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后,曹操老骥伏枥,仍然东征西战。
然而,曹操又是西征马超、韩遂,又是远征张鲁,更是四越巢湖连续进攻孙权,忙得不可开交,就是没有怎么去主动攻击真正的死敌刘备。
甚至当刘备开始进攻曹操所据的汉中时,曹操仍然让夏侯渊、张郃先做抵挡,自己治兵半年多,才慢悠悠地来战,而且,仅仅在汉中两个月就麻溜撤走了。
要知道,曹操要征服的敌人虽多,但真正水火不容、你死我活,没有任何回旋余地的一生之敌,唯刘备一人而已!
那么,赤壁之战后,曹操为何就是不打刘备了呢?
是虐刘备虐腻了,没兴趣了?还是被刘备、诸葛亮吓住了?
赤壁之战后,曹操打遍天下,唯不征刘备赤壁之战后,曹操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经营内部,征战的频率比早年确实低了一些。
但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仍然四处征战。
1、平定关中。
211年,曹操亲率大军征马超、韩遂。
经过激战,曹操击败马超、韩遂,基本平定关中地区。
随后,曹操留夏侯渊坐镇关陇,自己回师。
2、平定汉中。
215年,曹操又率大军,往征汉中张鲁。
经过艰苦的行军,曹操迫降张鲁,夺取汉中,旋即留夏侯渊、张郃坐镇,回师。
3、四越巢湖,三攻濡须。
对于孙权,曹操更是亲自四越巢湖,三攻濡须,全力以赴。
212年十月,曹操率号称四十万的步骑,进军濡须口,与孙权相拒,至次年四月,“春水方生”而退军。
214年七月,曹操以曹植留守邺城,再次亲率大军至合肥,进攻东吴,再次与孙权相拒,至十月返回。
216年十月,征汉中回来的曹操,再次率领号称40万大军东征,与孙权相拒,至次年三月回军。
应该说,赤壁之战后,曹操对外征战的大多数精力,都用在了打击孙权上!
相比之下,曹操对刘备却十分“客气”。
4、未攻刘备。
直到汉中之战夏侯渊被斩前,曹操完全没有亲自攻打过刘备!
曹操只是让乐进、文聘等人,在荆州方向对关羽发起过规模有限的进攻。
直到汉中之战,刘备攻曹操的汉中;后关羽攻曹操的襄樊,双方才重新大打出手。
要知道,曹公的对手虽多,但是,自袁绍死后,唯一与曹操你死我活、水火不容,没有回旋余地者,唯刘备一人而已!即便是孙权,也有可能通过外交手段纵横之。
自208年至219年,整整10来年,曹操难道忘记刘备了?怎么不打他了呢?
难道是早年虐刘备虐得次数多,虐腻了?还是说曹操被刘备、诸葛亮给吓坏了呢?
当然都不是!
曹操一直在调整、实践着自己的战略。
时代主题:抢占中间地带赤壁之战后,孙刘联军趁胜发起反击。
周瑜与刘备等人,费了很多力气,才逼退曹仁,夺取江陵。
而孙权亲自主持的合肥方向,则无功而返。
如此,各方都认识到:短时间内,谁也奈何不了谁!
对孙刘联军来说,赤壁之战后的趁胜发展,虽然夺取了江陵,但是,要再北进则心有余力不足了。
对曹操来说,赤壁之战惨败,水军损失殆尽,失去了渡江的战略力量;而在南郡丢失后,曹军退出了长江流域,连长江都过不了,又如何渡江呢?
因此,曹孙刘三方,皆将夺取“中间地带”,进一步扩充实力作为下一步发展目标。
周瑜提出要趁机进取西川、汉中,然后联合凉州马超,然后再图北方。
刘备更是早就磨刀霍霍要找机会入川了!
曹操呢?自然也是如此!赤壁之战前,曹军声威浩大,周瑜在分析曹操弱点时,第一点就是“北土未安,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因此,只有在平定关西后,曹操才能在更从容的情况下展开对孙刘的攻势!
如此,曹操,则自然将关中、陇右,以及汉中,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
对付孙刘联盟的方略与此同时,赤壁之战后,曹操重新调整了对孙刘联盟的态度。
赤壁之战后,曹操叹息:郭奉孝若在,不使孤至于此。
叹郭嘉,其实是对赤壁之战战略的反思。
对于联盟的对手,郭嘉一贯态度是“急之则相持,缓之则争心生”。
当年对付袁绍两个儿子时如此,后来在对付袁绍两个儿子与公孙康时又是如此。
当然,孙刘非袁绍那两个不成气的儿子可比,指望他们早早自相残杀是办不到的。
刘备往孙权“借地”期间,周瑜等人曾起争心,但孙权最后还是“以地资备”,重新调整利益分配,维持两家联盟关系。
曹操听说孙权借地给刘备时,惊得笔都掉在地上,知道孙刘,尤其孙权,非等闲之辈,不可能期待他们早早内讧!
不过,即便如此,曹操仍然尽力通过精明选择进攻方向,来分化孙刘关系。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不可以进攻刘备!
1、地缘关系。
攻刘备,要取得决定性进展,就必须要攻江陵。
江陵,是孙刘之间的结合部。
江陵,在江东的上游,一旦在敌之手,东吴的态势将一夜回到赤壁之战前!
你攻江陵,刘备紧张,孙权同样更紧张!
所以,曹操攻江陵,势必引起孙刘的联合反击,“急之则相持”,帮助孙刘巩固联盟关系。
相反,争夺淮南,进攻濡须,逼近孙权核心区,孙权必全力应对,但距离刘备较远,与刘备的利益在短期内没有太大关系,所以刘备并没有那么紧张,不但未必往救,而且还可能趁机另求发展,引发孙刘之间利益的不平衡,达到分化孙刘联盟的目的。
2、孙刘在联盟中的各自地位。
当时,孙权据江东,刘备守南郡,相互联合又各自独立。
在刘备取西川前,孙权强而刘备弱,刘备之于孙权算是“寄寓”与“被寄寓”的关系。
其中,孙权的企图是加强对刘备的影响(如鲁肃多次提到的“宜以借备”、“皆有驱除”),而刘备的企图则是尽量摆脱孙权的影响,加强独立发展的根基!
曹操以刘备为攻击重点,刘备势必加重对孙权的依赖,使孙刘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相反,如果进攻淮南,孙权全力应对,刘备必然趁机做他图,不可能全力支援孙权,孙刘联盟将变得松散。
因此,进攻刘备,是“急之则相持”,不利于对孙刘联盟的分化。
有朋友会问:曹操的方略,不正好便宜了刘备吗?
是的,确实便宜了刘备!
但是,在“抢占中间地带”的行动中,曹操不可能全部抢占。西南的益州,不是被刘备夺去,就必然要被孙权夺去(甘宁、周瑜,皆早已提出要进取西川),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如果进攻刘备,刘备全力对抗曹操,孙权在分部分力量救援、控制刘备的同时,分兵夺取益州,则不但孙刘联盟依然能夺取西川,而且,孙刘之间实力越是悬殊,其“寄寓”与“被寄寓”的关系就越是巩固。
因此,曹操的方略,虽“便宜”了刘备,但事实上确实是认清了各自实力极限的基础上,做出的最优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