有人步行,有人骑自行车。城门边,靠着两个梯子,几名工人正在往墙上书写标语。仔细看,梯子下面站着一名日军士兵。城门口桥栏杆旁,还站着一名伪军。

这张照片,拍摄于邯郸火车站附近。几名黄包车师傅将车停在一个路灯旁,没有乘客的时候,几个人坐在车上闲聊。这样的场景,和现在火车站上的出租车很相似。虽然这份工作很辛苦,但也能养家糊口。照片拍摄于1939年。

民国时期,邯郸邱县公安局大门口。几名当地官员和警察拍合影照。他们身后的拱形门洞上方,写着“邱县公安局”几个字。门口两侧,各有一个岗亭。他们的服饰和身后建筑样式,很有年代感。

30年代,两名身穿和服的日本女子,打着伞从街上走过。路旁有两家小饭馆,门口搭着遮阳棚,门楣上方的照片十分醒目。饭馆门口停着两辆自行车,里面却没有什么人。不时有马车从街上驶过。

这是位于邯郸邱县的文峰塔。该塔始建于宋皇佑五年(1053年),坐落于邱县邱城镇洪济寺东南。塔身为六面七级砖木结构,通高30余米,为当时县城最高建筑。

文峰塔历经数次重修。图中古塔为清康熙年间重建,旁边建有“游息亭”,照片拍摄于1934年。然而,1950年8月8日凌晨,这座文峰塔突然倾圯,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30年代,当时邯郸县城里,有一个民团大队,这是民团大队办公的地方。门楣上方有“大队部”字样。大门两侧,书写着一些标语。大门进去,迎面是一座照壁,上面写着警示语。

1939年,邯郸街头。一名日本士兵来到路边的修修鞋摊前,让鞋匠给他修理鞋子。日军士兵脱去鞋子坐在板凳上。这一幕吸引了几个路过的孩子,他们好奇地站在旁边观看。

这张照片,拍摄于邯郸城内的麻家巷。小巷笔直,一眼望不到尽头。远处,矗立着几座高大的跨街石牌坊。几名百姓挑着扁担从小巷里走过。

近处,也是一座石牌坊,立柱前有雕刻精美的石狮子,惟妙惟肖。邯郸有名的八个小巷:回车巷、马军营巷、麻家巷、大井巷、马道巷、群众巷、人民巷和行宫街。

30年代,邯郸丛台公园景象。丛台在县城东北,又名武灵丛台。始建于战国时期,是赵王检阅军队与观赏歌舞之地。现存古丛台,重修于清代同治年间。

1922年重建。改台上财神庙为武灵旧馆。丛台南北城垣上各有一门,南面门额“滏流东渐”,北面门额“紫气西来”。

1927年,邯郸南响堂山全貌。响堂山分南响堂山、北响堂山两处。现存大小石窟30余座,佛像5000余尊,被学术界誉为“被学术界誉为“北齐模式”。

照片中,半山腰上有南响堂寺石窟,竹林寺宝塔为七层佛塔。寺院西部半山腰上是宋朝时建的七级佛塔。山脚下是滏阳河,河上有木桥,一队马帮从山脚下走过。

1927年,北响堂山石窟第二窟佛造像。石像造型优美,面部表情刻画十分精细,惟妙惟肖。

响堂山石窟始凿于北齐年间,隋唐宋明各代均有续凿。这些石窟因凿在鼓山腰部,石洞幽深,在洞中谈笑佛袖能发出铿锵之声,故称“响堂山石窟”。

1939年,邯郸街头锣鼓喧天,旌旗招展。街道上走来一群人,队伍后面跟着两辆黄包车。队伍浩浩荡荡,引得路人驻足围观。你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吗?照片最近处,一名日军士兵站在街边。

这是邯郸著名的回车巷。巷东口墙壁上镶嵌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蔺相如回车巷”,明万历十二年所立。相传,这里是赵上卿蔺相如多次为大将廉颇回车让路的地方。

回车巷,位于邯郸市区串城街南段,是历史文化街区。是河北省政府批准的邯郸古城内唯一的一条历史文化街区。照片拍摄于30年代。

30年代,位于邯郸的吕仙祠。该祠为全真教道观,始建于宋代,明清曾进行重修和扩建。黄粱梦千年古祠吕仙祠。山门下,几名当地人坐在木头上休息。

门前的木桩上写有毛笔字“邯郸梦枕”。门口左右矗立着两尊石狮子。如今的吕仙祠,已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建筑,是邯郸邱县“民众教育馆”。从照片上看,当年的邱县民众教育馆十分简陋。

民众教育馆,是近代中国实施社会教育的最重要的机构机构。民众教育馆采取组织参观、阅读报刊、看戏、办壁报、讲演等方式对民众进行启蒙教育。

这张照片,拍摄于邯郸永年县。30年代,日军占领永年县城,两名日军士兵正站在广府古城文庙大殿前。照片中,广府古城建筑一眼望不到尽头,远处的城楼清晰可见。

文庙大殿,为重檐歇山顶建筑。大殿建于明代初期,面阔七间,进深三间。该大成殿原是河北省内保存下来体量规格最高的文庙建筑。

30年代,日伪军站在永年县公署牌子前。永年县位于河北省南部、邯郸市北端,素有 “邯郸北大门 ” 之称。永年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两千六百多的历史。民国初废府留县。名虽易,而地不变。

清末民初,永年县弘济桥景象。位于永年县广府老城东五里的滏阳河上。

该桥为石拱桥,始建于隋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当地百姓习惯称其为“东桥”。这座石拱桥造型优美,和赵州桥很类似,因此被称为赵州桥的姊妹桥。

1927年,彭城镇东大门——东阁。又名玉皇阁。城楼左右,分别为钟楼和鼓楼。城门上悬挂的匾额为“寅宾出日”,意为恭敬地迎接初生的太阳。

这座城楼造型复杂,看上去古朴、典雅、庄重。彭城被誉为瓷都,城门两侧堆满了瓷器。一名送水的男子推着独轮车,车上装着两只水桶。1958年,东阁被拆除。

30年代,邯郸磁县城内的一条大街上,人来人往非常热闹。远处,是磁县的鼓楼,高大壮观。鼓楼始建于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北石拱门上书"雄镇滏阳",南石拱门上刻有"景嵩"二字。时值寒冬,街上的人们都穿着厚厚的棉衣。

30年代,磁县制棉压制所里,几名当地人正在将压制打包好的棉花包搬进库房。几名商人正在查看棉花的品质。画面很有年代感。

这张照片,拍摄的是邯郸当地独有的黄土地貌,令人惊叹。这些黄土,是磁州窑的优质原材料。一名男子推着平板车,正草丛沟底的小路上艰难地前行,两侧的土崖如刀劈斧砍。

结束语:26张老照片,见证了八九十年前邯郸独特城市和人文风貌。也承载着邯郸老城的乡愁和市井生活,见证了邯郸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演变与发展。叹古惜今,我们有理由相信,邯郸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0 阅读:8

历史图馆知识一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