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始。在地支中,立冬对应亥月,亥属水,象征万物收藏、阳气内敛。传统中医养生理论,尤其是《黄帝内经》的智慧,深刻揭示了此时节天地五行变化与人体健康的密切联系。深秋立冬 立冬谚语 立冬物候 立冬健康常识 一、 五行变化与人体:水行当令,对应肾膀胱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四季养生的总纲。立冬时节,天地间的能量从秋天的“金”行,转入冬天的“水”行。 · 自然之道:天寒地冻,水冰地坼,万物潜藏。自然界的阳气深伏于地下,呈现出闭藏的状态。 · 人体对应:五行中“水”对应人体的肾与膀胱。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液、主纳气、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 · 核心要领:冬季养生的核心,便是顺应自然界的“闭藏”之性,将人体的阳气也深深地收敛、潜藏起来,养护好肾精。 二、 《黄帝内经》养生要领:养藏为本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对冬季的论述极为精要: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核心解读: 1. “无扰乎阳”:这是冬季养生的最高原则。一切行为活动都应避免扰动、耗散体内宝贵的阳气。 2.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睡眠是最大的“藏”。要早睡以养护阳气,晚起以躲避严寒,等待日出阳气生发后再活动。 3. “使志若伏若匿”:精神情志要如同冬眠的动物一样,保持安静、内敛,避免大喜大悲,情绪激动。 4. “去寒就温”:注意保暖,远离寒冷的环境,趋近温暖,但切忌过度燥热(如烤火大汗)。 5. “无泄皮肤”:防止皮肤腠理开泄而出大汗,因为“汗为心之液”,大汗会导致阳气随津液外泄,严重违背“养藏”之道。 三、 人体七情变化:志当安宁,忌惊恐虑 冬季对应肾,在情志上,肾主恐(与“惊”相关)。 · 七情调和:冬季应着重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可以多进行一些静养的活动,如静坐、阅读、听舒缓的音乐、练习书法等,让心神有所归属,避免浮躁。 · 情志过极的危害: · 过度恐惧、惊吓会直接损伤肾气,所谓“恐伤肾”。可能导致遗精、滑泄、大小便失禁等问题。 · 冬季阳气内收,人也容易多思多虑。思虑过度则伤脾,脾土克肾水,间接也会损耗肾精。 · 养生建议:学会“藏神”,减少不必要的社交和思虑,像守护秘密一样守护自己的内心世界,做到《内经》所说的“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四、 饮食变化:温润益肾,咸少苦多 饮食是滋养身体最直接的方式。冬季饮食应遵循“补肾、温阳、防燥”的原则。 · 五味原则: · 增苦减咸:《千金食治》载:“冬七十二日,省咸增苦,以养心气。”咸味入肾,但过咸会加重肾的负担,故应减少。适当增加苦味食物(如苦瓜、杏仁、莲子心)可以助心阳,制约肾水过旺,起到水火既济的作用。 · 适度温补:可适量增加温热性质的食物以助阳气,但需注意“温润”,而非“燥热”。 · 推荐食物: · 谷物坚果:黑米、黑豆、黑芝麻、核桃、栗子。黑色入肾,是冬季食补的首选。 · 肉类:羊肉、牛肉、鸡肉、鸽肉。这些肉类性温,能温中补虚,尤其羊肉是冬季御寒佳品。 · 蔬菜水产:韭菜、肉桂、生姜、大葱、鲫鱼、虾。 · 药膳:可适当使用枸杞、山药、杜仲、肉苁蓉等平和的中药材煲汤或煮粥。 · 禁忌:尽量避免生冷、寒凉的食物(如冰淇淋、冷饮、生食瓜果),以免损伤脾肾阳气。 五、 起居变化:避寒就温,动静有度 起居作息是顺应天时最直接的体现。 · 睡眠:严格遵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现代生活可能难以完全做到,但应尽量提前入睡,避免熬夜(最伤阴血和肾精)。 · 穿衣:“去寒就温”,尤其要注意头部、背部、脚部和关节的保暖。但不宜过度取暖导致大汗淋漓,内衣以吸汗透气的棉质为佳,外衣要防风。 · 运动: · 冬季运动应遵循“无泄皮肤”的原则,选择动作舒缓、运动量适中的项目,如太极拳、八段锦、慢走、瑜伽等。 · 时间最好在日出后、傍晚前,于阳光下进行,以借助自然阳气来温养自身阳气。 · 避免在大风、严寒、雾霾中剧烈运动,运动至身体微微发热即可,切忌大汗淋漓。 总结:与自然之道的和谐 立冬养生的精髓,全在于一个 “藏” 字。通过精神的安宁、饮食的温润、起居的守时、运动的和缓,使人体的阳气、阴精都得到充分的封藏和补益,为来年春天的“生发”积蓄充足的能量。这正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的最高智慧——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阴阳五行变化同频共振,唯有顺应它,才能达到阴阳平衡、健康长寿的境界。 正如一棵树,在冬季将能量收敛于根部,静待来年勃发。人体亦当如此,于立冬始,潜心养藏,方能根基稳固,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