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邙山之战,北周雄主武帝宇文邕为什么会败给北齐昏主高湛?

历代经典历史 2024-08-18 20:30:33

一、北周发动邙山之战的动因

其一,北周国力的上涨。东、西魏立国之初,双方的力量对比大体上是“ 东强西弱”, 此后东西双方爆发了几次大战,双方之间互有胜负,但发生在公元 537年的沙苑之战与公元 546 年的玉璧之战, 改变了“东强西弱”的局势。尤其是玉璧之战的失利对东魏的打击巨大,《北齐书 · 神武纪》载,“顿军五旬,城不拔,死者七万人,聚为一冢”,《周书· 文帝纪》也记载道,“ 齐神武攻围六旬不能下,其士卒死者十二三。 会齐神武有疾, 烧营而退”,可见此战中东魏损失之重,西魏也由原来的战略防御开始转向局部进攻。

高洋建立北齐后并未改变, 相反国力日益消退。 而西魏北周方面,先是趁着南梁内乱之机,从萧纪手中夺得巴蜀之地, 并大力推行府兵制改革, 吸纳了大量地方豪强的部曲进入官军行列,使得北周朝廷拥有大量地方豪强的支持,此消彼长之下,北周的国力逐渐超过北齐。关于东西双方实力变化,《资治通鉴》记载:“ 齐显祖之世, 周人常惧齐兵西度, 每至冬月守河椎冰。及世祖即位,嬖幸用事,朝政渐紊,齐人椎冰以备周兵之逼。”此例非常形象地说明,到高湛统治时期,北齐与北周之间已经攻守易势。正是这种军事实力上的转变,为北周讨伐北齐提供了军事基础。

其二, 外部势力的推动。 为防止突厥和北齐联合, 公元 563年,北周派出使者与突厥可汗阿史那俟斤联姻,双方结盟并计划共同出兵讨伐北齐。北齐河清三年(564 年),北齐归还宇文护的母亲,并以此来换取北周退军。宇文护同意北齐的请求,打算短期内停止对北齐用兵。但与北周达成联盟的突厥先后两次催促北周向北齐发动进攻。宇文护担心若背弃与突厥的盟约,会使得突厥投向北齐一方,遂决定与北齐决战。此外南陈正忙于处理内部叛乱,无力对北朝的军事行动采取干预措施,这也为北周对北齐用兵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其三, 内部势力的推动。 北周建立以后,实际掌权者乃是宇文护,虽然北周在其主导之下国力蒸蒸日上, 但他几度弑帝, 使得其在北周的政治威望逐渐下降,尤其是武帝宇文邕继位之后,宇文护深感危机,为了重新树立起政治威望,宇文护主导了此次东征。

二、北齐与北周邙山之战的战前部署

南北朝时期的洛阳城位于整个洛阳盆地的西部,其北为邙阪,东北为邙山,邙阪与邙山之间的山口为大和谷, 大和谷以西、 邙阪以北则为一片由黄河冲击而形成的小平原。邙阪的两侧皆为峭壁不能通行,黄河浮桥经河阳道(邙坂之下的路)入大和谷,可进入洛阳盆地。为控制黄河浮桥,在其与河阳道之间的区域,有一座叫做河梁南城的城池(筑造于黄河浮桥南岸),东魏大将高敖曹就殒命于此。浮桥北部另有北中城,两座城池可以控制住整个黄河浮桥。洛阳城之南即伊洛河,有一条名为“谷水”的支流, 自邙山发源流向伊洛将整个洛阳盆地分为东西两个部分。汉魏洛阳城以东可通向现在的河南巩义地区,再向东即虎牢关(今汜水镇)方向,因此当时进入洛阳盆地一共有四条道路,分别是东边的虎牢关、 东北边的大和谷、 南边的伊阙以及西边的新安函谷关。

对于北周方面,主要思考如何围攻洛阳城,以及如何布置部队来应对北齐的援军。洛阳之南的豫州方向,已有大将军权景宣所率的山南之兵在此,因此北边是重中之重,尤其要防御大和谷方向。布置围城部队方面,考虑到北齐可能从虎牢关方向增援,需要布置一部分兵力,从谷水至新安函谷关一带也需要布置足够多的兵力。因此宇文护征“二十四军府兵、秦陇巴蜀之兵、诸藩国之众, 二十万人”, 亲自率领进抵潼关(今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

宇文护的总体作战方案是兵分四路进攻北齐,以都督中外诸军事府下属的二十四军为此次进攻的主力, 直取北齐的洛阳。 其中宇文护自率中军主力出潼关,进屯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市),以保障潼关至函谷关的交通线安全。以柱国大将军尉迟迥为主将, 率同州刺史达奚武、泾州总管王雄、齐国公宇文宪率领前锋大军 10 万人前出进攻洛阳,其中又分为两个集团,即尉迟迥统率的洛阳围城集团和达奚武、王雄、宇文宪所率的邙山阻援集团。北路则派遣邵州刺史杨檦率军出轵关(今河南省济源市),阻断北齐晋阳向洛阳的救援;南路则以驻守江陵的大将军权景宣率本部兵和西梁兵进攻北齐豫州悬瓠(今河南省汝南县);再派杨忠率军与突厥大军会合,从北面进攻北齐晋阳,配合三路大军作战。

由于晋阳之战的缘故, 北齐主力此时正集中于晋阳,因此当得知北周大举进攻后,高湛先派遣兰陵王高长恭、大将军斛律光率军 5 万救援洛阳, 而后高湛在晋阳召段韶商议对策,其答曰:“北虏侵边,事等疥癣,今西羌窥逼,便是膏育之病请奉诏南行。”于是派段韶率精骑兵一千迅速南下, 自己则领大军随后跟进。 段韶的部队仅用 5 天就渡过黄河与高长恭和斛律光军会合,列阵于邙阪,与山下周军对峙。

三、北齐与北周邙山之战的交战过程

宇文护主导的此次伐齐, 兵力之盛,开国未有,共计 4 路大军,其中以中路十万大军进攻洛阳地区,但在宇文护抵达弘农后不久,北周的进攻就从北面开始失败。负责北面扼守轵关的杨檦,由于此前在镇守邵州(今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期间,与北齐交兵鲜有败绩,再加上北齐军队主力此时都被吸引到洛阳,因此十分轻敌,率军深入却不设防,结果遭遇北齐太尉娄睿的进攻,杨檦大败,全军覆没,向北齐投降。

北面杨檦的失败,使得晋阳通往洛阳的道路重新被打开,由于河桥南城没有周军扼守,北齐援军能够顺利渡过黄河,在邙阪扎营,与周军对峙。此时的北周军队正全力围攻洛阳,尉迟迥率主力起土山、挖地道围攻洛阳,宇文宪、王雄、达奚武等将率军驻扎在邙山之下与齐军对峙,阻击北齐援军。北齐洛阳守将是独孤永业,守军共两万人,其作战向来以狡猾著称,他闭城不出消磨周军的锐气,周军主力围攻洛阳三十余日却未能攻克。

宇文护得知北面杨檦兵败后,命人切断河阳(今孟州市)通往洛阳的道路,但麾下将领十分轻敌,并未派兵切断黄河渡口,认为自己人数众多,北齐援军定然不敢贸然来犯,只在四周安排了斥候部队,随后投入大军精锐全力攻城。高长恭和斛律光二人确实如北周所料,在邙阪扎营不敢前进,但在轵关通道打通后,段韶率领援军渡过黄河抵达邙阪后,情况便发生改变。通过多日的接触战,齐军已经将周军压制在大和谷以内。此时北齐方面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突破大和谷一线周军的防守支援洛阳,突破之后如何行动。因此段韶带领诸军将领进行侦查,《北齐书》载:“ 韶旦将帐下二百骑与诸军共登邙阪, 聊观周军形势。”

行至大和谷时与周军的一支侦察部队遭遇,于是段韶下令集结军队。段韶自领左军、高长恭领中军、斛律光领右军,其中段韶将其所率的北齐精骑列阵于邙阪之上,目的是将周军的注意力全部吸引至邙阪之上,方便己方其他部队在大和谷完成突破,也可能是让己方大部队将周军牵制在大和谷一带,自己则亲率精骑从邙阪自上而下直冲敌方,协同齐军大部队一同击破周军在大和谷的封锁,从后续交战看,这两种策略当时齐军都有所考虑,相互配合。

段韶以骑兵来应对周军的进攻,而北周方面则以步兵为前锋,向山上的段韶部众发动进攻,段韶命令部队且战且退,逐渐向邙阪的后部退却,不断消耗周军登山的体力,同时将周军的大部队引到山上,利用地形优势将周军步阵拉得越来越大,待周军士兵精疲力竭,气喘吁吁的上邙阪时,迎接他们的是以精悍著称的北齐下马骑兵,北周军队顿时溃败,跌入山谷或投水,死伤者不计其数,《北齐书》 载:“ 周军仍以步人在前,上山逆战。韶以彼徒我骑。且却且引。待其力弊。乃下马击之。短兵始交,周人大溃。其中军所当者, 亦一时瓦解,投坠溪谷而死者甚众。”

北周方面为了挽回颓势,又将大和谷附近的守备部队增援到邙阪之上,邙阪之上的战事逐渐陷入胶着状态。由于连天的大雾,大和谷方向的周军协调效率下降,以至于周军不能及时将其他地方驻防的部队调往大和谷,此时北齐的主力部队直接从河阳道方向直冲大和谷, 侧击周军, 将邙阪上的周军部队和下面的增援部队切割开来。邙阪上的周军由于受到两个方向上的攻击, 很快被击败,而向大和谷方向驰援的周军也遭到迎头痛击,使得齐军可以轻松地通过大和谷进入洛阳盆地,进行解围工作的第二步。

北齐军队自大和谷进入洛阳盆地之后,大军继续分作三军,其中兰陵王高长恭中军负责解围的主要工作,右军斛律光部和左军段韶部负责掩护中军的侧翼。高长恭部直面的周军围城部队兵力最为雄厚,兵力密度也是最高,齐军发动多次进攻均告失败,随后兰陵王亲率中军五百人,突入北周围城的军阵之中,一路冲杀至金墉城下,城内守军派弓弩手出城向北周发动反击。在兰陵王纵马入阵的同时,徐显秀接管了指挥中军的重任,此后北齐军里应外合,终于打破了周军对洛阳城的围困,《北齐书》载:“洛城之围,亦即奔遁,尽弃营幕,从邙山至榖水三十里中,军资器物弥满川泽。”

前方兵败,宇文护便自乱阵脚慌忙撤退,自邙山至谷水三十余里,堆满了北周丢弃的军械营帐, 仅有达奚武、宇文宪、王雄等率部断后作战。此时齐军的右翼斛律光部遇到了很大麻烦,其主要任务是压制右翼的周军,使其不能进入中军的解围战场,并保护齐军的后路。斛律光派出骑兵部队去袭扰周军的各个营寨,使其不能支援围城部队。斛律光最初之所以能以较少的兵力压制周军, 是因为连天的大雾天气,使周军无法判断齐军的虚实,只得把守好营寨。但北周老将王雄判断对面的北齐军队并不多,于是组织起部队开始反击,“(王雄)至邙山,与齐将斛律明月接战”。

交战中王雄占据上风,将斛律光本部一举击溃,斛律光左右皆散,身边仅剩下一名奴仆一支箭,王雄追在斛律光的身后,一心想将斛律光生擒,在危难时刻,斛律光回首一箭射中王雄额头,后者伤重身亡,北周唯一一次具有威胁性的反击就此崩溃。王雄之死对北周军心打击巨大,营寨之内人心惶惶。北齐右军继续发起进攻,以步兵稳定战线,骑兵在前牵制,将周军部队逐渐压制到谷水以 西,“(斛律光)斩捕首虏三千余级,(尉迟)迥、(宇文)宪仅而获免”。

齐军左翼统帅段韶率领北齐精骑扫荡驻防在洛阳城以东的周军各营寨,阻碍周军各部支援洛阳的围城部队,为北齐中军主力击破周军的围城集团争取宝贵的时间。当北齐中军主力击破洛阳的围城集团后,齐军左翼立即作出调整,与中军一同扫荡周军围城集团的残部,以及洛阳城东的所有周军部队,力图多杀伤敌军部队, 扩大战果。 北周宇文宪想整军再战,被达奚武劝阻,《周书·达奚武传》 载:“ 宪欲待明更战,武欲还,固争未决。武曰:洛阳军散, 人情骇动。 若不因夜速还, 明日欲归不得。武在军旅久矣,备见形势。大王少年未经事,岂可将数营士衆,一旦弃之乎。”周军遂退军。

南面权景宣部,此时已经攻克悬瓠,当得知北中二路大军都失败了, 只好放弃悬瓠退回,而由北方联合突厥出击的杨忠,随后也一起退兵,至此邙山大战以北齐大获全胜而告终。战后,段韶升为太宰,斛律光为太尉, 高长恭为尚书令, 三人并称为“北齐三杰”。

四、邙山之战中北周失败的原因

宇文护主导的东征,兵力之盛, 自宇文泰建立东魏以来,从未有过,但是为什么会以失败告终,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北周发动决战的时机不对。客观上来说,虽然高湛时期,北齐国力有所下降,但周、齐双方的兵力对比并没有较大的差距,当时齐主高湛虽然十分昏庸,但其手下的段韶、斛律光、高长恭等都是非常杰出的军事将领,因此北齐在将领和军力都不弱于北周的情况下,宇文护想要集全国之军与北齐决战,胜算不大。 在战前,长期驻守边境线的勋州太守韦孝宽就上书劝阻,“ 孝宽遣长史辛道宪启陈不可,护不纳”。最终东征也正如韦孝宽所料,以北周失败而告终。

此外,发动此次战争也并不是宇文护的本心,其一是因为担心“未欲即事征讨,复虑失信蕃夷,更生边患”,害怕突厥转向北齐;其二是因为自周武帝宇文邕继位后,宇文护在国内的政治威望日益减退,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重新树立威信,只有对外扩张建立军功这一条路,他想要以最小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战果。这些因素为邙山之战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战略战术存在问题。 其一,在主攻的选择上,宇文护将此次东征的进攻重点放在洛阳,自从魏孝武帝西迁后,洛阳便成为东西争霸的前沿重镇,因而城防十分坚固,城内防守设施和器具都十分完整,西北角得到加固, 形成一座瓮城“金墉城”,与洛阳城形成掎角之势,再加上重兵防守, 周军很难在短时间内攻克,待北齐援军赶到,北周军队必定进入两难的境地,因此宇文护将进攻重点放在北齐重兵把守的洛阳,从一开始就注定难以进展顺利。 其二, 战场部署存在严重失误。 既然选择围攻洛阳,就应该考虑到晋阳方面会派援军救援,应当派兵阻断河阳的黄河渡口,防止齐军救援,形成合围之势,但是周军诸将都轻视齐军,只派出斥候部队观察河阳方面的动向,以至于段韶的骑兵部队能够顺利过河入洛,使得周军不得不分出更多的部队与齐军对峙,从而导致洛阳方面围攻的力量被削弱。

其三, 战场的选择上存在问题。邙阪虽然地势不高,但仍有一定的坡度,齐军驻扎在邙阪上,周军驻扎在山下,向上仰攻不易,最好的办法就是凭借营寨坚守,等待洛阳方面周军主力攻克洛阳后,两者合兵,再向齐军进攻。周军选择舍弃骑兵,用步兵徒步从山下向上进攻,等到周军力竭时,齐军骑兵居高临下发起冲击,周军自然一触即溃。

北周和突厥之间各怀鬼胎,不能相互配合。在北周政权确立东出讨伐北齐的策略后,寻找盟友势在必行,当初主要势力有北方的突厥和南方的陈朝。在宇文护组织力量伐齐时,南陈正忙于内战,《陈书 · 世祖本纪》 载:“以安右将军吴明彻为安南将军、江州刺史, 督众军南讨。”当时南陈江州刺史周迪反叛,南陈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内部平叛上,对于北齐、北周之间发生的战事,南陈只能观望,而且就算没有周迪的反叛,南陈也会保持坐山观虎斗的态度,因为对于南陈来说,最好的结果就是北周、北齐两败俱伤。北周所能寻求的外部力量只有北方的突厥,而突厥也希望借着和北周联合,趁机赚取利益。但由于双方的目的不同,使得北周和突厥在作战中难以配合。

在北齐河清三年(564 年)正月杨忠联合突厥进攻晋阳的军事行动中,由于突厥军队畏惧不战,从而导致周军在晋阳城下惨败。而在此次伐齐中,北面周军再一次与突厥合兵一起进攻,本来此路军队的目的是为了牵制晋阳方面的齐军主力,从而减缓洛阳方面的压力。但由于突厥合作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抢夺人畜财物,并不想损失兵马,这就使得北周牵制晋阳方面齐军主力的目的难以达到,杨忠归国后也对周武帝说:“ 突厥甲兵恶, 爵赏轻, 首领多而无法令, 何谓难制驭。正由比者使人妄道其彊盛,欲令国家厚其使者,身往重取其报。 朝廷受其虚言,将士望风畏慴。但虏态诈健,而实易与耳。 今以臣观之, 前后使人皆可斩也。”这也使得此后周武帝放弃借助突厥的力量来消灭北齐的想法,而是凭借自己的力量。

道义有失。 封建社会中, 儒家思想对人们影响深远,这就促使在战争中,不管是处于有利的一方, 还是不利的一方,都需要为自己寻找一个强大的“大义”,这种大义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军心士气的来源,如陈胜、吴广起义时打出的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燕王朱棣起兵时打出“ 奉天靖难” 的口号,而宇文护在北齐刚刚送还其母亲后不久,就出兵讨伐,这使得战争从一开始就失了道义。

北周将领普遍轻敌。 在北齐河清三年(564 年)杨忠联合突厥进攻北齐的军事行动中就可见,北周将领中存在的轻敌态度,《周书· 杨忠传》 载:“ 师克在和不在众,万骑足矣。明月(斛律光)竖子, 亦何能为。”一万兵马灭亡北齐,可见杨忠轻敌之姿何其盛。尽管此次出兵以杨忠在晋阳城下惨败而告终,但北周军中广泛存在的轻敌之姿并没有缓解,最终在此次邙山大战中造成了严重后果。负责北面扼守轵关的少师杨檦,《周书》 载:“ 其年,大军围洛阳,诏檦率义兵万余人出轵关。然檦自镇东境二十余年,数与齐人战, 每常克获, 以此遂有轻敌之心。时洛阳未下,而深入敌境,又不设备。齐人奄至,大破军以众败。檦遂降于齐。”

正是由于杨檦的轻敌,导致北面的防线迅速崩溃,使得段韶的北齐援军能够迅速渡过黄河,与斛律光和高长恭的部队会合,一举扭转了战场的局势。 此外,在中路主力围困洛阳时,北周将领也都十分轻敌,没有派兵阻断河阳的黄河渡口,只派遣了斥候部队观察河阳方面的动向,使得北齐援军在渡河的过程中基本没有遇到抵抗,并迅速赶到邙阪,与北周军队对峙。北周将领中广泛存在的轻敌态度是导致邙山之战北周失败的重要原因。

五、邙山之战中北齐胜利的原因

采取了正确的防守策略。 此次进攻北周一共 4 路大军, 段韶认真分析了局势,认为北面的杨忠和突厥只是疥癣之患,应全力防守南面的河东地区,并迅速由晋阳南下支援洛阳前线,从而在邙山挫败北周的进攻,解除洛阳之围,瓦解此次北周的进攻。天时是北齐胜利的重要原因。

《周书》 载:“ 值连日阴雾, 齐骑直前,围洛之军,一时溃散。”北周与北齐在邙山交战之际,连天大雾为北齐军队提供了很好的掩护。首先是段韶趁着雾色掩护,顺利地对大和谷一线布防的周军进行了侦察,其次是北齐右军斛律光部能以较少的兵力压制周军,也是因为大雾天气使周军无法判断齐军的虚实,从而很好地完成了牵制周军的任务。《孙膑兵法·月战》云:“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 虽胜有殃。” 因此天时有利于己方,也是北齐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段韶、 斛律光、高长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古代战争中,军事将领对于战争成败起着重要作用, 一将功成万骨枯, 如在长平之战 中, 秦王启用白起为将, 赵王启用赵括为将,这直接影响了长平之战的胜负。段韶、斛律光、高长恭这 3 人都是当时北齐朝中久经沙场的名将。

段韶在宇文护举全国之兵进攻北齐时,冷静分析局势, 请诏南下,率军在邙山与周军对峙,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案, 以逸待劳,待周军攻山疲惫之机, 自上而下杀出,从而大败周军;高长恭率领的北齐中军直面北周的围城部队, 率 500 人一路杀到金墉城下,配合洛阳城中的齐军,一举粉碎了北周军队对洛阳的围攻;斛律光所率的北齐右军也很好地完成了压制周军的任务,并且一箭射杀北周大将王雄,从而使北周军队的军心彻底瓦解, 赢得最终的胜利。由上可见, 段韶、 斛律光、高长恭 3人有勇有谋,相互配合,是北齐能够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原因。

六、邙山之战的影响

其一,对北周的政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宇文护发动此战争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其在北周国内的威望,希望借助胜利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但邙山之战以北周惨败而告终,使得宇文护在国内的威望进一步下降,最终于天和七年(572 年)在含仁殿被宇文邕杀死,至此周武帝独掌朝政。而此次战争的失败,也使北周方面认识到要灭亡北齐还需要进一步壮大国力,后周武帝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北周国力大增,并最终灭亡北齐,统一了北方。

其二,北周改变了灭齐方案,由联合突厥灭齐改为联陈灭齐。此次战争中突厥只为抢夺财物和人畜,避免与齐军交战的意图暴露无遗。鉴于此,周武帝在此后的灭齐之战中放弃与突厥联合的策略,转而发展与南陈之间的关系。陈朝建立之初,北周插手南陈的王琳反叛事件,使得北周和南陈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但随着北周伐齐的失败,北周开始主动修复与陈朝之间的关系。从陈宣帝太建元年(569 年),北周御正大夫杜杲出使南陈后,北周多次遣使入陈,双方之间互派使节,而北齐也最终在北周和陈朝的夹击之下灭亡。 此外,此次作战中突厥军队装备简陋、作战能力低下,也为后来周武帝讨伐突厥埋下了伏笔。

其三, 为周齐之间关系改善提供了契机,使得北方迎来一段难得的相对和平时期。北周方面,此次伐齐失败,使其认识到短时间要灭亡北齐,绝无可能。 而北齐方面也认识到了其当前面临的军事压力巨大,必须谋求缓和与北周之间的关系,于是在北周天和三年(568 年),“齐请和亲,遣使来聘, 诏军司马陆逞、 兵部尹公正报聘焉”。 此次北齐遣使是至高欢以来东魏北齐政权首次表达求和意愿,而北周也因为在邙山之战中国力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同意了北齐方面的遣使请求,《周书》载:“宇文护专制之日,兴兵至洛,不战而败,所丧实多,数十年委积, 一朝麋散。”至此北周和北齐之间进入了一段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虽然期间北周和北齐边境不时发生摩擦,但两国之间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一直互相遣使交流,并持续到北齐灭亡前两年。

七、结语

发生在公元 564 年的邙山之战, 以北齐胜利而告终, 此战后北齐和北周之间维持了一段相对和平时期,但战后双方的发展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首先作为邙山之战胜利方的北齐,没有利用战后难得的机会恢复和壮大国力, 而是君臣懈怠, 举国放纵,卖官鬻爵,后主高纬更是荒废政务, 沉迷于酒色, 整个北齐朝堂陷入混乱之中,使得北齐的经济和国力在这一阶段几乎没有任何提升,东西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与之相反, 北周虽然在邙山之战中失败,但其总结经验教训,利用北齐遣使求和的这段时间,集中力量发展经济, 壮大实力,“ 今若更存遵养,且复相时, 臣谓宜还崇隣好, 申其盟约。 安人和衆, 通商惠工, 蓄锐养威, 观衅而动”。君臣上下一心, 文武协同,为实现北方统一而努力,使得北周的经济、人口、军队,以及吏治在这一段时间内都得到长足的发展, 远超北齐,为其后灭亡北齐、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0 阅读:5

历代经典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