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德潜画像
如果一个人到了六十岁还是个穷光蛋,那他这辈子还能有什么指望吗?有人告诉你:有,而且希望很大!
这个人叫沈德潜,你知道他时来运转、咸鱼翻身的时候已经多大岁数了吗?告诉你,六十七岁!
沈德潜,江苏苏州人,生于公元1673年,也就是康熙十二年。他家境贫寒,父母早逝,从他往上连数五辈子,老沈家硬是没出过一个做官的人。他想要出人头地,那该怎么办呢?经商吧,没有本钱;造反吧,没那胆量;唯一的途径就是走科举之路,想办法挤过这座独木桥,这样才能彻底改变人生的命运。
因此,沈德潜就一头扎进了笔墨之中,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四十多年的科举应试之路。
明清时代的科举考试,由于只是考《四书》之中的那点内容,几百年来都考烂了,因此考试的结果很大程度就变成了像彩票开奖一样撞大运的事。
沈德潜从二十二岁起参加乡试,一次考不上,两次也考不上,一连十多次了还是考不上。眼看着头上的青丝变成了白发,脸也皱了,背也驼了,已经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爷爷了,还是在命运之神的大门外逡巡徘徊。
古人寿命短,六十多岁的人都该考虑料理后事了,琢磨着给自己选口寿材、做身寿衣什么的。他身边的同龄伙伴,有些性急的早已辞别了人世;依然活着的也早就心如死灰,断绝了那份梦想。只有沈德潜,还是每隔三年一次,背起自己的行囊,默默地踏上进京赶考之路。
赶考的路上,满都是沈德潜的子侄甚至孙子辈的年轻人。大家看见这么一个糟老头子还要跟年轻人抢饭吃,都忍不住偷着乐,在背后指指点点。
很多人想必看过《儒林外史》吧?书中描写老童生周进在年轻秀才面前被羞辱的场面肯定令人印象深刻。这样的场面对于沈德潜来说应该是家常便饭了。
沈德潜书法
到了乾隆四年(1739年),六十七岁的沈德潜终于考上进士了!不知道他有没有像《儒林外史》里面的范进一样发疯,但是估计他至少也要在被窝里痛哭上几场。
不过,虽然他考上了进士,可以当官了,但是这官有大有小,让你当个七品芝麻官也是当官,让你官居一品那同样也是官,这之间的差距那可是天地相隔的。
沈德潜沈老突破了科举这一道大关之后,整个人就彻底开挂,一个接一个的奇迹被他创造了出来。
龚自珍曾经说过:清朝的官员在科举过关后,如果想要混到一品大员的位置,最快也要三十年左右。
然而,在沈老面前,没有什么奇迹是创造不出来的。乾隆七年(1742年)沈德潜当上了翰林院编修。乾隆十二年(1747年),沈德潜任上书房行走,接着荣升礼部侍郎,短短八年时间,他就成为了副部级干部。
乾隆十四年(1749年),七十七岁的沈老正式退休,但是退休后依然好事不断。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沈老获得礼部尚书职称,成为了正部级干部。乾隆三十年(1765年),沈老再进一步,荣升光禄寺大夫,太子太傅。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沈老逝世,享年九十七岁,死后再升一级,获得了太子太师的头衔,位极人臣。
我们可以看到,沈德潜沈老在苦熬了六十七年的苦逼人生之后,突然过上了一步登天的好日子,而且这好日子还芝麻开花节节高,让他一直享受了三十年之久,这可真是一种奇迹般的人生。
乾隆帝
那么沈老为什么以六十七岁的高龄还能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呢?这其中的奥秘就是乾隆的青睐。
原来,沈老在考中以前的苦逼时刻里,除了研究八股文之外,还用心钻研了诗词艺术。在当官之前,他就已经是一个非常有水平的诗人和诗词评论家了。
他在诗词评论中提倡一种“格调”论,主张“温柔敦厚”的风格,其实质是要求诗词创作符合封建礼教的要求,要求诗词对于维护封建统治有益处。沈老的这些主张恰好符合乾隆的胃口。乾隆也是个诗词爱好者,他经常和沈德潜探讨诗词的问题,探讨的结果,总是能让乾隆心满意足。比如,乾隆认为杜甫比李白更高一筹,因为杜甫“每饭不忘君”,政治立场坚定;而李白自由主义未免太多了一些,所以不值得效仿。沈老对于乾隆爷的观点完全支持,他写过很多文章,深入透彻地分析了杜甫高于李白的原因,让乾隆爷看了心花怒放。
正是因为这些,所以乾隆才对沈德潜高看一眼,并且不断对他提拔重用,还称他是“朕的老诗友”。
沈德潜的著作
当然,皇帝的脸就如同孙猴子,说变就变,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发生了徐述夔文字狱大案。这其中牵扯到了沈德潜,因为沈德潜曾经为徐的诗集做过序。结果乾隆瞬间变脸,褫夺了沈德潜的一切头衔和荣誉,推翻了他的墓碑。
不过,好在沈德潜此时已经死了十年了,乾隆的雷霆之怒已经奈何不得他了。他依然是能够以一个罕见的老来发迹的典范人物载入了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