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侯景之乱的大功臣王僧辩为什么被自己的战友所杀?

历代经典历史 2024-09-04 04:48:36

王僧辩是梁朝名将,在平定侯景之乱、重建梁朝政权、抵御北齐侵略等重大事件中,均起过重要作用。《南史》评价其“风格秀举,有文武奇才,而逢兹酷滥,几致陨覆。幸全首领,卒树奇功,事人之道,于斯为得”。但江陵政权覆灭后,王僧辩掌握梁朝实权,却受北齐的威胁而纳萧渊明为帝,终被陈霸先所杀。此事引起世人的争议,如《梁书》史臣认为“僧辩位当将相,义存伊、霍,乃受胁齐师,傍立支庶苟欲行夫忠义,何忠义之远矣?树国之道既亏,谋身之计不足,自致歼灭,悲矣!”

王僧辩在梁末政局中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学界对梁末王僧辩与陈霸先的关系多有关注,如张国安将王僧辩与陈霸先的斗争看作梁末士族集团和寒人集团的对立,指出“陈霸先之起事代表了南方人的共同愿望,标志着南方人尤其是寒人政治上的崛起”。梁满仓也认为“陈霸先与王僧辩之争,是梁末寒门庶族势力与高门世族的最后一次较量”。深入考察王僧辩对梁末政局有重要影响,有利于了解梁末陈初的政治形势。

一、平定侯景之乱

王僧辩是王神念次子,梁初随父归梁,出任湘东王萧绎的左常侍,以后一直追随萧绎。太清元年(547 年),萧绎出任荆州刺史,王僧辩为贞毅将军府谘议参军事,代柳仲礼为竟陵太守。侯景之乱爆发后,王僧辩受到萧绎的重用,表现出优秀的军事才干,是平定侯景之乱的主要功臣。《梁书》评价说:“自侯景寇逆,世祖据有上游,以全楚之兵委僧辩将率之任。及克平祸乱,功亦著焉,在乎策勋,当上台之赏。”

(一)坚守巴陵,收复郢、江失地

太清二年(548 年)八月,东魏降将侯景于寿阳举兵反梁,直趋建康,围攻台城。四方征镇纷纷派兵入援,萧绎也派王僧辩统领水军一万赶赴建康。王僧辩赶至建康时,台城已岌岌可危。各路援军几十万,但“莫有斗志,自相抄掠”,致使台城陷落。侯景以诏命解散各路援军。王僧辩反对听从侯景的命令,在议事时斥责统帅柳仲礼:“将军拥众百万,致宫阙沦没,正当悉力决战,何所多言。”因各路援军矛盾较多,便各还本镇,王僧辩随柳仲礼投降侯景。侯景因王僧辩为北来降人,想收为己用,故放其回竟陵。王僧辩忠于萧绎,迅速返回江陵。

侯景攻克建康后,遣将领任约西进掠地。大宝元年(550 年)七月,江州刺史寻阳王萧大心战败,投降任约。任约又进犯西阳、武昌,有西进荆州之势,萧绎派遣徐文盛统军抵御。大宝二年(551 年)四月,侯景使宋子仙、任约率精骑四百突袭郢州,俘虏刺史萧方诸、行事鲍泉。因后路被断,徐文盛军崩溃。侯景乘胜欲攻荆州,“(侯)景悉凶徒水步继进,于是缘江戍逻,望风请服,贼拓逻至于隐矶。”在严峻形势下,萧绎任命王僧辩为大都督,令其率巴州刺史淳于量、定州刺史杜龛、宜州刺史王琳、郴州刺史裴之横等军东下阻击侯景。

王僧辩军至巴陵后,决定坚守城池。他不屈于侯景的威胁利诱,沉着指挥,击败了侯景军的轮番攻城。《资治通鉴》卷 164 梁简文帝大宝二年(551 年)四月载:“(侯)景肉薄百道攻城,城中鼓噪,矢石雨下。景士卒死者甚众,乃退。僧辩遣轻兵出战,凡十馀返,皆捷。景被甲在城下督战,僧辩著绶、乘舆、奏鼓吹巡城,景望之,服其胆勇。”

在王僧辩的坚决抵抗下,侯景军中粮尽,又受疾疫影响,陷入困境。六月,胡僧祐、陆法和支援巴陵,大败任约军,并擒任约。侯景看到情况不利,烧营夜退。王僧辩坚守巴陵近两月,阻止了侯景大军的西进,沉重打击了其士气,梁军开始由防守转入进攻。王僧辩因功为征东将军、尚书令。侯景撤退后,为阻止梁军东进,在郢城、鲁山、晋熙等要地皆置重兵把守。

萧绎令王僧辩统众军东下,继续收复郢州、江州的失地。因侯景退回建康,任约等将领又被俘,各处守军军心动摇,因而王僧辩进军迅速。先攻克鲁山,擒守将支化仁。又进攻郢州,王僧辩施计在白杨浦大破宋子仙军,擒获宋子仙、于和等侯景大将。在平定郢州后,王僧辩乘胜进军江州,攻克湓城。八月,侯景所据的郭默城、寻阳城相继弃守。同时,王僧辩又遣将收复江北的晋熙郡。不到两月,王僧辩即收复了郢州、江州的失地,扭转了梁军战略上不利的局面。萧绎以王僧辩为江州刺史,命其在寻阳休整后再进军。

(二)与陈霸先共平侯景

为迅速平定侯景,王僧辩与陈霸先进行合作。大宝三年(552 年)二月,王僧辩率诸军自寻阳出兵东击侯景,“舳舻数百里”。王僧辩攻克湓城时,陈霸先屯兵于巴丘,资助王僧辩三十万石军粮。此时,陈霸先也率军自南江出湓口,与王僧辩会师。陈霸先实力雄厚,且“倜傥多谋策,名盖僧辩”,受到王僧辩的重视。双方在白茅湾会盟,“升坛歃血,共读盟文”,约定共同讨伐侯景。白茅湾会盟,标志着王僧辩、陈霸先两大军事集团的正式合作,为平定侯景之乱奠定了坚实基础。

王僧辩准备直驱建康,使侯瑱率水军精锐迅速攻克南陵、鹊头二戍。至芜湖时,侯景守将张黑弃城走。侯景遣侯子鉴据姑孰阻止其东进。三月,王僧辩至姑孰,侯子鉴率步骑万余人挑战,王僧辩以弱示敌,“子鉴之众谓水军欲退,争出趋之;大舰断其归路,鼓噪大呼,合战中江,子鉴大败,士卒赴水死者数千人。”攻克姑孰后,历阳戍亦降,东进建康的通道被打开。

侯景自巴陵败退后,因失精兵良将,不敢有西进之心。在杀简文帝后,侯景自立为帝。其军队在江南各地烧杀抢掠,不得民心。因此王僧辩进军至建康后,侯景在王僧辩与陈霸先联合攻击下,迅速败亡。《通鉴》卷 164 梁元帝承圣元年(552年)三月载:

庚辰,僧辩督诸军至张公洲,辛巳,乘潮入淮,进至禅灵寺前。……壬午,霸先于石头西落星山筑栅,众军次连八城,直出石头西北。景恐西州路绝,自帅侯子鉴等亦于石头东北筑五城以遏大路。

丁亥,王僧辩进军招提寺北,侯景帅众万余人、铁骑八百余匹陈于西州之西。……景冲将军王僧志陈,僧志小缩,霸先遣将军安陆徐度将弩手二千横截其后,景兵乃却。霸先与王琳、杜龛等以铁骑乘之,僧辩以大军继进,景兵败退,据其栅。景仪同三司卢晖略守石头城,开北门降,僧辩入据之。景与霸先殊死战,景帅百余骑,弃槊执刀,左右冲陈。陈不动,众遂大溃,诸军逐北至西明门。

侯景战败后,向东逃窜 ,卢晖略以石头城降。王僧辩令侯瑱、裴之横率精兵五千追击侯景。众军入据台城,因军纪败坏而大肆抢掠,对建康造成严重破坏。《南史》卷 80《侯景传》载:“杜山则守台城,都下户口百遗一二,大航南岸极目无烟。老小相扶竞出,才度淮,王琳、杜龛军人掠之,甚于寇贼,号叫彻于石头。僧辩谓为有变,登城问故,亦不禁也。佥以王师之酷,甚于侯景,君子以是知僧辩之不终。”可见王僧辩对此负有责任。这不仅影响了其声誉,也不利于争取民心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因建康已平,王僧辩率众臣上表劝进,请萧绎还都建康。萧绎因未平定雍州,未许。四月,逃往海上的侯景被杀,王伟、谢答仁等侯景主要将领被俘或被杀,侯景之乱终被平息。

二、支持萧绎重建梁政权

建康陷落后不久,梁武帝病死,梁宗室诸王即展开权力之争。太子舍人萧韶至江陵宣梁武帝密诏,以萧绎为侍中、假黄钺、大都督中外诸军事、司徒承制,萧绎取得征讨各地的权力。萧绎“有全楚之资”,又获得此特殊地位,欲夺取皇位。王僧辩对此极力支持,是江陵政权得以建立的关键人物。

(一)杀萧誉、逐萧纶

宗室诸王是萧绎夺取帝位的最大障碍,因此萧绎首先挑起“萧墙兴变,体亲成敌”的宗室内争。首要目标是湘州刺史河东王萧誉。萧绎讨伐侯景时,遣使向萧誉征粮,萧誉不与。太清三年(549 年)六月,萧绎以少子萧方矩为湘州刺史,并遣长子萧方等率二万精锐讨伐萧誉。萧誉予以抵抗,在麻溪与萧方等交战,萧方等败死。七月,萧绎又遣王僧辩与鲍泉共击湘州,“分给兵粮,克日就道。”王僧辩认为萧誉军力较强,建议等聚集其竟陵的精锐部队后再出兵。因王僧辩曾降侯景,萧绎对其产生猜疑,“世祖(萧绎)因斫之,中其左髀,流血至地。僧辩闷绝,久之方苏。即送付廷尉,并收其子侄,并皆系之。”王僧辩被关押后,萧绎使鲍泉独自领兵伐湘州。

九月,雍州刺史萧詧为解救萧誉,率军自襄阳来攻江陵。萧绎见情况紧急,忙向在狱中的王僧辩询问计策,并以其为城中都督 ,以抵御萧詧的进攻。萧詧进攻不利,且其将领杜山则等降于萧绎,只得逃归襄阳。鲍泉领军围困长沙,但萧誉“能抚士卒,甚得众心”,因而久不能克。萧绎以王僧辩代鲍泉为都督。王僧辩继续围攻长沙,“矢石如雨,城中将士死伤者太半。”大宝元年(550 年)四月,攻克长沙,王僧辩执行萧绎的命令,处死萧誉。他因功为左卫将军,加侍中、镇西长史。

占据郢州的邵陵王萧纶,是梁武帝第六子,较萧绎年长,是萧绎的极大威胁。侯景反梁后,萧纶为征讨大都督,率军入援宫城。宫城陷落后,萧纶逃往郢州,被推举为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承制置百官。萧绎讨伐萧誉时,萧纶曾欲救援。大宝元年(550 年),寻阳王萧大心以江州降任约后,萧纶“大修器甲,将讨侯景。”萧绎怕萧纶兵力变强,恐怕不利于已,令王僧辩率水军一万夺取郢州。九月,王僧辩率军至鹦鹉洲,郢州司马刘龙虎等欲降王僧辩,被萧纶击败。萧纶指责王僧辩:“将军前年杀人之侄(萧誉),今岁伐人之兄,以此求荣,恐天下不许!”王僧辩执行萧绎的命令,继续进军,萧纶被迫北逃。王僧辩入据郢州,因功为领军将军。

(二)讨伐陆纳之乱

侯景之乱平定后,王僧辩镇守建康。承圣元年(552 年)十月,因萧绎拘禁湘州刺史王琳,王琳长史陆纳举兵反,占据湘州。王琳被拘,与王僧辩的建议有关。《北齐书》卷 32《王琳转》载:“(王琳)麾下万人,多是江淮群盗。平景之勋,与杜龛俱为第一。恃宠纵暴于建业,王僧辩禁之不可,启请诛之。”在平定侯景之乱中,王琳立有大功,萧绎以其为湘州刺史。但王琳的士兵多为招募而来的盗贼,军纪败坏,在攻克建康后大肆抢掠。王僧辩请求处置王琳,因而萧绎将其下狱。陆纳以解救王琳为由占据湘州。此时,武陵王萧纪从益州东下,与萧绎争夺帝位。为避免陷入两面夹击的困境,萧绎命王僧辩率军西上,与萧循共同讨伐陆纳。

承圣二年(553)四月,陆纳在车轮夹岸为城,抗拒王僧辩。因陆纳“士卒骁猛,皆百战之余”,王僧辩用兵谨慎,没有轻易进军,作连城以应对。五月,乘叛军无防备之机,王僧辩指挥水陆两军发起进攻,陆纳军大败,退保长沙。王僧辩令诸军广建围栅,围困长沙。叛军出城突袭,“僧辩尚据胡床,不为之动。”他勇敢指挥,将叛军击退。因萧纪军攻势猛烈,萧绎为平息湘州叛军,不得不释放王琳。六月,陆纳归降,湘州平定。

王僧辩又配合各军对进攻萧纪,萧纪很快兵败被杀。江陵朝廷的外部威胁暂时消除,又在迁都问题上发生了争执。王褒、周弘正等东部士族主张迁都建康,而领军将军胡僧祐、太府卿黄罗汉、吏部尚书宗懔等重臣则支持建都江陵。萧绎“以建业凋残,方需修复;江陵全盛,便欲安之。且其故府臣僚,皆楚人也,并愿即都荆郢。”决定定都江陵。为防备北齐的南侵,萧绎又令王僧辩回镇建康。

(三)推动萧绎称帝

王憎辩一直追随萧绎,随着萧绎职位的变化而升迁。侯景之乱为萧绎夺取帝位提供了良机,王憎辩在平定叛乱的同时,也因势利导推动萧绎称帝。大宝二年(551 年)九月,王僧辩收复郢州、江州后,出任江州刺史,为东击侯景做准备。十月,简文帝被侯景所杀,王僧辩得到消息后,立即上表请萧绎即位。十一月,侯景在建康自立为帝后,“王僧辩等复上表劝进”。 萧绎以“是时巨寇(侯景)尚存”为由而拒绝,但满意王僧辩的表现,任命其为东讨侯景的统帅。

承圣元年(552年)三月,攻克建康后,侯景东逃,“己丑,僧辩等上表劝进,且迎都建业。”四月,侯景被杀,武陵王萧纪在成都称帝。五月,王僧辩与南平王萧恪等再次请萧绎即位。八月,萧纪率大军东下,与萧绎争夺帝位。在这种情况下,王僧辩与四方征镇王公卿士共同拥立萧绎即位。十一月,萧绎在江陵称帝,重建梁政权。可以说,王僧辩在为萧绎即位铲除障碍的同时,又不断制造声势,推动了江陵政权的建立,从而得到萧绎的信任和重用,成为梁末政局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三、与陈霸先合作抗齐

侯景之乱爆发后,东魏(北齐)趁机侵占梁土。为抵御侯景,萧绎遣使于北齐,向其称臣。北齐以萧绎为梁使持节、假黄钺、相国,建梁台,总百揆,承制。北齐看似支持萧绎,实则坐观萧绎与侯景相争,以伺机取利。侯景之乱平定,北齐文宣帝下诏进萧绎为梁主。但与此同时,北齐“以司州牧清河王岳为使持节、南道大都督,司徒潘相乐为使持节、东南道大都督,及行台辛术率众南伐。”驻守江北的原侯景将领郭元建等相继降齐,辛术占据广陵。四月,潘乐、郭元建将兵五万拔阳平。五月,齐合州刺史斛斯昭攻拔历阳。

可见 ,在侯景败亡后 ,北齐南侵的步伐加快。王僧辩收复建康后,就预料北齐有南侵的可能,因此他遣使招抚郭元建等,并令陈霸先领兵赴广陵受降。但郭元建降齐,辛术得以占据广陵。阳平、历阳等江北重镇又相继失陷,因而长江防线形势十分严峻。王僧辩认识到必须与陈霸先合作,才能抵御北齐军的进攻,因此他向萧绎建议由陈霸先镇京口,以分担建康的防守压力。王僧辩对陈霸先非常倚重,史称“初,僧辩平建邺,遣陈武守京口,推以赤心,结廉、蔺之分。且为第三子危页许娶陈武章后所生女,未昏而僧辩母亡,虽然,情好甚密,其长子岂页屡谏不听。”双方的合作在秦郡保卫战中收到实效,《资治通鉴》卷 164 梁元帝承圣元年(552 年)五月载:

齐主使潘乐、郭元建将兵围秦郡,……陈霸先命别将徐度引兵助秦郡固守。齐众七万,攻之甚急。王僧辩使左卫将军杜崱救之,霸先亦自欧阳来会;与元建大战于土林,大破之,斩首万余级,生擒千余人,元建收余众北遁;犹以通好,不穷追也。

可见,北齐出动七万大军攻击秦郡,但在王僧辩、陈霸先的联合攻击下,仍遭遇惨败。当然,因当时萧绎与北齐通好,王僧辩虽坚决抵御齐军的侵犯,却不想彻底破坏与北齐的关系。因而,“齐政烦赋重,江北之民不乐属齐,其豪杰数请兵于王僧辩,僧辩以与齐通好,皆不许。”

王僧辩也支持陈霸先收复失地的行动。承圣元年(552 年)七月,广陵民朱盛等数千人谋袭杀齐刺史温仲邕,求援于陈霸先。陈霸先由京口出兵围广陵,王僧辩命武州刺史杜崱等助之。北齐请和后,王僧辩顾及与北齐的和好局面,使陈霸先退兵。可见,王僧辩虽不主动对北齐用兵,但通过与陈霸先的合力抵抗,迫使北齐暂时放弃了武力南侵。

承圣二年(553 年)九月,梁朝与北齐的关系又趋紧张。因萧绎建都江陵,北齐试图袭占建康,以武力扶持湘潭侯萧退建立傀儡政权。萧绎在平定萧纪后,使王僧辩还镇建康,以抵御北齐的入侵。《梁书》卷 45《王僧辩传》载:

齐主高洋遣郭元建率众二万,大列舟舰于合肥,将谋袭建业,又遣其大将邢景远、步六汗萨、东方老等率众继之。时陈霸先镇建康,既闻此事,驰报江陵。世祖即诏僧辩次于姑孰,即留镇焉。先命豫州刺史侯瑱率精甲三千人筑垒于东关,以拒北寇;征吴郡太守张彪、吴兴太守裴之横会瑱于关。因与北军战,大败之,僧辩率众军振旅于建业。

可见,面对北齐军的南下,王僧辩尽遣精兵强将,予以坚决打击,通过军事上的胜利,挫败了北齐妄图在建康建立傀儡政权的阴谋。十二月,北齐东方白额以宿预城降梁,王僧辩与陈霸先为收复江北的战略要地而再次合作。《梁书》卷 5《元帝纪》载:

(承圣)三年(554 年)春正月甲午,加南豫州刺史侯填征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陈霸先帅众攻广陵城。秦州刺史严超达自秦郡围泾州,侯填、张彪出石梁,为其声援。辛丑,陈霸先遣晋陵太守杜僧明率众助东方光。

(三月)丁未,魏(北齐)遣将王球率众七百攻宿预,杜僧明逆击,大破之。

因各军配合不力,加上北齐军的强力反击,这次对江北的攻势无功而返。但此次进攻也显示出梁朝捍卫江南的决心,稳定了秦郡等江北据点,使北齐不敢轻易南下。可以说,正是由于王僧辩正确判断形势,与陈霸先通力合作,才有效抵御北齐的南侵,保障了长江下游地区的安定。

四、纳萧渊明为帝,被陈霸先所杀

在与陈霸先合力抗齐的同时,王僧辩也提防陈霸先实力的增强。王僧辩启陈霸先镇守京口,既以此抵御北齐的南侵,亦借此削弱陈霸先的实力。侯景之乱平定后,王僧辩的亲信将领多镇守在京口周围,如以杜龛吴兴太守,韦载为义兴太守,王僧智为吴郡太守,张彪为东扬州刺史。又《梁书》卷 46《杜山则 附杜龛传》载:“(杜龛)以霸先既非贵素,兵又猥杂,在军府日,都不以霸先经心;及为本郡,每以法绳其宗门,无所纵舍,霸先衔之切齿。”都说明王僧辩对陈霸先的打压。

陈霸先对此当然有所觉察,所以他在与王僧辩合作时,也往往“外托同德,内有离心”。江陵政权的覆灭,使两人的关系更为微妙。承圣三年(554 年)十月,西魏遣于谨、宇文护、杨忠统兵五万攻打江陵,萧绎遣使征王僧辩为大都督、荆州刺史,使其回救江陵。王僧辩立即遣豫州刺史侯瑱率程灵洗等为前军,兖州刺史杜僧明率吴明彻等为后军入援。但援军未到,西魏军已攻陷江陵。江陵政权灭亡后,为稳定局势,王僧辩、陈霸先共奉江州刺史晋安王萧方智为太宰,承制,迎至建康为梁王。朝廷实权操纵在王僧辩手中。此时,陈霸先已有足够力量,对此难免不满,等待时机取而代之。而王僧辩纳萧渊明为帝,成为陈霸先起兵的契机。

江陵政权的覆灭,又启北齐南侵之心。西魏扶持萧詧在江陵建立傀儡政权后,北齐也欲在建康建立亲齐的政权。北齐遣高岳统军兵临江边,郢州刺史陆法和降齐。绍泰元年(555 年)正月,北齐上党王高涣率军南下,要求护送贞阳侯萧渊明入建康为帝,与王僧辩进行了一系列交涉,这在《梁书》卷 45《王僧辩传》中有明确记载。王僧辩深知如以萧渊明为帝,梁可能成为北齐的附庸,因而明确拒绝。为逼迫王僧辩就范,高涣攻克谯郡。王僧辩也予以反击,遣侯瑱、任约等进攻郢州。三月,北齐将尉瑾、萧轨占据皎城。高涣攻克东关,斩裴之横。面对不利的局面,王僧辩为维护自己的地位,同意接纳萧渊明。《资治通鉴》卷 166 梁敬帝绍泰元年(555 年)五月:

王僧辩遣使奉启于贞阳侯渊明,定君臣之礼,又遣别使奉表于齐,以子显及显母刘氏、弟子世珍为质于渊明,遣左民尚书周弘正至历阳奉迎,因求以晋安王为皇太子;渊明许之。渊明求度卫士三千,僧辩虑其为变,止受散卒千人。

当北齐军强势南下时,王僧辩并无信心抵御,因而选择妥协,表现出其抗敌的不坚定。这难免受到争议。《南史》史臣曰“及时钟交丧,地居元宰,内有奥主而外求君,遂使尊卑易位,亲疏贸序,既同儿戏,且类弈棋。延敌开衅,实基于此;丧国倾宗,为天下笑。”王夫之也批评王僧辩,认为“僧辩既遣裴之横御之于东关,亦已知敬帝已正位为君,而渊明为贼矣。乃之横败死,遽屈节而迎渊明以入,何其馁也!”而张国安则认为王僧辩纳萧渊明是实力和环境所致,指出“王僧辩纳萧渊明是明智的决定,息事于北齐,化敌为友,可集中力量处理内政。”

确实从王僧辩提出的条件看,“求以晋安王为皇太子”、“ 止受散卒千人”,表明他仍有维护梁政权、阻止北齐势力渗入江南的意图,并自信以后仍能掌控局面。从结果看,“梁舆南渡,齐师北返。”北齐在认为亲齐政权已建立后,北齐文宣帝以郢州城还梁,并下诏“凡是梁民,宜听反国,以礼发遣。”

但陈霸先以维护萧方智的正统地位为由,反对王僧辩纳萧渊明为帝,“高祖(陈霸先)以为不可,遣使诣僧辩苦争之,往返数四,僧辩竟不从。”萧渊明入建康为帝后,陈霸先就准备起兵,“乃密袍数千领及锦彩金银为赏赐之具。”恰巧有人伪报王僧辩齐军大举南下,王僧辩遣使告陈霸先令其备齐。陈霸先扣押使者,从京口起兵,率军 10 万进袭建康,擒杀王僧辩,成为梁朝实际的掌权者。陈霸先袭杀王僧辩后,“仍请称臣于齐,永为蕃国。”第二年,北齐征召萧渊明,“霸先犹称蕃”。可见,陈霸先虽声称王僧辩“外依戎狄,援立非次”,但其袭杀王僧辩也并不是为了抗齐,而只是为了独掌朝政。

王僧辩是梁末政治中不可忽略的人物。他作为北来降人,长期追随萧绎,侯景之乱使其走上梁末的政治舞台。他作为梁朝的名将,智勇双全,是平定侯景之乱的主要功臣。又支持萧绎夺取帝位,在江陵重建梁朝政权。镇守建康后,与陈霸先合力抗齐,维护了江南的稳定。可谓功勋卓著。但他为保持个人的地位,屈服于北齐的威逼利诱,接纳萧渊明为帝,饱受世人批评。陈霸先借此起兵,杀死王僧辩而得以专权,为建立陈朝扫清了道路。

1 阅读:159

历代经典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