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到底来了!你们到底来了!”见到彭真登门,彭德怀激动地说道。
1966年初,彭真前往三线视察。一到成都,彭真就去看望彭德怀。对于彭真的到来,彭德怀很是激动,不等彭真坐稳就开口问道:
“我实在是被弄糊涂了,批判《海瑞罢官》,怎么把我给联系起来了?”
1958年,北戴河会议草率地确定了全年生产1070万吨钢的任务后,全国掀起了一股不切实际的恶劣风气,地方干部不讲真话,对上报喜不报忧,给国民经济造成了极大的被动,引起了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人的觉察。
让干部们敢讲真话,成为毛主席当时心中最急切的想法。
八届七中全会开幕当天,上海一个剧团演出了传统湘剧《生死牌》,毛主席那天没有其他安排,便去看了这出戏。在戏的结尾,海瑞的出现引起了毛主席很大的兴趣,他立刻让秘书借来《明史》,要读一读里面的《海瑞传》。
就是这部《海瑞传》给了毛主席很大的启发,在后来几天的会议中,毛主席多次以海瑞为例,鼓励各级干部要敢讲真话,并且这本书推荐给了周总理和彭德怀来读。
在毛主席的号召下,全国上下掀起了歌颂海瑞的浪潮,甚至有关海瑞的连环画都出了是十多种。作为研究明史的专家,不少人建议吴晗多写些文章来宣传海瑞精神,胡乔木还亲自登门,请吴晗给《人民日报》写一篇有关海瑞的文章:
“宣传海瑞是毛主席发出的倡议。”
吴晗得知是毛主席的意思,当场答应下来,很快就写成了《海瑞骂皇帝》一文。但和毛主席所讲的不同,毛主席侧重于海瑞对皇帝忠心耿耿,敢于说真话,而吴晗的文章则更加突出海瑞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敢精神。
就是这一思想上的不统一,给吴晗在后来的经历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继《海瑞骂皇帝》之后,吴晗又相继写了几篇有关海瑞的文章。在《论海瑞》一文中,吴晗点明了撰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海瑞在当时是得到人民爱戴,为人民所歌颂的。这样的历史人物,从今天来说,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也应该肯定,应该歌颂。”
然而,这篇文章尚未发表,毛主席就彭德怀在中央会议上的意见书,再次讲到了海瑞的问题。当胡乔木看过《论海瑞》之后,特意把毛主席关于海瑞问题的意思告诉吴晗,吴晗却并没有真正放在心上,只是在文章末尾洋洋洒洒加了一段话,以示避嫌。
1959年,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看过《论海瑞》之后,决定排一部有关海瑞的剧,并请吴晗帮忙写了提纲,吴晗满口答应下来。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不少人劝吴晗少惹麻烦,但吴晗却坚定地说:
“宣传海瑞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
对政治斗争丝毫不敏感的吴晗,继续按照自己对于海瑞的理解来写提纲,结果写了几次,心中都没个底,索性直接试着写戏,方便剧团的朋友修改。结果京剧团的同志看过之后,提出了不少意见,鼓励吴晗重新另写。
就这样,吴晗把自己架了上去,开始全身心投入海瑞历史剧的创作。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反复修改,最后剧本共分为九场戏,剧名也从《海瑞》改为《海瑞罢官》。
1961年初,《海瑞罢官》正式公演,年过花甲的马连良在舞台上塑造出了一个沉稳干练、不动声色的海瑞形象。当大幕落下,观众席上热烈的掌声标志着《海瑞罢官》演出大获成功,社会上一片好评如潮。
无论是史学界还是戏剧界,对于吴晗跨界创作《海瑞罢官》都给予了肯定,不少人发表文章为《海瑞罢官》喝彩,同时带动了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戏曲、电影创作。
就在吴晗沉浸在《海瑞罢官》的成功时,高层政治却悄悄地在发生变化……
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预备会议上,彭德怀给中央写信,请求对他的问题进行全面审查,这件事在会上被称为“翻案风”。全会结束后,随着政治气氛的日渐紧张,不少文艺作品开始遭到批判,其中就有吴晗的《海瑞罢官》。
毛主席对于文艺界的这种乱象作出了指示,彭真按照毛主席的指示,组成了五人小组,努力纠正文艺界的发展方向。为了纠正对《海瑞罢官》的批判,彭真才趁着到三线视察的机会,特意去拜访彭德怀,将小组搞得《二月提纲》拿给彭德怀看:
“现在不是吴晗一个人的问题,也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而是牵扯到一大批人,所以我这次来想请你配合一下。”
“我?我能配合你什么?”彭德怀瞪大了眼睛问道。
彭真盯着彭德怀,说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辞去三线副总指挥的职务,从此不再出头露面;二是给毛主席写信收回申诉书;三是给中央写报告,说明和吴晗的关系,不要和《海瑞罢官》产生联系。
“我是准备忍辱负重的,但我这个人你知道,宁可别人把我打倒,自己绝不倒下,第三条我可以照办,前两条我坚持立场。”彭德怀激动地说道。
等彭真离开之后,彭德怀细细品味二人刚才的谈话,他没想到眼下的政治气氛已经紧张到了这种程度……
就在彭真结束视察离开成都前,召集西南三线建委开了一次工作会议,并专门请彭德怀参加。会议开始后,彭德怀很少发言,只有彭真问到的时候才偶尔讲上几句。
在随后进行的分组讨论中,彭德怀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谈了一些对三线建设的设想,很透彻也很实际,大家在彭德怀的带动下,发言都很积极。正当大家热烈讨论的时候,有人通知讨论暂停,大家一起出去与彭真合影。
彭德怀趁着大家集体排队的时候,悄悄回到了会议室。等大家都准备好,才发现彭德怀不在合影人员中,彭真立刻让人去找彭德怀。但无论如何劝说彭德怀,彭德怀始终不肯与彭真一起合影。
彭德怀如此举动并非对彭真有意见,而是听了彭真关于《海瑞罢官》的讲述后,他已经敏锐地预感到即将来临的政治风暴,他不愿意因为一张合影,而连累更多的人。
不出彭德怀所料,彭真回到北京后,那张合影刚冲洗出来一部分,就接到通知要求停止印发。当彭德怀从劳动节当天的报纸上,没有看到彭真出现在天安门城楼时,就更加笃定自己的猜想。
十年政治风暴开始后,彭德怀在接受“审讯”时,要求交代与彭真相互“勾结搞兵变”一事,还拿出了那张照片在彭德怀面前晃了晃,以示自己拿到了确凿的证据。
“你们也不仔细看看,上面有我吗?”彭德怀冷笑了一下,对着审讯人员说道。直到这个时候,审讯彭德怀的几个人才拿着放大镜在照片上寻找,果然没发现彭德怀的影子,还恼羞成怒职责彭德怀消灭证据。彭德怀不由得放声大笑:
“你们还是实事求是吧,不要再迫害别人了,将来人民会找你们算账的。”
回到住地,彭德怀躺在床上,心中庆幸当初不与彭真合影的决定。如果当初没有坚定地拒绝合影,不知道还会有多少善良的人被卷入其中……
参考文献:
[1]彭德怀拒绝配合[J].共产党员,2007,(19):62.
[1]沈国凡.彭德怀拒绝与彭真合影真相[J].党史纵横,2012,(04):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