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的历史,以周平王东迁洛邑为分界点,划分为西周和东周,其中东周治下的天下又因礼崩乐坏、诸侯混战而有了春秋战国之别称。
在西周未亡之前,周天子对天下诸侯有着绝对的控制权,比如周共王为了得到三位美女就发兵灭掉了密国;周夷王仅仅因为一句谗言就可以下令烹杀远在齐国的齐哀公;公元前807年鲁国内乱公子伯御自立为君,周宣王率军伐鲁,杀伯御。
但历史进入东周以后,周天子的地位却一落千丈,不仅无力干涉诸侯国继承人的选立,甚至周桓王在讨伐忤逆的郑庄公时还被郑国士兵一箭射中肩膀,威严扫地。
战国以后,诸侯混战更加频繁,就连周天子的直属领地也时常被侵夺,周王室已经从天下共主沦为了同宋、卫一样的普通小国。
周武王和周公旦所建立的宗法天下,为何会因为平王东迁产生如此大的前后落差呢?
按照《国语》和《史记》的说法,周幽王在位时因为擅废王后和太子,引发王后母国—申国不满,申侯遂联兵犬戎发兵攻周,幽王被杀,而犬戎趁机攻破镐京,侵夺岐、丰之地,周王朝实力大损,平王为避戎祸被迫东迁,丧失了对天下的控制权。
长期以来,这段记载也被后世当做了西周灭亡的史实。但却有留下两大谜团始终未能解开:犬戎明明是帮助平王夺位的友军,为何却成为平王口中的“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的敌人,甚至鼓励诸侯讨伐?平王的政治靠山是位于骊山的申国,平王为何要舍弃申国,远赴政敌环伺的洛阳?
清华大学给出的研究结论,彻底颠覆了既有认知。
根据对入藏的战国楚简的释读,清华大学于2012年正式对外发布了《清华简·系年》,其中对于周平王东迁事件做了如下记载:
“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
根据这一结论,周幽王因继承人问题被杀后,忠于幽王的诸侯大臣所拥立的合法继承人是携惠王余臣,而周平王始终未能获得称王的法理,此时周王朝出现了“二王并立”的混乱局面。
直到平王获得了晋文侯的支持,才杀掉了携惠王,同时受晋文侯所迫迁都成周(洛阳),与平王所谓的“戎狄入侵”并无关系。
清华大学的研究成果也印证了西晋出土的《竹书纪年》所言非虚,并且《竹书纪年》还记载了一个更为残酷的细节:在幽王还未死时,仍是太子的周平王就在申侯的拥立下继位,自称“天王”,此时的西周是“父子二王并立”。
在宗法礼制森严的周王朝,周幽王自然不能容忍这种叛逆行为,故而才出现了《清华简》所说的“幽王起师,围平王于西申”的情况,但周幽王显然没料到,申侯为保住平王王位,不惜结盟西戎,而幽王的最终被杀,自然也是得到了平王的默许,毕竟,僭越称王已经预示着父子只能存活一个。
然而,周幽王死于公元前771年,而幽王的合法继承人携惠王则死于公元前750年,携惠王死后3年,平王才开启了东迁之路,期间间隔24年之久。
这也就意味着,在长达20余年的二王对峙局势中,周平王始终都在申国的庇护下,居于紧邻镐京的关中地带,并没有受到所谓的戎狄侵犯。
那周平王东迁洛阳的动机又是什么呢?
事实上,周平王因为得位不正,又有弑父之嫌,其继位后除了拥立他的娘舅申国以及申国的盟国许、缯等国外,并未获得诸侯的承认。而反观携王,拥立他的是邦君、诸正,也就是一干王室重臣和诸侯邦君。
在二王相争之时,周平王无论是法理还是实力,都不如周携王。
为了扭转这一不利局面,周平王不得不采取非常手段。
根据陕西临潼出土的《陈侯作王妫媵觳》铭文可知,周平王在公元前763年,将申侯之女嫁于郑武公,申郑联姻,意味着郑国承认了申国庇护下的平王王位合法性,而平王也默认了郑国对郑、虢、胡等国的占有,并将虎牢以东土地赐给了郑武公。
之后,周平王又分别将秦襄公、晋文侯从西戎手中夺回的原本应该归还周王室的岐西、河汾之地大方地赐给了秦、晋两国,甚至给了秦梦寐以求的诸侯头衔。
与周平王的“大方”相比,继承幽王王位的携王一派,仍维护西周以来的宗法礼制,而秦、晋发兵驱戎所占据的王室领地,不仅无法得到承认,甚至可能被视作对王权的挑衅。
相形之下,秦、晋诸侯彻底倒向了平王一派,这也解释了为何二王并立之初晋国无所表示,反倒是在时隔20年之后,晋文侯才杀惠王于虢地。
周平王的饮鸩止渴之举,虽然巩固了王位,却开了将龙兴之地赐予诸侯的先例,丧失了在关中立足之地。一如《吕氏春秋》所言:“平王所以东徙也,秦襄、晋文之所以劳王,劳而赐地也”。
为此,周平王不得不在秦、晋所谓的“护送”之下,离开关中前往洛阳。带头破坏宗法制度的周天子,自然无力要求诸侯再继续遵守,中国历史步入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
周王破坏周礼,孔子让诸侯百姓去认,怎么可能?都是凭实力说话的
我还能相信唐尧禅让虞舜吗?
好文
因为没实力了啊。鹰酱要是输一次战争迁都,北约散伙定了。[笑着哭]
亡于内讧
很好
竹鼠纪念是现代人编的吧?
王违祖制 申侯引狼入 应该叫礼坏制崩
哪来的禅位都是夺权而已,不过在美饰前人而已
礼崩乐坏的两个事件、三家分晋,田代姜齐!这就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呲牙笑]关键当时天子还承认其合法性!这就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虽然被迫承认,其实还有一个阳谋、天子下昭天下各诸侯让其奉旨讨逆~得其土地上书天子-然后天下再就坡下驴赏赐给你[呲牙笑](这特么就是打这正义的口号合法去抢劫,天下诸侯还不分分钟毁灭三家)也不至于礼崩乐坏!
开玩笑,礼崩乐坏是因为迁都吗?跟迁都有毛关系,平王与舅舅联合外敌犬戎杀害自己父亲,这才是根本?
礼崩乐坏本就是借口,谁有枪听谁的
一切都来源于实力不济[呲牙笑]
宗法制,实际上就是等级森严的统治制度,礼乐是等级桥梁。商末年周不过小诸侯,联合众多诸侯,趁商中央空虚,新占地方不稳,奴隶倒戈众多因素中才把商赶下了天下共主。西周建立,封功臣宗室在重要地方建诸侯国,此时商只是失去了天下共主,还是大诸侯国的实力,被封宋国。后来三监之乱,商遗民的宋才被灭,封国增多,此时的周王才是天下共主,谁不服打谁。然后自己的军队打没了,在建立,又没了。所以后期才有地方诸侯国拥立周王的事,二王并立。平王东迁,失去了自己的地盘,失去了人口,失去了赋税,自然也没了军队,也就没了权利。开始沦为摆设
周朝都城八百年,都城一直都在洛阳,压根没有迁都之说。丰镐就是一个普通的军事据点,连劝刘邦由洛阳龟缩到棺中的娄敬都没听说这个地方,也不知道陕西太监司马迁是出于什么考虑编造的烽火戏诸侯的谣言。
确实,若真如国语所言,很多事解释不通
信《史记》,还是信《竹书纪年》[得瑟]?
好多事情还是没有解释清楚,比如秦仅仅现在的宝鸡一地,晋国也在河东,广大的关中平原呢?最富饶的渭河两岸呢?为什么放弃走了?为什么落入秦国之手?汉江平原的申国曾国是怎么回事?是关中的南迁了吗?
实力说话,周的发源丢了,只剩中原那点地方也就中等诸侯国的大小,越来越没有说话权。
迁了个都,王朝的大半领地没了,大半税赋也没了。没钱搞礼乐军队。
规矩大多是自立自废,关键还是实力。
西周就因为各种骚操作崩的差不多了,迁都以后王室硬实力不够所以完全崩了
孔子是原教旨主义
这样逻辑上解释的通了
能不能用咱自己的历法,几百年就几百年,公元西元多少年前这是干啥呢?
自娱自乐[您请]可笑什么迁都[您请]明明是被攻破镐京[您请]逃命去了[您请][您请]
清华大学教授说的话还能让人相信么?
见清华我啪一下就进来了。很快啊。清华现在就一汉奸窝,还要力邀日本参与项目?
黄帝公孙轩辕在新石器时代制定出部落依山水划界及联姻共同发展以及推贤禅让轮主制度(部落联盟),600年后大禹之子夏启破规矩建立夏朝实行世袭制(国家集权),故而遭受数百年炎黄后裔征讨,但国家代替部落是历史发展规律,因此商汤灭夏后依然实施世袭,并开始分封制(中央集权)。在宗周姬氏眼里依然违背了的黄帝无为而治之礼。周灭商后顺应历史发展开启分封诸侯联盟制度(儒家理论的基础)。平王东迁的第一个原因是宗周王室内部诸侯自乱规矩,以炎黄正统之名征伐舜、禹、伯益氏族。晋国灭黎国,周平王为获得南方氏族支持,赐黎国国君芈姓建立楚侯国,楚人芈氏就是2000年前被炎黄征伐的蚩尤后裔丹朱,为报千年灭族之仇,楚国很快成为春秋一霸!
生产力提高,井田制崩溃
扯蛋,死了几千年了,研究有什么意义,尽是浪费人民的血汗钱。用你的良心研究研究当今社会的礼乐崩坏,腐烂问题!
清华大学教授颠覆发现[笑着哭]这不是早就知道的事吗[笑着哭]
然而周平王的另一项举措,压制了秦国数百年,那就是把秦襄公的少子封在了梁地,创建梁国,都城就是少梁,这块地盘后来成了秦晋争霸的焦点,两国在此地争霸数百年[得瑟][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