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王明一母同胞的妹妹,哥哥走上政治巅峰时,她却险些命丧西北

红色风云录 2024-09-21 09:19:34

“写对子的先生早来了?在哪呢?”

“在院子里扎鳖(一种儿童游戏)呢!”

“就是那两个毛孩子?”

“是呀!”

这一番对话,从王明九岁开始就能经常听到。每逢过年,王明就要开始忙着给别人写春联,一直写到大年三十。由于个子比桌子高不了多少,王明总是跪在凳子上,让表弟在一旁给自己牵纸磨墨。

王明出生在安徽六安一户贫困家庭,父亲小的时候读过三年私塾,15岁辍学到店铺里当学徒,三年学成之后回到家乡,帮助家里开香铺,之后娶喻幼华为妻,二人婚后生有二男三女,王明排行老二。

喻幼华虽然没有读过书,却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王明从5岁开始,就由当过私塾先生的父亲启蒙,7岁已经学完了《百家姓》和《三字经》。父母见王明聪颖过人,便决定咬着牙将他送到叔外祖父办的私塾馆读书。

由于勤奋好学、记忆力甚强,王明读起旧私塾所教的四书五经来毫不费力,经常受到先生的表扬。再加上王明从小习得一手好毛笔字,从九岁开始,每年过年就被请去写对联,在当地小有名气。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教育界开始兴办新式学堂,王明在当地一个地主的接济下,来到河南一所拥有300多名师生的公立学校读书。在思想进步的老师的影响下,王明开始接触到进步思想,为他之后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基础。

1920年,王明考入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这里的校长、学监都是老同盟会会员,依靠开办农业学校在安徽省教育界刮起了一阵新风。五四运动之后,学校里开始出现各种进步社团,王明深受影响,回到家之后不准母亲和姐妹们裹脚,还反对她们扎耳朵、吊耳环。

从农业学校毕业之后,王明考入了国立武昌商科大学。在当时国共合作的革命浪潮中,王明在商大发起成立青年学会,并担任事务部主任。趁着寒假回乡的机会,王明又在家巷一带组织建立了青年学会,仅仅半年的时间,学会就发展到100多人。

1925年,武汉的青年学生为了支持五卅运动,罢课举行游行示威。武汉当局为了防止事态扩大,下令武汉各高校提前放暑假。王明回到家乡之后,为了发动青年学会会员募捐支援五卅运动,组织大家观看话剧。

也就是开始演话剧的那一天,王明离开了家乡,踏上了前往莫斯科留学的道路……

王明的求学之路还算顺利,一路上有父母的支持和他人的帮助,可到了轮到妹妹陈映民的时候,就没有王明这般机遇。

陈映民比王明小9岁,就在王明给街坊四邻写对联的时候,父母将仅仅出生7天陈映民,送去别家当童养媳。好在这家人对陈映民很好,将她当作亲闺女看待,尽管家境同样不好,但也尽力保证陈映民吃饱穿暖。

1926年安徽各地开始兴办农民协会,陈映民和未婚夫也加入其中,投身农民革命斗争的行列。15岁陈映民和未婚夫完婚,婚后仍然积极参加妇女会和儿童团的工作,红军打到家乡之后,陈映民一边哺乳孩子,一边发动妇女拥军。

1930年,陈映民加入共青团,随后跟着丈夫一同参加红军。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后,陈映民抱着自己三岁的儿子,跟着部队转向外线作战。尽管陈赓将陈映民安排到师医院的队伍中方便照顾,但随着敌情越来越严重,陈映民母子还是掉了队,只能跟着一群随军跑反的妇女,不分昼夜地追赶队伍,期间还不慎丢失了自己的孩子。

就在陈映民没日没夜抱着孩子追赶部队的时候,远在苏联的哥哥王明在干什么?1925年王明到了莫斯科中山大学之后,虽然不是陈独秀钦定的学生领袖,但王明却遇到了他政治道路上的贵人,中山大学副校长米夫。

每次在米夫的课上,王明总是争着第一个发言,这样积极的表现很快博得了米夫的好感。1926年“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的党员大会上,王明与支部负责人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也让米夫引起了对王明的重视。

不久之后,米夫安排王明担任自己的翻译,方便自己通过研究中国问题来扩大影响;而王明这个在国内默默无闻的党员,摇身一变开始向着中共最高领导权力进军。

1927年王明随米夫回到中国,党的五大之后,米夫返回苏联的日期被推迟,却给了王明一个进入中共党中央核心机构工作的机会。在宣传部工作期间,王明开始按照共产国际的有关政策,对中国革命评头论足,毫无保留地将共产国际的决议封为准则。

不久,王明跟随米夫回到苏联,恰好中山大学内“党务派”和“教务派”争论得难解难分,王明便向米夫献计,趁机将没有加入两派的力量争取过来,联合“党务派”反对“教务派”,从而全面争取中山大学的权力。

米夫按照王明的建议,成功升任中山大学校长,王明自此成了米夫的座上宾,深得米夫的信任。米夫担任共产国际东方部副部长后,王明被定为中共领导人的最佳人选,并在米夫的安排下回国。

王明在政治道路上达到了巅峰,自己的小妹却还在随着部队到处辗转,游走在生死线之上。陈映民追上部队之后,被调到红四方面军妇女宣传队工作,不久又被调到川陕省委从事地方工作。

陈映民跟随部队每到一处,就带领妇女部的通知开展妇女工作。川北的妇女是主要劳动力,陈映民就将她们组织起来,带她们参加革命,还组建了妇女独立营。

1936年,陈映民跟随部队奉命西渡黄河,在部队遭遇失败后,陈映民先被敌人俘虏,在敌人的工厂日夜不停地做苦工,后来在他人的帮助下逃出了魔窟,回到了阔别五年的家乡。

1938年初,陈映民跟父亲一起来到武汉,投奔大哥王明。此时王明已经被增补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作为代表前往武汉与国民党进行谈判。看着一母同胞的哥哥在政治上有所成就,自己却经历九死一生,险些命丧西北,陈映民的心情很是复杂。

董必武原想将陈映民留在武汉,协助王明的妻子,陈映民的嫂子组织妇女抗日运动,但陈映民觉得自己“文化程度不高”,提出前往延安学习。陈映民到达延安的时候,正值揭批张国焘的运动高潮,为了和张国焘划清界限,陈映民改名为王营。

结果就是因为这个随意取得名字,给陈映民得后半生惹来了不小的麻烦。在延安整风运动中,王明成了右倾错误路线的代表,陈映民自然受到连累,被说成“追随其兄改名”。

十年政治风暴期间,“王营”这个名字被当作陈映民追随王明的“铁证”,一家人受到了冲击,直到政治风暴结束,陈映民一家才得以恢复名誉。令陈映民欣慰的是,自己在1932年随军转战途中丢失的孩子,1977年被找到,母子团圆,皆大欢喜。

参考文献:

[1]肖丽娟,江静.陈映民的悲剧人生[J].百科知识,2007,(18):50-51.

[2]胡征远,李玉迪.红军女战士陈映民的长征传奇[J].党史纵览,2016,(10):43-46.

[3]卢振国.被历史遗忘的女红军——王明之妹陈映民的曲折人生[J].党史博览,2007,(05):35-37+40.

0 阅读:47

红色风云录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红色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