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末年,八王之乱的硝烟刚刚散去,接踵而至的永嘉之乱又将中原大地搅得支离破碎。匈奴军队如狼似虎,攻破洛阳,掳走晋怀帝,西晋政权摇摇欲坠。在这风雨飘摇之际,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晋室,史称东晋。新朝初立,局势错综复杂,各方势力暗流涌动,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周顗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以其非凡的勇气和担当,书写了一段忠肝义胆的传奇。

周顗出身名门,他的家族在西晋时期就声名显赫。周顗自幼便展现出卓越的才华和不凡的气质,成年后更是凭借出众的学识和品德,在朝堂上崭露头角。东晋建立之初,司马睿虽然名义上是皇帝,但实际权力却分散在以王导为首的王氏家族手中。王导作为司马睿的重要谋士,为东晋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其家族子弟在朝堂上占据了众多重要职位,形成了 “王与马,共天下” 的局面。
随着王氏家族势力的不断膨胀,司马睿渐渐感到自己的皇权受到了威胁。为了削弱王氏家族的影响力,司马睿开始重用刘隗、刁协等亲信,试图制衡王氏。这一举措引起了王氏家族的强烈不满,双方矛盾日益激化。终于,在公元 322 年,王导的堂兄王敦以 “清君侧” 为名,在武昌起兵,挥师东进,直指建康。

王敦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逼近了建康城下。建康城内人心惶惶,司马睿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连忙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策。朝堂上,气氛紧张压抑,大臣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敢率先发言。许久,一位大臣战战兢兢地提议:“王敦兵强马壮,来势汹汹,我们恐怕难以抵挡。不如向他求和,答应他的条件,或许能避免一场生灵涂炭。” 此言一出,不少大臣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就在这时,周顗挺身而出,大声说道:“万万不可!王敦以‘清君侧’为名,实则心怀不轨,妄图篡夺皇位。若我们轻易求和,岂不是助长了他的嚣张气焰?我朝虽新立,但人心尚未归附,若此时示弱,天下人将如何看待我东晋?” 周顗的声音洪亮有力,如同一记惊雷,打破了朝堂上的沉闷气氛。

司马睿听了周顗的话,心中一动,问道:“依卿之见,我们该当如何?” 周顗神情严肃,说道:“陛下应立即下诏,斥责王敦的叛逆行为,表明我朝平叛的决心。同时,调集各路兵马,加强建康城的防御,与王敦决一死战。只要我们众志成城,定能击退叛军,保卫社稷。”
然而,周顗的建议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支持。一些大臣担心与王敦开战会导致生灵涂炭,纷纷表示反对。他们认为,王敦手握重兵,若强行抵抗,只会让局势变得更加不可收拾。一时间,朝堂上争论不休,司马睿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就在这时,王敦的使者来到了建康。使者带来了王敦的书信,信中要求司马睿处死刘隗、刁协等亲信,否则将继续进攻建康。面对王敦的威胁,司马睿犹豫不决。他深知,若不答应王敦的要求,战争将不可避免;但若答应了,自己的皇权将进一步受到削弱。
在这关键时刻,周顗再次站了出来。他对司马睿说道:“陛下,王敦的要求分明是要剥夺您的权力,若您答应了他,我东晋将名存实亡。臣愿率死士出城,与王敦决一死战,虽万死不辞!” 周顗的话掷地有声,让在场的大臣们无不为之动容。

司马睿被周顗的忠诚和勇气所打动,最终下定决心,拒绝了王敦的要求。他任命周顗为尚书左仆射,负责指挥建康城的防御工作。周顗临危受命,日夜操劳,带领士兵们加固城墙,储备粮草,做好了充分的战斗准备。
不久,王敦的军队开始攻城。周顗身先士卒,亲自登上城墙,指挥士兵们奋勇抵抗。他的英勇行为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士兵们纷纷舍生忘死,与叛军展开了激烈的搏斗。经过数日的激战,王敦的军队始终未能攻破建康城。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之际,王敦突然病倒,军队内部也出现了分裂。王敦见局势对自己不利,只好下令撤军。建康城终于转危为安,东晋政权也得以暂时保存。
然而,周顗的命运却在这场叛乱后发生了转折。王敦虽然撤军,但对周顗怀恨在心。回到武昌后,他指使亲信诬陷周顗谋反。司马睿在王敦的压力下,不得不将周顗下狱。最终,周顗被王敦杀害,年仅五十四岁。

周顗虽死,但他的忠勇事迹却流传千古。在东晋政权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挺身而出,直言保社稷,展现了一位忠臣的高尚气节和担当精神。他的故事,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后人在面对艰难险阻时,坚守正义,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