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中,清廷为什么宁可割地赔款也不和日本打持久战

箪瓢斋 2020-04-22 20:46:05

甲午战争中,清朝的军队固然是一溃千里、战无不败。但是,打到1895年2月的那个时刻,从理论上,清朝还是有继续战斗下去的余地,甚至还是有获胜的机会的。

那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和日本打持久战。

当时,虽然清军损失惨重,但是战争还是仅仅局限于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有限地域,中国还有广阔的领土可以用来与敌周旋。清军能打仗的部队虽然几乎都拼光了,但是如果利用空间来换取时间,也还是有机会再组建新的能作战的部队重新上阵的。

从日本方面来说,它当时也已经拼尽了全力,继续打下去,国力难以维系。想一想半个世纪后的抗日战争,中日之间的差距那么大,可是日本在打完了武汉会战后也力不从心,再也难以发动全面进攻了。因此,在甲午战争那个时代,如果真是打成了持久战,被拖垮的一定会是日本。

可是,清廷当局却选择了妥协投降,宁可割地赔款,付出惨重的代价也要尽快结束这场战争。

清廷为什么要这样做?慈禧太后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选择?

难道是以这个老太婆为首的一班满汉亲贵们都太笨了,竟然看不出还有这么一条路?当然不是如此,当时的康有为等赴京举子们公车上书,提出的建议就是迁都再战。朝廷里也有人主张坚持打下去。慈禧肯定不会不知道还有继续打下去这么一条路可走。

然而,却有一个问题是其他人都没有想到,而慈禧却显然是想到了。

那就是,清朝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对于满清当局来说,他们最大的敌人始终都是普天下的汉人民众。他们最怕的就是广大民众起来造反。

慈禧显然担心,如果日本占据了一块中国的地盘后,推出个汉人来做皇帝,然后号召全国的百姓都跟随这位皇帝来推翻满清,那样的话,清廷的麻烦可就大了。

慈禧显然是不能容忍这样的情形发生,所以她宁可割地赔款,也要尽快地息事宁人,免得夜长梦多,出现更多的不测之事。

事实上,日本也确实有这样的考虑。甲午之战刚刚爆发,日本在中国的间谍宗方小太郎就派人四处张贴他撰写的《告十八省豪杰书》,在文中他声称满清乃是塞外之蛮族,日本却是与中国同文同种的朋友,号召中国百姓发动反满起义,恢复汉室江山。

他在文中写道:夫贵国民族之与我日本民族同种、同文、同伦理,有偕荣之谊,不有与仇之情也。切望尔等谅我徒之诚,绝猜疑之念,察天人之向背,而循天下之大势,唱义中原,纠合壮徒、革命军,以逐满清氏于境外,起真豪杰于草莽而以托大业,然后革稗政,除民害,去虚文而从孔孟政教之旨,务核实而复三代帝王之治。我徒望之久矣。幸得卿等之一唱,我徒应乞于宫聚义。故船载粮食、兵器,约期赴肋。时不可失,机不复来。古人不言耶: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卿等速起。勿为明祖所笑!

实际上,宗方小太郎也是在号召反清复明了。

可以设想,如果战争拖延下去,那么日本很有可能真的使出这一招,以便争取中国人的配合。

慈禧也显然怕的就是这一招,我们不知道慈禧有没有看到宗方小太郎的布告,但是慈禧不用看也能想到这一点,所以这个老太婆很干脆就答应割地赔款了。

这实在是一种历史的悲哀。甲午战争中的中国处在一种特殊的国情之中,使得整个国家无法使出全部力量投入到保卫国家的战争之中,因此,只能咽下《马关条约》那样艰涩的苦果。

当然,这个代价也没有白白付出,它使得中国的历史走向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到了半个世纪以后,当日本真的使出了在中国扶植傀儡政权这一手时,中国终于再也不怕这种鬼蜮伎俩了。抗日战争始终如一地坚持了下去,直到日本侵略者彻底覆灭。

2 阅读:16
箪瓢斋

箪瓢斋

一个在文学、历史、体育方面略有感悟的老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