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湾战争后的伊拉克:从废墟走向深渊
1991年,海湾战争在“沙漠风暴”行动的轰炸声中落下帷幕,伊拉克的日子一下子变得没法过了。美军的空袭可没手软,直接把这个国家90%的工业设施炸成了废墟,工厂、发电站、炼油厂,全都成了破铜烂铁。城市里,水管没水流,电线不通电,断水断电成了家常便饭。巴格达这样的地方,街上到处是残垣断壁,生活基本瘫痪,连最基本的照明和饮水都成了问题。
联合国看伊拉克实在撑不下去了,赶紧提出了个“石油换食品”计划。这计划其实挺实在,意思是让伊拉克拿手里的石油去国际市场卖,换回粮食、药品这些救命的东西。1996年正式启动的时候,联合国还特意定了个规矩,卖油的钱得放进一个专门账户,确保真能用到民生上。

按理说,这对当时的伊拉克来说是根救命稻草,毕竟石油是他们手里不多的资源。可萨达姆·侯赛因偏不干,他站出来放话,说这计划是西方羞辱伊拉克的阴谋,接受了就等于丢了国家尊严。结果就是,计划虽然后来勉强推行了一部分,但初期愣是被拖了好几年,伊拉克的老百姓只能继续在水深火热里熬着。
与此同时,萨达姆自己却忙着干另一件事——在沙漠里大兴土木,盖起了24座奢华到离谱的行宫。有一座特别出名的,建在巴比伦省附近,占地足足2.2平方公里,相当于300多个足球场那么大。里面啥都有,人工湖挖得波光粼粼,花园修得跟迷宫似的,还弄了个小型动物园,养着狮子、豹子这些稀罕玩意儿。

最夸张的是厕所,装的居然是黄金马桶,亮得能晃瞎眼。宫殿周围还有高墙和瞭望塔,护卫队24小时巡逻,戒备森严。有一次,一个刺客偷偷摸进来想干点啥,结果在宫殿里转晕了头,愣是没找到目标,最后被护卫队抓住。那些士兵也没多为难他,直接把他扔出去“放生”了,这事儿后来传出去,成了个荒唐的笑话。
乌代与女俘:暴虐与伪善的对比
萨达姆的长子乌代·侯赛因在伊拉克的名声,绝对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接手伊拉克奥委会后,把这个体育机构变成了一个让人闻风丧胆的地方。这地方甚至有个专门的监狱,成了全世界独一份的存在。1990年亚洲杯预选赛,伊拉克队对上阿联酋,结果没踢过对手,0比1输了比赛。

比赛一结束,乌代就让人把三名表现不佳的球员抓回去,关进奥委会大楼下的秘密牢房。接下来的三天三夜,这些球员被绑在柱子上,挨了整整72小时的鞭打,皮鞭抽在身上,血迹都渗进了地板。乌代还不解气,亲自拎着一根铁棍走进来,对着他们的腿骨狠狠砸下去,直接把骨头打断。
有人后来回忆,那几名球员被放出来时,已经连站都站不下了,只能靠人搀着才能挪动。这事在伊拉克体育圈传得沸沸扬扬,运动员们从此一听到乌代的名字就腿软,生怕哪天自己也成了他的“玩具”。与此同时,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萨达姆对被俘的美军女兵却展现了截然不同的待遇。

那年1月,22岁的梅丽莎·内布在沙特边境被伊拉克部队俘虏。她被带到巴格达的一个拘留所,本以为会遭遇严酷折磨,结果却发现伙食还过得去,每天有面包和水,甚至偶尔能分到煮熟的鸡蛋。
看守还给她扔了几本旧杂志,里面有英文的《时代周刊》,让她打发时间。关了不到一个月,2月底她就被释放,交给了国际红十字会,毫发无损地回了美国。萨达姆后来通过官方渠道放话,说这是他对“人道主义”的尊重。
焦土与飞毛腿:军事上的昏招连连
1991年海湾战争打得正激烈,萨达姆眼看着联军的坦克和飞机步步逼近,自己的部队根本招架不住。他在1月下旬下了个让人瞠目结舌的命令,让部队把库存的500万桶原油直接倒进波斯湾。

原油从科威特海岸的输油管里哗哗流出去,迅速在海面上铺开了一条16公里长的黑色油带,最宽处有好几公里。油污漂到沙特海岸,把那边的海水染得跟墨汁似的,连海鸟都成片死在岸边。萨达姆的算盘是想用这场生态灾难拖住美军舰队,让联军的海军补给线乱套。
可实际情况是,美国海军压根没被这招拦住,他们的航母编队绕开了污染区,照样在2月初完成了对伊拉克南部的封锁。倒霉的是伊拉克自己,这场污染后来被联合国环境署记录在案,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蓄意环境破坏之一,清理费用高达几十亿美元,账单自然没人帮萨达姆付。

更离谱的事还在后面,1月18日起,他下令用“飞毛腿”导弹轰以色列。从那天到2月中旬,伊拉克一共朝特拉维夫和海法发射了30枚导弹。这些导弹是苏联造的老型号,精度差得要命,有一枚直接砸进了特拉维夫的居民区,炸塌了一栋公寓楼,死了3个平民。萨达姆想通过这招把以色列拉进战争,逼阿拉伯国家站在他这边,搞乱整个中东局势。
美国一看这架势,赶紧在1月19日连夜给以色列送去了“爱国者”导弹防御系统,第一批装备当天就部署到位。到2月初,以色列拦截了大部分“飞毛腿”,伤亡控制在了最低限度。美国还派了国务卿詹姆斯·贝克跑去耶路撒冷,劝以色列千万别还手,总算把局面稳住了。
经济崩盘与“萨达姆河”:自毁根基
海湾战争一结束,联合国对伊拉克的制裁就接踵而至,直接把这个国家的经济推下了悬崖。到了1993年,情况已经糟到没法收拾,通货膨胀率一口气冲破了1000%,伊拉克第纳尔的价值跟战前比起来,缩水到只剩三百分之一。市场上,1美元能换到2000多第纳尔,普通人攥着工资去买面包,发现连半块都买不起。

城市里自来水厂早就停摆,水管里滴不出一滴水,农村也好不到哪去,灌溉系统瘫了,庄稼种不出来。结果,很多人只能靠驴车跑十几公里外的水井拉水,一趟来回得花大半天,回来水桶里还全是浑浊的泥汤。与此同时,萨达姆却把心思放在了一个天大的工程上——“萨达姆河”。
这条人工运河从1990年代初开始筹划,号称要从巴格达附近挖出一条大水道,直通波斯湾,总共耗资15亿美元。工程启动时,他亲自去工地剪彩,还让电视台大肆宣传,说这是伊拉克复兴的象征。运河全长500多公里,施工队动用了上百台挖掘机和推土机,硬是从沙漠和农田里挖出一条宽阔的水道。可这工程从一开始就问题百出,设计图纸压根没考虑地形和水流规律,完工后,幼发拉底河的水被强行改道,流进运河的同时也带走了大量盐分。

结果,沿岸的农田没多久就变成了白花花的盐碱地,粮食产量不升反降,本来就缺粮的伊拉克到1995年时,面包配给量直接砍了一半。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后来提到,这条运河让南部至少20万公顷的耕地彻底废了,农民连种子都懒得撒。
而萨达姆的小儿子库赛,却在巴格达的豪华宫殿里过着另一番日子。他手里拿着一把镀金的AK-47步枪,枪身上镶满了宝石,价值好几万美元。这枪不是用来打仗的,而是他用来玩“射击游戏”的道具。目标是摆在宫殿宴会厅里的法国葡萄酒,每瓶都从欧洲空运过来,少说也值几千美元。
叛逃与垮台:最后的挣扎与落幕
萨达姆的荒唐统治到了1995年,终于出了个大乱子。他的两个女婿,侯赛因·卡迈勒和萨达姆·卡迈勒,突然带着家人和一堆机密文件跑了。那年8月,他们开车从巴格达一路狂奔,带着妻子和几个孩子,跨越边境投奔了约旦。

他们一到安曼,就把萨达姆藏武器的秘密抖了出来,包括导弹工厂和生物武器的具体位置,给了联合国核查小组一大堆线索。约旦国王侯赛因亲自接见他们,还派兵保护,确保安全。消息传出去,整个国际社会都炸了锅,美国和英国马上抓住机会,要求对伊拉克加大制裁。
可到了1996年2月,萨达姆通过亲信放话,说只要他们回来就既往不咎。卡迈勒兄弟信了,带着家人开车回国,结果刚到巴格达就被萨达姆的卫队包围,拖出去枪毙了,连尸体都没留全。这事一出,萨达姆政权外强中干的真面目彻底暴露,连自家人都靠不住了。

2003年,美军再次打过来,萨达姆手里早就没牌可打了。他在战前让人把800架战机埋进沙漠,从米格-21到苏制轰炸机,全都用沙子盖住,想留着以后翻盘。可这些飞机到最后连挖出来的机会都没有,大半被美军卫星定位炸毁。
他还下令把黄金和古巴比伦时期的文物藏进提克里特附近的乡村地窖,几十吨金条和雕像被塞进土坑,用水泥封死。至于核威慑,更是空话,1990年代联合国核查小组就把他手里的核计划拆得一干二净。2003年12月13日,美军特种部队在提克里特郊外一个农庄找到他。他躲在一个地窖里,入口只有一米宽,里面塞满了灰尘和杂物。

士兵把他拖出来时,他手里攥着一把手枪,枪膛里却连一发子弹都没有,只能老老实实举手投降。从那天起,他被关进巴格达的监狱,接下来的三年里,美国和伊拉克新政府对他提了十几项指控,从屠杀什叶派到入侵科威特,他一项都不认。2006年12月30日,绞刑执行那天,他被带上绞架,行刑前还要求摘掉头套,硬是撑着最后一口气。
参考资料:[1]庄礼伟.萨达姆的政治哲学与国际眼光[J].领导科学,2003(7):44-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