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刻意引导悲观消极情绪,而是近几个月发生的各种事,直到此时此刻还在发生的事,的确普遍偏负面,现在面对的宏观环境,说是20年未遇的“内忧外患”也不夸张,且短期内看不到转好可能性,这是不以我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所以就算力哥据实分析,很多人看了也会感到悲观,觉得力哥好丧,满满负能量,我不听我不听……
也是哈,既然知道再多真相也什么都改变不了,沉浸在悲观消极情绪中又会让人很难受,不如转移注意力,逃避现实,让精神世界更开心~
这就是很多人说,最近回忆杀突然火爆的原因。
从张国荣演唱会修复版重映开始,到崔健、西城男孩、周杰伦(重播)线上演唱会,浪姐3王心凌一首《爱你》high翻全场,到这周视频号和抖音同时用罗大佑和孙燕姿演唱会PK,目测怀旧风还会持续升温。
我觉得,怀旧风突然大热,安抚对现实不满却无处安放的失落情绪,只是催化剂,让这把火烧得更旺。
根本原因,在于人性。
即使没有疫情封锁,经济下行,没有每天层出不穷的负面,不时怀旧,也是人类本能的心理需求。
因为这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尤其近20年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流行文化飞速迭代,每年都有好多新生网络流行词,你不刻意学习,根本跟不上时代。
但现实中,走上社会后,绝大多数人就是跟不上时代潮流变化,一定会被后浪拍到沙滩上,被嘲笑大叔连这都不知道,out啦~
尤其人近中年,家庭负担变重,烦心事变多,精力和记忆力变差,彷徨失落的感觉也会变强。
记忆中的自己(世界)和眼前的自己(世界),会产生强烈的错位感、疏离感、荒诞感,对记忆真实性产生怀疑。
怀旧的本质,不是有多么怀念那些早已不再流行的人事物,而是怀念自己曾无比热爱这些人事物的美好光阴。
不管是“不老女神”王心凌,还是“满头银丝”罗大佑,我们在这些昔日追过的偶像身上,确认了过往美好光阴的真实性。
看到居然没变的,我们无比激动;看到骤然改变的,我们何等感慨……
表面上,我们是在爱外界的“客体”(爱爱豆),实际上,我们是在爱内在的“主体”(爱自己)。
虽然我们不能再回到从前,可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虽然许多感伤都变得遥远,可总有一些事情,谁也无法改变。
文革末期,主席身体每况愈下,做完白内障手术恢复视力后,越来越喜欢看自己年轻时的纪录片,每次看都老泪纵横……
几乎同时,在国民党中常会上,为了不让人看到自己小便失禁的狼狈模样,委员长总要坐到最后一个离场,同样眼含泪花……
只不过个人记忆变成一代人集体记忆,形成王心凌这种中年肥宅回忆杀狂欢,80后可能是最后一代。
王心凌发行专辑《爱你》,步入偶像事业巅峰,是2004年的事。
互联网在90年代后期进入中国后,起初发展速度很慢。
我是2000年第一次上网,还是买上海热线的月卡哔哔哔拨号上网,56Kmoden,根本没法看视频,只能看新浪的图文新闻,还有情色小说,看得青春期的我心惊肉跳……
那一年,中国网民只有1000万。
2005年,中国网民突破1亿,随后持续飙升,“网民”的概念,越来越趋同于“全体国民”。
此前,因VCD/DVD普及,盗版碟+家庭影院已成为观影主流。
这时,线上免费下电影逐渐取代盗版碟,导致中国电影市场大萧条。
后来影院大规模小型化改造,提供的视听享受不再是电视机能比拟,特别是09年《阿凡达》带动3D电影热潮,才让中国电影票房步入年年狂飙的快车道。
同样的,此前唱片业也受盗版冲击,但制作精良的盗版碟不比正版碟便宜太多,可随着互联网快速普及,网上能免费下音乐,装进MP3随时听,导致唱片业进入专辑发一张亏一张的萧条时代,传统造星模式行不通了。
已成名的艺人,改成发单曲维持人气+开演唱会/接广告代言赚钱的模式。
还没成名的艺人,专辑发不动,只能越混越惨。
刘畊宏就是在那个传统造星年代没能走红,到网络时代再无力翻盘的代表。
年轻时的刘畊宏
更年轻的音乐人,则普遍采取不断参加选秀或推出网络红曲试图一炮而红的方式,艰难谋生。
05年第二届超女捧出的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就是前一类典型。
后一类的代表有《两只蝴蝶》、《老鼠爱大米》、《猪之歌》、《求佛》、《忐忑》、《爱情买卖》、《最炫民族风》、《我的滑板鞋》,一直到最近几年的《嘻唰唰》、《卡路里》、《野狼Disco》,都这种套路。
这些一炮而红,流传甚广的“网络神曲”,节奏洗脑性非常强,一听就能记住,但歌词意境大多乏善可陈。
82年出生的王心凌,算是赶上传统偶像时代的末班车,也是一代人最后的集体记忆。
王心凌以前的艺人,互联网影响还不大,唱片公司还能用传统造星方式打造明星人设,年轻人也还是以传统方式追星。
从罗文到谭咏麟,从张国荣到张学友,从陈奕迅到周杰伦,人设曲风可以变,但造星模式都一样。
因为严重信息不对称,那时粉丝普遍单纯,觉得明星身上散发着无比耀眼的光环,这才有去年王力宏翻车无数人毁青春的悲剧……
但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甚至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从有效信息严重不足,瞬间进入信息过载,摆在我们面前的文娱选择太多,不可能再出现一代人一起追星的集体记忆。
B站这几年搞的跨年晚会,虽然声势浩大,口碑不错,好多节目都是弹幕齐刷刷“爷青回”,但对每个观众来说,只是部分节目“爷青回”,多数节目没感觉。
因为B站崛起的时代,互联网早已高度圈层化,同一代人,能让A热泪盈眶的IP,很可能B从没听说过。
但哪怕没那么粉,70后不太可能不知道罗大佑,80后不太可能没听过孙燕姿。
不过从对一代人的集体影响力上看,王心凌根本比不上同时期的蔡依林、张韶涵或S.H.E,只不过和刘畊宏一样,阴差阳错踩对节奏,其他过气女星都想尽快摆脱固有形象,她选择最保守的怀旧路线,没想到炸了。
时势造英雄。
本质上说,青春期少年热衷于追逐流行文化,是一种想要摆脱父母影响,建立自我人格的本能。
对我来说,又可以分成泾渭分明的三个时期。
我上初中时,正直90年代后期,港台流行乐群星璀璨,登峰造极的年代。
香港的宝丽金,台湾的滚石、百代,都处于空前绝后的黄金年代,我追过当时走红的好多明星。
初二那年,学校搞14岁成人礼活动,我们班要出节目,我报了刚出道的无印良品的《掌心》。
班主任是60后,说啥“无印良品”?日本人?
那时,她作为前浪,记忆中的明星还停留在谭咏麟、童安格和四大天王时代,已经out了。
有本教中学生写作文的期刊叫《作文通讯》,记得有篇文章严辞质疑港台流行乐充斥“靡靡之音”。
亲情,友情,爱国情,人间那么多真挚美好的感情不去歌颂,为啥整天盯着爱情写?
哈,现在回头看,这孩子想法真单纯~
青春期正在叛逆原生家庭,寻找自我认同,怎会喜欢听歌颂亲情的歌?
也有歌颂友情的,比如小虎队《祝你一路顺风》、张学友《祝福》、周华健《朋友》,还有马赛克《睡在我上铺的兄弟》。
但友情怎么可能比爱情更撩人心弦,辗转难眠呢?
就像马赛克写的另一首神作《同桌的你》,把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的内心戏刻画到极致,传唱至今。
至于爱国情,每天升旗听国歌还不够?
不过90年代社会风气比较保守,初中生有贼心没贼胆,我压根没谈过恋爱,听了那么多关于爱情的歌,根本不懂,处于自我陶醉状态。
记得那时我最擅长的是《过火》,不知在学校各种活动中上台唱过多少遍。
“怎么忍心怪你犯了错,是我给你自由过了火……”
唱着唱着,就吸引到一些女粉丝,不仅有自己班的,还有隔壁班的,然后就各种小纸条啥的。
以下省略1000字……
现在回想起来,选择比努力重要得多,天赋也是。
14岁的我,没人教过,已有不错台风,后来面对上千人做理财脱口秀,才能那么从容,且观众越多,我表现越好……
进入高中后,学业一下子紧张了。
回头看,高中三年是我有生以来最压抑的三年,整天被逼着读书、考试,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压力山大,也没空像初中那会儿热衷追星了。
但高中三年,我看了很多书,圣经坛经道德经都看,宽广见识和文字功底都是那时打下的。
那三年,有两个音乐人对我影响很大。
一是周杰伦。
不说造星模式,单看音乐本身,即使再过50年写中文流行音乐史,周杰伦也是空前绝后的划时代巨星,地位堪比MJ。
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
刻在黑色的玄武岩
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
你在橱窗前 凝视碑文的字眼
我却在旁静静欣赏你那张我深爱的脸
周杰伦+方文山的这种创作风格,是过去中文流行乐从未有过的奇幻尝试。
《爱在西元前》、《简单爱》、《开不了口》、《星晴》……我高中时代的懵懂爱情,也和周杰伦描写爱情的神曲完美合拍,成为那个抑郁时期少有的快乐点滴。
二是罗大佑。
有人总结过,唯一拿过诺贝尔文学的音乐大师Bob Dylan写的歌,核心主题就两点:
一是对逝去青春(光阴)的怀念,二是对过往爱情的祭奠。
中文流行乐坛,把前者写到极致的是罗大佑,把后者写到极致的是李宗盛。
在《矮大紧指北》里,马赛克无数次赞美过他心目中无比美好的80年代(他的青春岁月),但到50岁再回头听青春期痴迷的音乐,很多已然没有当年的悸动,比如崔健,有些却依然“人生若只如初见”,比如罗大佑。
李宗盛的歌像“山”,更多向内心探索真我。
不仅对爱情的本质有极其细腻的刻画,对爱情背后的人性和人生,也有哲学上的深度探讨,比如《山丘》。
罗大佑的歌像“海”,更多向外界探索真理,汪洋恣肆,包罗万象。
说大佑是中国的Bob Dylan,也不为过。
纵贯线代表作《亡命之徒》,由罗大佑、李宗盛、周华健共同填词,在我看来,就是“山”和“海”的完美结合。
这次罗大佑线上演唱会的歌单显然被审核过,有些封在家里的人最想听的“战斗檄曲”都被阉割了,因而愤愤不平。
作为高中就把罗大佑几乎所有经典曲目反复品读,还看过大佑传记的人,我倒觉得可以换种思路。
黑色罗大佑时代那些带有强烈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比如《鹿港小镇》、《亚细亚的孤儿》、《首都》、《皇后大道东》、《现象七十二变》、《我所不能了解的事》……在疫情环境下,可能的确听了让人很解气。
比如——
荒谬的世界总也会有点荒谬的乐趣
荒谬的天气总也会下点小小的及时雨
砍去我那万能的双手给我一对翅膀
这样的事情到底我想不想
摊开我双手问问我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
那是我所不能了解的事
一阵一阵地飘来是秋天恼人的雨
刷掉多少我青春时期抱紧的真理
如果没有缤纷的色彩只有分明一片黑白
这样的事情他应该不应该
拿一枝铅笔画一个真理那是个什么样的字
那是我所不能了解的事
但以罗大佑年近古稀的年纪,我猜他早已和世界/自己和解,有些作品没有政治讽刺的畅快感,却有更绵长深远的生命力。
这才是音乐史上,能把他和崔健划分到两个层次的关键。
《滚滚红尘》、《追梦人》、《你的样子》、《闪亮的日子》、《童年》、《光阴的故事》、《明天会更好》……
再过100年,这些歌依然是中文音乐史上的丰碑。
进入大学后,我有生以来最快乐的一段光阴到了。
这时不会再迷恋某个明星,就看哪首歌好听。
正因为逐渐成熟,反而想不出哪个明星的名字,最能代表那段岁月。
真正体验过“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后,我开始能听懂那时最流行的《遇见》、《勇气》、《童话》、《后来》、《十年》……到底在讲什么。
其实,我最精彩的故事发生在大学时代,那是我最闪亮的日子,然而槽点太多,不说也罢~
希望今天这篇,带你一路怀旧的过程中,能收获一个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