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道德经0430: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妍春聊文化 2025-03-03 17:28:14
【前提示】 这是个挺大的悬案,但是谈及的人却比较少。所谓悬案就是争议点,太多太多,对于道德经来说几乎所有的点都有争议,作者,年代,成书,目的,篇章结构,几乎每一句。甚至大多数单字(单词)都有争议。这个属于“句子”级别的。最可笑的不是“万物得一以生”而是“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貞”,几乎没有相同文本。参考高明的帛书本堪读。 【视频版】 【文字版】 一天一分钟一句道德经。今天我继续给大家分享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接下来一句“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万物是谁?宇宙时空天地以及天地之间万事万物。万物是相对于道而言的其他一切。所以,这样理解就是一句冗余。如果把万物限定为有生命的一类,那就是众生。 众生得一以生。 “正”好! 貞通眞,可能性极大。 众生,众生的某一类个体。这很符合不完全列举法的周延性。全体(众生)and个体(特定群体)。 【不充说】 一,“万物得一以生”的去留到底由谁定。出土残本甲乙好像都没有“万物得一以生”这一句。至少说明,利苍父子俩得到的文本是没有这一句的。能不能由此推断以前的版本是没有?能不能推断当时坊间流行的版本有没有?能不能证明是谁删去的是谁减省掉? 陈鼓应先生的注解就像一句梦呓,不知道他在说啥?根据上下对文,所以可以不删。 我就是说。无论这一句及其对文,删与不删,都行。可不删?不可删? 总之,字里行间的意思好像是不管删与不删,都不影响我们对老子德理解。 但是在我看来“理解”应该改做“误解”。言下之意就是留着吧,这有利于“说通”老子。问题在于这种情况下的“通”,到底是老子的意思还是陈色的意思? 我也不建议删掉这一组对文。我的理由仅仅是“结构需要”。 宏观论述,天地。大尺度宇宙存在物。 主观存在论述,神谷。由念头-意念-意识逐渐成长起来的精神-灵气这些一向被认为是产生于人类意识的“存在”。根据万物有灵,人类的意识可能就是“神”,其他万物存在也有“灵性-灵气-灵力”。 中观之生命存在物及人类社会现象,万物和侯王。万物就是上述我们限定过范围的生命体。没有生命的山川大地,风雨冰雪,另说。 所以,老子在这个看似随意的不完全列举中也严格遵守了严谨的逻辑分类,从而构建严密的论证架构。 客观»»»主观。 主观»»»巨观,宏观,中观,微观,超微观。 其中中观»»»»无机-有机-生命体系 »»»»生命体系------ »»»»社会体系------ 二,看似没什么问题的“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不仅是出土残本添乱,居然其他流传的各种版本都有或多或少的出入。 如果按照上述句式的限定。只要一个字,那就简单了—— “侯王得一以正”? “侯王得一以貞”? 我怀疑“貞”为“真”或“眞”之误,所以,真=正。真正,真真正正。 至于“为天下”三个字,限定范围或者是目的/目标客户,纯属多余。 按说,天下,对应的是天子,周天子,天下共主,人类之王。侯,对应的是国&邦。在这里,“为天下”,难道是“侯”就可以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侯得一,就可以得到天子的褒奖。 所以,我还是以为“正”比较好。 正,正确,正宗。 【AI作文】 “一”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道,或者一种根本的、统一的规律和原则。 “万物得一以生”意思是万物依照道而得以产生和生存。表明万物的生成和发展都遵循着某种内在的规律和统一性。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是说侯王遵循道才能使天下安定有序。强调了统治者若能遵循道的原则治理天下,便能实现天下的公正、稳定与和谐。 总的来说,这句话强调了道对于万物和侯王的重要性,遵循道是万物生存和社会稳定的关键。 #春日生活打卡季#​ #春日领花束# ​#我在头条重逢老友#​ #记录我的2025#​ #道德经#​
0 阅读:0
妍春聊文化

妍春聊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