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武汉某医院发生盗窃案,毛主席指示:立即开除副市长党籍

红色风云录 2024-10-06 09:36:25

新中国成立之后,对敌斗争远没有结束,不少国民党特务趁乱潜伏下来,伺机搞破坏。为了肃清这些反革命分子造成的恶劣影响,一场轰轰烈烈的镇反运动在祖国的大江南北迅速展开。

1951年3月的一个晚上,潜伏在武汉某医院的两名中统特务被公安局逮捕。当时谁也没想到,这起案件中的一个无心之举,意外地引发了另一场犯罪案件,甚至还惊动了毛主席,更让武汉政坛来了一次“大地震”……

军代表贪图享乐监守自盗

当时这两名特务潜伏在医院总务科,一个担任科长,另一个担任出纳。在警察同志将他们带走之时,出纳交出了一大把钥匙办公室的钥匙。第二天一早,军代表王清上班之后,就将这一大把钥匙交给了会计主任。

过了没多久,会计主任又找到王清,说此时还不清理金库,他拿着钥匙不合适,便将保险柜的钥匙交回给王清保管。中午下班之后,王清手里拿着保险柜钥匙,跑去佣人介绍所找保姆,在穿过一条小巷的时候,恰好遇到了一个正在巷子里摆摊的配锁的铜匠。

“同志,来配钥匙吗?”铜匠见王清手里拿着钥匙,热情地问道。王清连声说不,转身走进了佣人介绍所。在等待老板的期间,王清脑子里忽然意识到一件事情,就是保险柜的钥匙也是可以另配的。

想到这里,王清心中顿时一阵激动。自从进入城市以后,王清看到了旧式的花花世界,感觉什么都好,再加上比他早进城的一些干部,已经用上了沙发、收音机、地毯等,王清顿时感觉心中有些不平衡。

出身贫苦家庭的王清,从抗战开始就加入了八路军,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身体还落下了残疾。当看到一些干部过上了之前自己想都不敢想的日子,王清觉得自己是有功之人,也应该享受同样的生活。

正是抱着这种不正确的思想,王清越来越觉得制度之内已经无法满足自己,贪污又怕别人发觉,于是王清开始产生盗窃的想法,但苦于一直没有机会,盗窃的想法开始在他心中越扎越深。

如今医院保险柜的钥匙就拿在手中,如果能从中拿些钱,解决一下生活上享受的要求,这样谁也不会知道。因此,王清离开佣人介绍所之后,又去找了另一个配锁的小铜匠:

“这种钥匙你能配吗?”

“能配,能配。”小铜匠看了看之后,忙不迭地说道:“不过不能在这配,你得跟我去别的地方。”

于是,王清跟着小铜匠七拐八拐走到了另一条小巷子里,小铜匠让王清帮忙看着自己配锁的担子,自己拿着钥匙去了其他地方。过了四五十分钟,小铜匠拿着配好的钥匙回来了,问王清收了一万元(旧币)。

等王清回到医院的时候已经上班了,王清将配好的钥匙放在宿舍藏好,拿着原来的钥匙去了办公室,交给了负责清理金库的同志。

自从配好保险柜的钥匙后,王清就一直在寻找窃取保险柜的时机。白天大家都在办公室,王清不好下手,到了晚上总务科又会锁门,因此王清一直都没有机会。正当王清逐渐打消窃取保险柜的念头时,一个“机会”正好落在了他面前。

4月的一天下午,王清快要下班的时候,溜达到图书馆找人下象棋,由于没有找到人,王清便返回办公室。路过总务科时,王清忽然发现总务科的门没有锁,推开之后里面也没有人。王清心想这是个好机会,立刻跑回宿舍拿钥匙,顺手还拿了一个包袱准备装钱。

等王清回到总务科的时候,办公室还是没有人,王清顺利地打开保险柜,将其中两三百万元(旧币)装在身上,其他都放进了包袱里,然后迅速跑回了自己的办公室。

坐在椅子上定了定神,王清开始感觉有些后悔,后悔自己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居然会做出这样龌龊的事情。左思右想了好久,王清决定还是把钱放回去,可又怕总务科已经回来人,便将包袱里的钱放到了过道。

为了不遇到像自己这样品质的人,捡到钱后占为己有,王清还拿出了一部分钱,放到了人们经常走的地方。当时王清还想将自己身上的两三百万(旧币)也放下,但他怕有人上来,便匆匆回到办公室,打算离开的时候再丢了。

谁知道王清刚回到办公室,将身上的钱取出准备开门的时候,就听到外边有人吵闹。王清赶快将身上的钱装进包袱,放到了阳台上,自己还装作在阳台上看东西的样子……

毛主席被惊动亲自“批捕”

正当王清站在阳台上佯装四处察看的时候,医院一位名叫纪凯夫的工作人员跑了进来,向王清报告走廊里发现钞票一事,王清当即吩咐纪凯夫将地上的钱和包袱捡起来拿到室内。

经过清点,走廊里发现的1200多万元(旧币)与总务科遗失的公款数目相符,纪凯夫立即打电话给公安局。警察来了之后经过多方询问,再加上并未发生钱财丢失,便没有进行处理。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两天以后的深夜,率先报警的纪凯夫遭到拘留,理由是有盗窃嫌疑。

明明纪凯夫并不在现场,拘留他的根据是什么?原来,纪凯夫的哥哥曾经是国民党特务,他发现盗窃案之后表现的非常积极,到总务科检查了保险柜,积极打电话报案,还让人监视王清的行动。

他的种种举动在有些人看来,就是别有用心的“贼还捉贼”。尽管综合现场的证据来看,王清比纪凯夫的嫌疑更大,但由于王清是领导干部,大家只敢私底下偷偷议论。

医务科科长认为这样的处理不公,向中南局纪委反映了此事。中南局纪委秘书长了解了案件经过后,感到其中疑点重重,建议区委牵头召集有关单位召开案情分析会。

从各方面来看,公安局拘留纪凯夫证据不足,而王清的疑点反而更多,应该进一步审查,最终会议决定,由单位将纪凯夫保释。

原本这一案件到此应该水落石出,结果卫生局副局长在会后找到分管政法工作的副市长,将会议内容隐瞒了一部分事实,向副市长作了汇报,坚持认定是纪凯夫陷害王清。

副市长听完卫生局副局长的汇报后,在没有做调查的情况下,下令将纪凯夫再次逮捕,市长和武汉市委也都支持这一做法,市委书记肯定了市政府的“正确”处理,并将这一案件归到“政治陷害”一类。

市卫生局在副局长的支持下,开始为王清积极奔走,向中央和上级领导部门控告中南局纪委秘书长等人“包庇特务,陷害老干部”,怂恿王清在医院内部批判医务科科长。市公安局负责侦破此案的同志专门从纪凯夫身上下功夫,对他进行了连续60多个小时的审讯,查不出问题就刑讯逼供。

中南局纪委见事态已经发展到如此地步,在上级同意下组成了联合检查组。经过三个多星期的认真调查,大量的人证物证都将嫌疑人指向王清,同时检查组还认定,王清伙同卫生局副局长嫁祸于纪凯夫。

中央有关部门干部听说调查结果后,回京向有关领导做了口头汇报。此时正值“三反”运动开展前夕,这一案件被作为典型案例反映给了毛主席,毛主席听后立即批示:

“让安子文给邓子恢打电话,立即开除武汉市副市长的党籍。”

时任中南局书记的邓子恢并不完全了解此案,得到毛主席批示后还反问安子文:“需要这样的严重处理吗?”安子文向毛主席反映邓子恢的意见后,毛主席坚持己见,并要求邓子恢亲自去看望邓子恢。

按照毛主席的指示,中南局对“纪凯夫案”的几个主要人员作出处分,武汉市委书记给予当面警告,降职为副书记;市委第一副书记和第二副书记给予撤销工作处分。

1952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对此案主要人员的判决:王清偷盗公款,诬告陷害他人,处有期徒刑六年;卫生局副局长蓄意诬陷,借端报复,处有期徒刑两年;副市长压制民主,侵犯人权,处有期徒刑九个月。

“纪凯夫案”如此严肃的处理,立即在全国引起震动,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不少党员的群众纷纷给有关部门写信,表示拥护,赞扬共产党的大公无私。

五次翻案最终邪不胜正

“纪凯夫案”结案之后的六七年时间里,都没有人提出异议,此案中受到惩罚的有关人员,都决心改正,重新做人,引起了人们的一致好评。但到了1966年政治风暴开始后,有些受到处分的人看到有机可乘,开始大兴翻案之风,还利用各种手段拼凑伪造假证,以达到翻案的目的。

周总理听说此事后,立即派人出面劝阻,并指出“纪凯夫案”的处理是毛主席亲自批示的,他们的集体活动虽然有所收敛,但却开始以个人名义到处写信,企图达到翻案的目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不少在“纪凯夫案”中受到处分的人,趁着中央提出拨乱反正也提出申诉,湖北省纪委很快做出撤销处分的决定,并且在复查报告中只讲表面情况,不谈实质问题。

对于这种错误的复查态度,很快有人提出了建议,中纪委常务副书记对复查“纪凯夫案”提出了三条意见,结果湖北省委纪委对于撤销处分的决定仍不做更改,导致复查报告变成了一些人翻案的根据。

对于湖北省的复查报告,中纪委审理研究后认为复查结论是根据一方提供的情况的得出,不能作为证据,还应该向另一方进行调查,才能全面和稳妥。湖北省委的复查报告被中央退回后,湖北省委纪委致信中央,请中纪委就近调查当年中南局参与“纪凯夫案”的同志。

1981年,黄克诚在湖北方面提出翻案时,明确批示1952年对“纪凯夫案”的处理是正确的,建议组织力量对此案进行全面审查。紧接着,中纪委会同中组部、最高人民法院、检察院和公安部组成审理组,对“纪凯夫案”继续全面的认真审理。

经过8个多月的工作,审核了82卷档案和材料,派人走访八省市调查了解情况,审理组认定“纪凯夫案”主要事实依据充分,定性准确,处理效果也是好的。湖北省纪委复查认为“纪凯夫案”是一个错案,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1987年3月,中纪委常委会开始对“纪凯夫案”的讨论,绝大多数成员都看清了此案的本质,肯定了审理组的结论。湖北省委和纪委看过有关材料后,复电同意中纪委的处理意见。

从“纪凯夫案”发生到最后处理,前后经历了五次反复,共计37年多的时间。在这一案件的处理过程中,牵动的各级党组织层次之高,人员之多,是其他案件所无法相比的。

新中国成立的头几年,全党上下革命精神旺盛,批评与自我批评任振,发现问题能够及时纠正,因而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很高,各种建设事业发展迅速。但从1957年开始,党内有些人被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冲昏了头脑,开始对一切不同意见都听不进去。

十年政治风暴开始后,许多人不愿意多做事,多说话,多负责,一切任由事情发展,造成问题成堆,党的事业和国家建设受到了很大的阻碍。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有些人虽然吸取了教训,但很少从积极方面创造出有力的纠正措施。

因此,“纪凯夫案”后来被五次翻案,最后一次居然用了十年时间才尘埃落定。这一案件虽然听起来复杂,但究其根本不过是一个革命战争年代的党员,在革命胜利之后,享乐思想开始不断滋生。

早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时候,毛主席对这一现象就已经估计到了,告诫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而造成“纪凯夫案”变复杂的原因,完全是人为的,好在这一案件最终得到正确的批复,纠正了翻案的错误。

参考文献:

[1]李之琏.中南海直接干预的纪凯夫案件[J].炎黄春秋,1993,(10):4-16.

[2]万迪宏.惊动毛泽东的“纪凯夫案件”[J].文史精华,2004,(09):21-24+1.

[3]谢默依著. 一个死刑犯的手记 我的劳改三十年纪实.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9.11.

0 阅读:4

红色风云录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红色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