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是官员的最高出身,在仕途上比一般的进士和正途出身者更有优势。不过翰林头衔也非铁板一块,随时都有可能被皇帝拿掉,甚至面临降级革职的后果。这是因为,从康熙时期开始,朝廷对翰林实行了一个重要的制度——翰詹大考。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2c238367cd6db3f641b43bdc2eb0540.jpg)
翰林院是国家储才之所,很多翰林官由于长时间没有得到提拔,学问才识必致懈怠,为了激励翰林官的进取之心,清代创立了翰詹大考之法,通过考试的手段甄别翰林官之才品。
翰詹大考最早出现于顺治十年,不过当时由于中原初定,国家缺乏人才,大考的目的只是为了选拔出可堪外任的行政官员,所以这一年大考中,名列上等之翰林,皆被从优外转,授予道员、知府等职。其他成绩不佳者,也不给予处分,仍留原任。
康熙时,大考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康熙二十四年大考举行之前,康熙帝在上谕中明确指出:
“国家设立翰林衙门,原以储养人才,娴习文学,以备顾问编纂之用。必淹贯经史,博极群书,方克谙练体裁,洞悉今古。敷词命意典宏通,悉登著作之林,用佐右文之治,始为称职。今将翰林各官,特行考试,朕亲加详阅,分别次第,以示劝惩。”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c1eab7d5c297e9e68a657df226e8886.jpg)
这道上谕对翰詹大考的目的进行了诠释,做法也与顺治朝不同,对于考试成绩不佳的翰林,明确提出要给与相应的惩罚。
康熙一朝只举行了四次大考,具体执行办法是将成绩分为四等。一等三至五人,二等十余人,三等数十人,四等大约五十人,另有极差者不入等,实际上是分为五等。
成绩一等及二等前列者给予“特擢”,即越品级提拔。比如康熙二十四年大考,名列第一的编修(正七品)徐乾学,被擢升为詹事府庶子(正五品)。
二等名次靠后和三等名次靠前者只给赏赐而不加官,列三等末者则改官或降黜,如果是最低级别的编修、检讨无法降职,那么就罚俸。名列四等者一律降革。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49232d7f6aee23321dc204459ea3788.jpg)
雍正朝没有实行大考的记录,但是雍正帝本人在上谕中说过:“嗣后庶吉士等虽经授职,或数年以后,或十年,朕再加考验,若依然精熟,必从优录用,以示鼓励。其或遗忘错误,亦必加以处分。”
乾隆朝之后大考制度趋于完善至乾隆朝,大考制度基本成熟。乾隆二年、八年、十三年、十七年、二十三年、二十八年、三十三年、五十年、五十六年均举行过大考,平均下来大致是五六年举行一次。
乾隆时期天下承平日久,朝政亦多因循,翰林职清池禁无所作为,故百无聊赖,翰林院成了京师各衙门中最清闲的一个部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9bf93b58e7fe48c771d55d98256f574.jpg)
乾隆为了扭转翰林积习,多次实行大考手段,对翰林官进行赏罚。有些翰林官因学业荒废,在大考之前托故请假,逃避考试。为此乾隆帝特规定:
“自少詹以下,编、检以上满汉各员一律参加考试,倘有称病托词者,著务行具奏,朕必加以处分,考试之日,并令乾清宫侍卫查看。”
嘉庆朝大考制度被严格执行,在位二十五年间举行了五次大考;道光朝亦属正常,三十年年举行了了六次;咸丰朝十年间举行了二次,平均下来都是五年一次。
同光时期,朝廷多事,大考制度没有很好的执行。御史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同治、光绪两朝只各举行过一次。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1dc590d22b1586b4ac21c5d67747205.jpg)
大考制度产生和完善后,使得很多年轻有为的翰林脱颖而出,被发现、重用,从而走上了历史舞台。
按大考成制,一等者历来被超擢。比如编检考一等,最高可升侍读学士或侍讲学士。编检为七品官,而侍讲学士为四品官,一次拔擢三品,升迁不可谓不快。乾隆朝的纪晓岚就是因为在大考中迷名列第一,由编修被擢升为詹事府少詹事(正四品)。
再如道光二十三年名列二等一名的检讨曾国藩,亦被超擢为侍讲(五品)而崭露头角。曾国藩也正是抓住了大考的机会,得以开坊并成为活跃于晚清政坛的举足轻重的人物。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7680df84990bdbdcb33301969368605.jpg)
大考无疑是给翰林官开辟了一条捷径,清代官场上向来有“九转丹成”的说法。即一般五品官至少需要经历九种职务方能晋升为四品(员外郎、郎中、御史、掌道、给事中、掌科、鸿少、光少、通参)。翰林官因为有了大考制度,就少了“九转丹成”的这一环节。
不过对于另一部分不求上进的翰林官来说,大考制度无疑又是一种考验。朝廷对大考监管甚严,不太可能通过作弊和请托的方式蒙混过关。
在考试之前,由皇帝亲自命题,为了防止大臣通关节,试卷要密封,六名阅卷大臣皆于当日早晨钦定,中间根本没有时间和机会暗箱操作。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80ec3fe0baa596b34e9e679eb617f06.jpg)
大考中凡是成绩靠后的,至少是要被赶出翰林院的,这意味着得来不易的翰林头衔将被剥夺。所以清代的翰詹大考,在官场上被戏称为“翰林出痘”,实为五年一次必走的鬼门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