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陈朝的国号为什么和皇帝的姓氏相同

箪瓢斋 2020-04-29 20:08:15

大家知道南北朝时有个陈朝,而陈朝的皇帝都姓陈。朝代的国号与皇帝的姓氏相同,这在中国历史上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为什么陈朝要让自己的国号与皇帝的姓氏相同呢?我们知道,古时的朝代在取国号时,往往都是与开国之君的封邑相同。比如汉朝之所以称为“汉”,那是因为刘邦曾经被封为汉王的缘故。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由于各个朝代多为篡位者所立,而篡位者在登基前往往都要先经过王爵或是公爵这样位极人臣的台阶,因此,那时的国号往往都是由篡位者的王号或公爵的封号而来。比如曹丕在登基前已经被封为魏王了,所以他的国号就叫魏。司马炎在登基前是晋王,他的国号就叫晋。刘裕在登基前的头衔是宋王,他的新朝便称为宋。

陈朝的开国皇帝陈霸先在登基之前,也被已经成为傀儡皇帝的梁敬帝萧方智加封为陈公,此外还有太傅、相国、加九锡等一大堆头衔。此后不久,陈霸先就踢开了萧方智,自己登上皇位,建立了陈朝。

如此说来,陈朝的国号也是由开国皇帝陈霸先登基前的封号而来,但是这个封号显然也是陈霸先自己定的,确定封号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以后的国号,那么陈霸先为什么要让自己的封号与自己的姓氏完全相同呢?

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

这其中的原因,史书上并没有讲清楚,但是从历史资料中,我们还是能够找出答案来。

《陈书·世祖纪》中,有这样一条记载:“(天嘉)三年春正月庚戌,设帷宫于南郊,币告胡公以配天。辛亥,舆驾亲祠南郊。”

这条记载的意思就是说,562年正月,陈文帝陈蒨在南郊祭天,同时还祭奠了胡公。

皇帝祭天是很平常的事,但是陈文帝祭奠胡公是怎么回事?他们家姓陈又不姓胡,为什么要祭奠一个姓胡的呢?

我们再来看一下,当初梁敬帝加封陈霸先为陈公的诏书,里面也有这样字句:“且重华大圣,妫汭惟贤,盛德之祀无忘,公侯之门必复。是以殷嘉亶甫,继后稷之官,尧命羲和,纂重黎之位。况其本枝攸建,宜誓山河者乎?其进公位相国,总百揆,封十郡为陈公,备九锡之礼,加玺绂、远游冠、绿綟綬,位在诸侯王上,其镇卫大将军、扬州牧如故”

“重华大圣”指的是舜,“妫汭惟贤”中的“妫汭”则是舜帝他老人家当年居住的地方。同时,“妫”也是个姓氏,而且还是中国最为古老的姓氏之一。按照《通志》的记载,“妫”是舜帝的姓氏之一,“虞有二姓,曰姚曰妫。”,这就是说舜帝既姓姚,也姓妫。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也,与其神明之后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诸陈,以备三恪”。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舜帝的后人阏父投靠了周武王,当上“陶正”这么个官。周武王把自己的长女(名字叫大姬)嫁给了阏父的儿子胡公,并且把胡公封在了“陈”这个地方。这便是春秋时代陈国的来历。

陈国绵延了五百多年才灭亡,陈国王室的后裔便以陈为姓。陈国的开国之主胡公本来姓妫,名满,又被称为胡公满。如此一来,这位胡公满就成了“陈”、“胡”二姓共同的始祖。

我写到这里,大家想必就能看清楚了,陈霸先原来是在给自己找一个牛逼的阔祖宗,实际上,他这是硬生生地把自己和舜帝联系到了一起,等于是在宣告自己是舜帝的后代!

既然是舜帝的后代,那么陈霸先的本姓就不应该是陈了,而应该是妫,或者姚。而他之所以姓陈,那当然应该是因为当年他的老祖宗被封在陈地,建立了陈国的缘故。

因此,陈霸先之所以通过梁敬帝之手,自己把自己封为“陈公”,那并不是冲着自己的姓氏来的,而是冲着自己祖先的封地而来的。陈朝之所以叫做陈朝,也是因为他们祖先的封地叫做“陈”的缘故。

显然,这一切都是陈霸先在给自己的脸上贴金,目的是要让天下人都知道我陈某人是有来历的。

在南北朝时期,一个人的门第出身是很重要的,作为统治阶层的士族大姓普遍瞧不起出身寒门的人士。而陈霸先的出身恰恰很低。他虽然不像朱元璋那样是个要饭的,但是家境也很贫寒。他本人刚出道时当过里正,也就是村干部,后来还给人当过油库的保管员。

如此低微的出身免不了会被南朝的那些世族权贵们嘲笑。于是,陈霸先就想办法抬高自己的身价,生拉硬扯地把自己扯到三皇五帝的舜帝那里去了。正是因为这个,所以陈朝才要祭奠什么胡公。而也正是因为这些,陈霸先才把自己开创的朝代命名为陈。

陈朝最后亡在荒淫享乐的陈后主手中

这,便是南北朝时期的陈朝为什么出现了国号与皇帝的姓氏相同这种现象的原因之所在。

0 阅读:27
箪瓢斋

箪瓢斋

一个在文学、历史、体育方面略有感悟的老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