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奇石形式”里的五个规律(下)4

石道聊文化 2025-02-09 10:52:32

第四节 “奇石特殊形式”之“矛盾律”

三、“奇石抽象形式”的荒诞形式和玩石人的审美体验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

这里的“荒诞”,如果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它指的就是不合理、不可信,与常识相悖;它似乎只是一种偶然,但又仿佛是必然会发生的一样。当然,从“奇石形式”来看,它们的荒诞形式指的是“构成性抽象”的“奇石形式”。

这里的“构成性抽象”,它是“有意识地减弱或降低画面形象、物质材料的表现性和情感性特征,它不认为康定斯基所谓的‘内在需要的原则’和表现是有效的,而是追求艺术要摆脱艺术家个人的内在需要,摆脱所谓情感表现,而去创造一种既不指称外部世界,也不表现艺术家自我内部世界的纯艺术,即所谓‘纯构图’”。因此,对于“构成性抽象”的奇石形式来说,它们的形式也像那些构成性抽象大师们所创作的作品那样,具有“三反三化一无”的特征,即它们的形式是反模仿的形式、反真实的形式、反自然的形式;同时,这样的“三反”形式所形成的结构是几何化的、平面化的、秩序化的。不仅如此,具有“三反三化”形式特征的奇石,它们的形式属于无逻辑的形式,是“无情感”的形式。显然,具有“构成性”特征的“奇石抽象形式”,它们必然和玩石人的审美体验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简介如下:

1.“奇石抽象形式”的荒诞形式属于“反模仿”形式。而“反模仿”的奇石形式具有“秩序化”的突出特征,因而是“无情感”的形式。显然,这样的形式,它们必然会和玩石人的审美体验之间产生不可避免的矛盾。

这里的“反模仿”形式,它们与“模仿”形式是相对而存在的,它们像西方大师们所创作的那些“构成性抽象”的作品那样,具有非物象、无情感的特征。

比如太湖石《小孤云》(见图29-4),它与

图29-4 《小孤云》 太湖石 28*19*35厘米 吕沛霖 藏

现实世界的物象之间没有任何的关联信息。也就是说,该灵璧磬石的形状不像人物,也不像动物,还不像植物。当然,与其他具象的事物形状更没有相似之处。也就是说,该太湖石《小孤云》属于“非物象”形式。

这样的“非物象”的奇石形式,即具有“构成性”特征的“奇石抽象形式”,它们在位置、方向、形状、面积等诸方面,以自由化、非规律性的形式排列、组合;这种无序的排列、组合所构成的形体往往会呈现出一种“框架结构”,或“格子式结构”。而这种“框架结构”,或“格子式结构”,它们具有既丰富、又涣散的视觉效果。而这种视觉效果不包含任何语义信息,即它们与外部世界的具象之间毫无联系,因而成了自身指称自身的东西。

英国美学家、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认为,那些叙述性的绘画作品,它们“没有形式意味,它们吸引我们,或以上百种方式感动我们,但无论如何也不能从审美上感动我们”。也就是说,根据贝尔的观点,只有那些没有任何叙述性内容的绘画作品、或雕塑作品,它们才能“触动我们的审美情感”。这一点,如何将之运用到选择、欣赏“奇石抽象形式”中,在目前的赏石界,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地做到。

这是因为,“奇石抽象形式”的荒诞形式,即“反模仿”形式,它们是属于没有任何叙述性内容的“奇石形式”。比如灵璧磬石《小孤云》,触动玩石人“审美情感”的,是他们对这种纯粹的奇石形式上的反应。而这种“反应”,就是西方美学上所讲的那种“纯情感”。当然,这种“纯情感”,它不属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情感。

由此可见,对于一般的玩石人来说,具有“构成性”特征的“奇石抽象形式”,即荒诞形式,它们就像克莱夫·贝尔所认为的那样,是没有任何叙述性内容的东西,是“无情感”的形式。而这种“无情感”的形式,它们必然会和玩石人的审美体验之间产生不可避免的矛盾。

《石道》(1-4卷)330

0 阅读:0
石道聊文化

石道聊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