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邓小平连襟举枪自尽,李富春直言:他纯粹是个人想不开

红色风云录 2024-09-11 09:24:07

1952年初的一个早晨,一辆吉普车风驰电掣地开进了沈阳卫生学校,随着一声急刹,吉普车上跳下来一位年轻同志,急冲冲地直奔校长办公室,连门都顾不上敲便一把推开:

“我要找浦代英同志。”

“我就是。”正在收拾办公室的浦代英疑惑地回答道。来人有些吃惊地看了浦代英一眼,介绍说自己是工业部的,领导让他接浦代英回去,她家出事了。浦代英顿时心里一紧:

“出了什么事?”

就在两个多月前,组织上安排浦代英到卫生学校担任代理校长。由于学校离家比较远,再加上工作纷繁复杂,因此浦代英决定就住在学校,丈夫乐少华也同意她的做法。

听说家里出事了,浦代英的第一反应就是孩子出事了。匆匆和其他领导打了个招呼,浦代英跟着来人就上了吉普车。刚一进家门,浦代英就发现工业部的领导们已经坐在了客厅,大家面色凝重,一反常态地挨个起身和浦代英握手:

“告诉你一个不好的消息,希望你能够想开一些……”

“到底出了什么事?是孩子们出事了吗?”浦代英屁股还没坐稳,就迫不及待地问道。工业部的领导摇了摇头:“不是孩子,是乐少华,他自杀了。”

浦代英的脑子顿时“嗡”地一声,身体不由自主地从椅子上跳了起来,工业部的领导赶忙安抚她的情绪,但此时的浦代英已经听不进去任何的声音,根本不知道周围人在说什么。

在工业部领导的陪同下,浦代英走进了自家卧室,卧室里的陈设和自己走的时候没什么两样,但浦代英却感觉十分陌生。当看到床上用白布单掩盖的躯体时,浦代英的心顿时紧缩起来,颤抖着掀开白布单后,眼前熟悉的丈夫右手还保持着用手枪对着自己脑袋的姿势……

浦代英当场就晕了过去,好一阵子才清醒了过来。没想到两个多月前的告别,居然成了她和丈夫最后的诀别,相濡以沫近20年,浦代英根本不相信平日里活泼开朗的丈夫会走上自杀这条路。

浦代英出生在云南一户富裕人家,父亲是当地有名的火腿大王,走南闯北这么多年,浦代英的父亲也见过一些世面,因此很早便请了一个先生,给家里的孩子们上课,无论男孩还是女孩。

后来,二哥浦承统在昆明接手家族生意,浦代英有机会前往昆明,在二哥的安排下进入学校读书。相比于过去先生教授的四书五经,昆明的新式教育更让浦代英感兴趣,由于成绩优秀,学校老师还为她单独辅导功课,浦代英早早便跳级上了高小。

1936年,浦代英辗转来到上海求学。尽管出身在富裕家庭,但上海巨大的贫富差距,让浦代英感觉和这个城市格格不入。和妹妹浦石英商量之后,浦代英决定去北平找小妹浦琼英。

早在五年前,浦琼英就因参加全国性运动会到了南京,结果由于日本人占领了东三省,那一年的运动会决定取消,而浦琼英顺势决定到北平继续去读书。时隔五年姐妹重逢,浦琼英给两个姐姐讲了许多在北平的所见所闻,按照小妹的建议,浦代英决定先安下心来读书。

西安事变的发生,让浦代英三姐妹对延安开始有所向往。浦代英先一步到了延安,进入红军大学学习,等两个妹妹到了延安不久,浦代英已经毕业,被分配到新华社工作。

在蔡畅大姐的牵线搭桥下,浦代英开始和红军老干部乐少华交往。说是老干部,乐少华比浦代英不过只大了8岁,相比于浦代英的富裕家庭,乐少华出身贫困,从小在上海谋生,进而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0年,组织上派乐少华前往苏联学习,回国后被派往中央苏区工作。长征开始后,乐少华所在的红七军团担任先遣队,从瑞金出发一路转战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红七军团与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后,乐少华继续担任政委一职。皖浙边新苏区建立后,乐少华成为五人军政委员会成员之一。长征胜利后,中央需要一批工人出身的党员干部,乐少华就被调到了延安。

1937年底,浦代英和乐少华正式结为夫妇。一年多时间后,浦代英的小妹浦琼英(到延安后改名卓琳)经人介绍认识了邓小平,两人确定关系后,邓小平在李富春的陪同下来到了浦代英家:

“今后大家就是亲戚了。”

婚后,浦代英和乐少华的相处非常随和,生活上二人是夫妻,工作上二人是同志。由于乐少华投身革命较早,浦代英在政治上从他那里得到的帮助要多一些,乐少华过去的革命经历,对浦代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说起在苏联时的读书生活,乐少华总是感叹过去没有太多读书的机会:

“现在中国还没有解放,等到我们把中国解放了,我要把天下所有的好书都读遍。”

没想到新中国刚刚成立,乐少华就举枪离开了这个世界,浦代英无论如何都想不通是什么原因。乐少华被安葬不久,组织上做出了对乐少华的审查结论,其中列出了三条错误,并开除了乐少华的党籍。

1952年邓小平调回北京工作,卓琳对于姐夫的事情有所耳闻,一再写信劝姐姐想开些,还多次邀请姐姐到北京散心。见到卓琳后,浦代英哭着讲述了整件事情的前后情况,卓琳听后表示姐夫不可能会犯那些错误。

为了弄清楚真相,卓琳还特意去问过李富春。李富春和乐少华一起工作过很长时间,对乐少华非常了解:“乐少华没什么大问题,他纯粹是个人想不开。”

陈云听说浦代英到北京的消息后,特意约她见了一面,鼓励她不要因为乐少华的死影响了工作,并说出了和李富春类似的话:“乐少华在延安时候表现出了良好的革命品质,但是现在他没有经受住考验。”

1979年,组织上安排浦代英迁居北京,乐少华过去的十几个老同事找到浦代英,请她一起写报告向中央申诉。原来,这些老同事从来没有忘记乐少华,只是他们多次向中央申诉没有成功。

在大家的劝说下,浦代英向中央提出了申诉,并交上了一份详细的说明材料。中组部收到报告后,立即派人搞调查,并给予乐少华正确的结论,撤销了当年乐少华身上那些不实的罪名。

中央为乐少华作出了正确的结论,浦代英带着孩子们到沈阳取乐少华的骨灰。当年乐少华离世后被安葬在乱坟岗,多亏了几位部下感念他的为人,悄悄将骨灰移葬他处,精心维护着坟茔。

在中组部的安排下,乐少华的骨灰取回后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望着乐少华的遗像,浦代英喃喃道:

“少华,你安息吧,党和人民还给你清白了……”

参考文献:

[1]彭苏.红十军团政委乐少华的悲情人生[J].党史博采(上),2021,(09):30-33.

[2]浦代英著. 无悔的岁月.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9.01.

[3]彭苏.从“宣威火腿大王”家走出的革命女儿[J].红岩春秋,2022,(02):39-43.DOI:10.16684/j.cnki.hycq.2022.02.009.

1 阅读:116

红色风云录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红色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