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奇石特殊形式”之“矛盾律”
二、“奇石'构成性抽象'形式”,即荒诞的“矛盾”形式,它们与玩石人的审美体验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
3.“奇石‘构成性抽象’形式”,即荒诞的“矛盾”形式属于“反自然”形式。而这样的形式具有“几何化”的突出特征,因而是“无情感”的形式。显然,这样的形式,它们必然会和玩石人的审美体验之间产生不可避免的矛盾。
比如太湖石《小澄岩》(见图29-6)等,它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4657501ded1a17985826ac35dc0c3cd.jpg)
图29-6 《小澄岩》 太湖石 15*12*70厘米 吕沛霖 藏
上面的大部分形状属于立起来的长方形的形状,它下面的小部分形状属于倒立的三角形的形状。而这两个不同的几何体形状中还存在着众多的不规则的圆形的孔、洞。
显然,这样的形式,比如太湖石《小澄岩》等,它们是具有“几何化”突出特征的“奇石抽象形式”,是“反自然”的荒诞形式。
如何来欣赏具有“几何化”突出特征的“反自然”的“奇石抽象形式”之荒诞呢?
这里,玩石人可以从蒙德里安的创作理念中理出思路。
众所周知,蒙德里安(Pieter Mondrian,荷兰人,1872-1944年),他在对世界的结构关系的数学进行研究之后,他发现,垂直和水平之间所形成的的“直角关系”是一切自然界的结构关系中的一种根本的主宰性结构关系;这种关系既是最平衡的,又是包容性最强的。因此,蒙德里安创作的抽象作品的中心形式是垂直和水平线之间的对立所形成的“格子式结构”。
同时,玩石人还可以从另一位大师马列维奇的作品中寻找灵感。
大家知道,马列维奇(Kasimir Malevich,1878-1936年)的作品,其主要形式是方块。他认为,绘画中的形式必须是一种无物象的创造,而现实世界的所有事物都必须像烟云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因此,他认为,一件“绝对主义绘画”,是由最基本的几何形,比如方形、十字形、圆形等置于黑色白底上的要素,不再是从自然的外观中抽象出来的,而是艺术家“什么都不用”而创造出来的。
于是,回过头来,玩石人发现:天公地母早就运用抽象的思路在进行创作作品——奇石了。比如太湖石《小孤云》,你看,它的上部像不像正方形,它的下部像不像倒立的三角形?比如太湖石《小夕霏》,它的形状像不像三角形?
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只不过,太湖石《小孤云》、《小夕霏》等,它们的具有“几何化”突出特征的形状中存在着众多的孔、洞而已。如此,这样的具有孔、洞的“几何”形状就迷惑了玩石人的眼睛。
如此,这样的具有“几何化”突出特征的“反自然”形式,即“奇石抽象形式”的荒诞形式,它们必然会和玩石人的审美体验之间产生不可避免的矛盾。
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方面,从具有“平面化”、“几何化”、“秩序化”等特征的“反自然”的奇石形式来看,它们的荒诞形式所“展示”的方向、位置、空间、重心等,具有强烈的对比特征,这就增加了增加了玩石人的审美体验的虚实空间,增加了他们审美体验的难度。
在一般情况下,在对奇石的“反自然”形式,即“奇石抽象形式”的荒诞形式进行“展示”时,需要重视摆放的特殊作用。比如太湖石《小澄岩》,玩石人就要根据它的大小、形状、色彩等,来选择最佳摆放的方向、位置,尽可能地展现它的孔、洞的空间,使它们在其他观赏者看来显得更大、更明亮、更醒目。
但是,如果将太湖石《小澄岩》倒过来摆放,就存在着两个弊端:一是配底座时需要掩埋一部分石体,以达到稳固的目的,如此,那个“孔、洞”就会被淹没一部分;二是那个斜往下的圆柱形石体,随着倒过来,它就转向斜往上了,显得不突兀、协调、和谐了。同样,如果以左、或以右为底来进行摆放的话,其他观赏者可以目测一下,它们的效果同样也是不突兀,给人一种协调、和谐的感觉。
由此可见,利用美的摆放,就能够使奇石形体上的“孔、洞”显得更大,虚的效果更明显,从而增加了与实的强烈对比,达到了最佳的视觉效果,达到最大程度的“陌生化”。这样,奇石的“反自然”形式,即“奇石抽象形式”的荒诞形式,它们虽然和玩石人的审美体验之间产生矛盾,但是,在审美愉悦上,那样的“展示”方式更美、效果更好。
《石道》(1-4卷)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