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三年十月,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捷报传至京师,举朝震动。两宫太后下旨大学士九卿会议,拟定一个封赏左宗棠的具体方案。经过讨论,朝臣认为应该援引道光朝长龄平定张格尔叛乱例,封左宗棠为一等公爵。
左宗棠此前已有一等恪靖伯在身,此番有了收复新疆之功,按说给个一等公爵合情合理。但是这个建议却被两宫太后给否决了,依据是:曾国藩克复金陵,仅获一等侯爵,左宗棠若封公爵,似乎对曾国藩太薄。
显然两宫太后的说法是障眼法,本质上还是存在满汉之别,左宗棠作为汉臣,不管他有多大的功绩,都不太可能获得公爵。
汉文臣得爵有多难?这里所说的爵特指五等勋爵,即公侯伯子男。“爵”自秦汉以来,主要作用是在“赏军功”,清代封爵大致也是沿袭这一做法。历代皇帝对封爵向来十分慎重,清会典中明确记载,异姓封爵只有五种途径:
一曰酬庸,以彰世赏;二曰奖忠,以优死事;三曰推恩,以逮外戚;四曰加荣,以殊圣裔;五曰备恪,以恤胜国。
酬庸就是指有特殊功勋的大臣,主要指军功;奖忠,是指褒奖那些为国殉难的忠臣;推恩是指加封皇后娘家人;加荣是指封孔子、孟子等后裔;备恪是指赐予前朝皇嗣爵位。
很明显对于汉臣来说,能获得封爵的渠道就是第“酬庸”和“奖忠”两条,其他三条基本不可能。
《大清律例》中对异姓文官封爵的要求同样也很严格:
“凡文官非有大功勋于国家,而所司朦胧奏请封公、封侯者,当该官吏及受封之人皆斩,其生前出将入相,能除大患,尽忠报国者,同开国功勋一体封侯谥公,不用此例。”
不仅仅是汉文臣,满蒙文臣获封勋爵的难度也是相当大。文职授予世职的案例,最早出现在顺治十八年,这一年大学士洪承畴乞休致仕,朝廷特赐“三等轻车都尉,准袭四次”。然而洪承畴是被编入旗籍的汉人。
汉文臣首次获封世职是在雍正八年十月,张廷玉、蒋廷锡因“赞襄机务,公正无私,慎重周详,事事妥协”,各赏给一等轻车都尉世职。
御史大致口算了一下,整个清代汉文臣获五等勋爵的,仅有雍正朝张廷玉三等伯,乾隆朝孙士毅一等伯(公降为伯),道光朝徐广缙一等子、叶名琛一等男,同治朝曾国藩一等侯、左宗棠一等伯、李鸿章三等伯,光绪朝刘坤一三等男、袁世凯一等侯(未受)。
数据未必准确,但是可以肯定汉文臣获五等勋爵的总数,应该不会超过15人。
汉文臣封侯爵已经是天花板清代的异姓五等勋爵,实际上就是为旗人量身定做的。这是因为获取爵位的途径取决于军功,而皇帝始终都视八旗为根本,汉臣很难有机会独当一面,这是体制本身所决定的。
此外,以满制汉又是清王朝的基本国策,尤其是三藩之乱后,历朝皇帝对汉人的防范程度更甚。高等级爵位别说是汉文臣,就是武职大员也很难获得。
其中曾国藩的案例就最具代表性。咸丰三年太平军定都天京后,咸丰帝就许下诺言“克复金陵者可封王爵”。
同治三年曾国藩克复金陵,朝廷就应该兑现承诺,但是满洲贵族高层却认为以文臣封王“似嫌太骤”,且不合祖宗成法。
祖宗成法实际上就是一句空话,慈禧太后掌权时就做出了很多不合祖制的事情,比如垂帘听政,赐李莲英二品顶戴,不都是她所独创的吗。
所谓的祖宗成法的最终解释权在于最高统治者,凡是有利于他们的就搬出来作为说辞;凡是不利于他们的就视若无睹。
退一步讲,曾国藩就算不封王,至少也能封个一等公。可就是一等公朝廷也不愿给,便假模假样地说将原本的王爵一析为四,封侯、伯、子、男各一。于是曾国藩封一等侯,曾国荃封一等伯,提督李臣典封一等子,提督萧孚泗封一等男。
清代在新疆用兵最为频繁,也有很多人因此获得公侯等高级爵位。左宗棠几乎是凭一己之力收复新疆,到头来却还是个二等候。
朝廷为何就封左宗棠为二等侯而不是一等侯呢?这里头也是有讲究的。
按照的慈禧的说法是,左宗棠原系曾国藩所属,收复新疆最得力的老湘营也是曾国藩很早的时候调拨给他的,而且刘松山等也是曾国藩向朝廷举荐而得到重用的。
意思很明确,左宗棠收复新疆曾国藩也是出了力的。况且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收复新疆只是保住了国家领土完整,即便是新疆没有收复,也不会马上危及到大清的江山社稷。克复金陵就不一样了,如果曾国藩没有镇压太平天国,那么清王朝就有覆灭的危险。
试想曾国藩那么大的功劳不过才封了个一等侯,左宗棠的功劳在慈禧眼中不及曾国藩,所以最多只能封二等候,以表示稍逊于曾国藩。
这些理由实际上都是站不住脚的,要这么说李鸿章自封三等伯之后,就没有建立过什么军功,而且还背负了一身的骂名,可是他去世后,不照样追封一等侯吗。
晚清时期,功劳像曾、左、李那样的已经是汉人的极限了,可他们仍然无法获封一等公,这也证明,汉文臣不管功劳多大,爵位都不可能突破一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