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奇石形式”里的五个规律(下)2

石道聊文化 2025-02-07 10:53:14

第四节 “奇石特殊形式”之“矛盾律”

既然如此,那么,“奇石特殊形式”所带给玩石人的那些“似什么与不似什么的”矛盾的感觉,它们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笔者认为,它们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奇石特殊形式”的不规则几何体、无故事情节与玩石人的“内模仿”活动之间的矛盾。

比如太湖石《小三素》(见图29-2,它的

图29-2 《小三素》 太湖石 吕沛霖 藏

形式是感性的:比如该石顶部上款下窄的好像是倒梯形的形状,玩石人一眼就能够看得出来;同时,该石中部的仿佛是狐狸的形状,玩石人也是一眼就能够发现的;不仅如此,该石形体中众多的小孔、洞,以及中下部的那个大孔、洞等,它们都是明明白白的,玩石人更是一眼就能够知道的。然而,该石形体中的那些不同的几何形状,以及那些形状中的众多孔、洞等,它们结合在一起却让玩石人产生一种犹如坠入云里雾里的感觉,不明所以。也就是说,该石形式里是没有什么故事情节的。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该石顶部的倒梯形的形状,那个形状上的一个小孔、洞和一个穴,以及该处的不同姿态等,却又让人产生似曾相识之感。同时,该石中下部的竖立着的形体,也让人产生像狐狸脸部的联想。至此,玩石人又产生了一种“内模仿”的冲动。

这个时候,矛盾出来了,怎么办?在一般情况下,选择一块奇石、或者欣赏一块奇石的时候,玩石人首先要了解的是它形式里表现的内容是什么?是人物、或动物、或植物、亦或是其它具象的事物?然后,运用“内模仿”的方法,揣摩它们的动态,以及那些动态里有哪些“指向性”;再次,将它们的形状、形态连贯起来,进行联想、想象,推测它们的故事情节、内容,等等。最后,确定它们的“题名”。

比如太湖石《小三素》,玩石人该如何来进行这些流程,再确定它有什么“象”的内容呢?

显然,按照上面所介绍的那些赏石步骤是不行的。这个时候,玩石人是不是可以按照西方绘画的创作思路,从它倒“梯形”的那个部位联想一下,从这个部位的不同姿态中去联想一下,是不是觉得这个部位的形状像两个人头,前面的人头部位,显得端庄、自然;后面的人头部位,像羞涩的少女,微微低着?它们的形状是不是与蒲松龄《聊斋志异》之《青凤》篇中的“青凤”母亲和“青凤”有几分相似?“......一叟儒冠南面坐,一媪相对,俱年四十余。东向一少年,可二十许。右一女郎,才及笄耳......”如此,根据西方的“具象的抽象形式”之理念,玩石人是否可以运用“内模仿”去揣摩它形式里的一些心理活动呢?

答案,在这个时候似乎是肯定的。

这是因为,古今中外,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诗歌、散文、小说等,那些传统的艺术形式,它们都有一定的故事性。特别是小说,其故事性的情节更是引人入胜。如此,玩石人把太湖石《小三素》看作是具象的“抽象形式”,看作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之《青凤》篇中的“青凤”,那么,它形式里的内容是不是人人都可以看得见的了?“少时媪偕女郎出,审顾之,弱态生娇,秋波流慧,人间无其丽也。叟指媪曰:‘此为老荆。’又指女郎:‘此青凤,鄙人之犹女也。颇慧,所闻见辄记不忘,故唤令听之。’生谈竟而饮,瞻顾女郎,停睇不转。女觉之,俯其首。生隐蹑莲钩,女急敛足,亦无愠怒。生神志飞扬,不能自主,拍案曰:‘得妇如此,南面王不易也!’”

当然,有的玩石人对此可能会不以为然,认为两者之间没有可比性,那样的联想存在着很多矛盾的地方:比如,如果将太湖石《小三素》的形状看作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之《青凤》篇中的“青凤”,那么,该石形体中的孔、洞如何解释?它中部似乎有点儿“臃肿”的地方又该如何解释?等等。

正是因为疑问如此重重,具象的“奇石抽象形式”的不规则几何体、无故事情节,它们与玩石人的“内模仿”活动之间,客观上是存在着矛盾的。也就是说,具象的“奇石抽象形式”里面的内容、含义等方面是理性的、“众口难调”的、难以理解的,尽管其形象是感性的。

当然,具象的“奇石抽象形式”,它们属于苏东坡所推崇的那种“丑”的奇石形式。换言之,那些形貌陋劣的,让人产生厌恶、憎恶、愤怒、惭愧等不同心理的奇石形式,还是美之极的奇石形式。只不过,这样的“丑”之极,又美之极的奇石形式,它们对大多数玩石人来说,是秘密。

《石道》(1-4卷)329

0 阅读:0
石道聊文化

石道聊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