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药物是抗肿瘤治疗中最为常用的治疗药物,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肿瘤药物外渗也是常见的并发症。
化疗药物属于细胞毒性药物,对肿瘤细胞杀伤、损害的基础上,还会对正常组织、器官产生损害,包括各种具有腐蚀性、非腐蚀性、刺激性的药物。由于药液外渗以后,皮肤、皮下软组织的局部血供不足,会导致损害进一步加重,如何应对药物外渗导致的不良反应也是疾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在临床上,由于药物外渗可以导致的炎症性反应主要包括轻度炎症反应和重度炎症反应:
轻度炎性改变主要表现为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表现为肿痛;重度炎性改变则表现为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疱,水疱破裂后,形成溃疡,严重者出现紫黑色,如不及时处理皮下组织坏死、形成溃疡,甚至累及深层组织。严重者可能需要请外科医生实施清创,甚至是需要植皮处理。
在临床上,判断化疗药物是否出现外渗,主要观察注射部位是否具有局部肿胀样表现,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询问病人有无胀痛感。挤压针管有无回血时,最好针头保持水平位,切记不应针尖翘起挤压针管。
化疗药物出现外渗的主要原因很多,主要包括:药物性因素,与药液的酸碱度、渗透压梯度有关,也与药物长期使用的刺激性相关。物理性因素,与环境温度、输液量、液体温度、速度、时间、压力及输液器针头的选择有关。机械性因素,与穿刺技术不熟练,体位不当,输液速度过快,时间过长,尤其是各种穿刺损伤直接有关。血管性因素,与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静脉管壁是否发生痉挛,通透性是否增加有关。
对于化疗药物来说,输液的过程、模式是不可避免的,这样就需要我们加强药液渗漏的防护措施。如正确选择穿刺静脉,对于高渗性、刺激性强的药物在使用时,宜选择粗大静脉,由远心端向近心端选择穿刺,穿刺时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多次穿刺。减少药物对血管壁的损伤,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适当使用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贴等。建立和使用各种行之有效的输液通道,包括使用PICC、输液港等最佳的处理措施,静脉留置针技术也是最优模式。熟悉各种药液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适当调节室温及穿刺部位的保暖,提高注射液的温度。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加强工作责任心,经常巡视病人,尤其对意识障碍、感觉丧失、循环不良的病人更需要经常观察,不能只看有无回血来判断,一旦发生渗漏,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