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古代历史的角度来看,长安和洛阳,算是最为显赫的两个城市:因为汉唐时期,长安和洛阳都曾做过帝国的都城。即便是到了宋朝时期,长安和洛阳也依旧被视为重要城市:比如金朝后期,金朝皇帝为了躲避蒙古人的追杀,一度考虑迁都长安,只是因为忌惮西夏趁火打劫,而没能落实这个迁都计划。宋朝则始终把洛阳视为“四京”之一。
洛阳和长安的历史底蕴,也意味着有很多古代的达官显贵甚至天子都安葬于此地。而这也给后来的盗墓产业,奠定了基础。本文要说的就是关于洛阳邙山墓葬群被盗挖的事情。
1、邙山墓葬邙山的墓葬,主要以东汉、曹魏、西晋以及北魏这些朝代的帝王和贵族老爷们为主。毕竟这些朝代都曾把统治中心设置在洛阳。网上很多人津津乐道的位面之子刘秀(东汉光武帝),他的陵寝就在洛阳的邙山。
虽然古人也知道邙山墓葬群的存在,但是一方面在古代盗墓是重罪,所以太平年月的盗墓贼,充其量是小打小闹的活计,而乱世年月虽然有实力派进行明火执仗的盗墓(比如唐末就有藩镇盗挖唐朝皇陵),但却都忽略了邙山墓葬群——毕竟,当朝或者刚覆灭王朝的墓葬,可要比古久的邙山墓葬靠谱太多。
所以在晚清之前,邙山墓葬群主体来说,受到的破坏并不大。
2、铁路给墓葬引发的无妄之灾晚清自庚子国变以后,清廷的威望跌到了谷底。清廷为了继续维持统治,于是宣布要搞预备立宪。后世将其称为清末新政。清廷的新政里就包括积极建设铁路(不曾想,清廷也因四川保路运动的连锁反应而崩溃,当然这和本文无关)。
当时是光绪三十一年,西元1905年,这一年,清廷打算修建汴洛铁路。在修建的时候,施工队在邙山一带进行施工作业,无意中挖到了一些古代墓葬,并获得了一些陪葬陶器。
晚清的工业没有本土性可言——所谓没有本土性指的是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很多都是从洋人那里请来的。当然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工地里发现了古代墓葬,还挖到了陪葬品的情况,引起了洋人专家的兴趣,于是洋人专家搜集了一些陪葬的瓷器,而后邮递到了欧洲,并且引起了欧洲收藏家的高度兴趣,因此欧洲收藏家也表示愿意重金收购中国的古玩。
消息反馈到中国以后,立马有消息灵通的人士动员邙山附近的农民参与对这一地区的古墓进行盗挖,并且将墓葬里的陪葬品悉数卖给洋人。而这也形成了一个产业链——即在洋人资金的赞助下,经过中间人组织,而后盗挖墓葬,将墓葬里的随葬品卖给洋人。由于邙山墓葬群的存量基数太大,所以,这个产业链一直维持到民国三十七年(西元1948年)。
民国三十七年,洛阳周边解放,邙山盗墓的这个产业链也随之成为历史。从光绪三十一年开始,到民国三十七年为止,这几十年时间里,邙山墓葬的古玩被盗挖的古玩,一般认为有50多万件,墓葬则有五万座左右被盗。而被盗挖的50多万件古玩中,绝大部分都流失到了海外。
3、结语后世对于邙山墓葬被盗挖的现象感到痛心不已,并苛责参与盗墓的邙山农民愚昧。当然,那时候的很多老百姓没有文物保护意识,思想愚昧确实是邙山墓葬群被盗挖的原因之一,但是,更大的原因莫过于晚清和民国的当家人能力不行,掌权者腐败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