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大清排名前三的清官,不管在哪任职,百姓都真心将其视为父母

左都御史有料 2025-02-09 17:01:03

康熙三十五年,江宁府百姓有一个算一个,自愿发起了一场全城募捐活动,要求也不高,每人只出一文钱。募捐得来的钱在江宁府衙门口修建了两个亭,名曰“双亭”,但后人更愿意将其称为“一文亭”,用来纪念著名的清官——施世纶。

施世纶和于成龙、汤斌都是康熙朝著名的清官廉吏,尤其是一部《施公案》,让施世纶的名气红遍大江南北。御史此前几乎没有写过施世纶的文章,觉得还是有必要写一写这位清官。

施世纶早期的仕途经历

施世纶,字文贤,号浔江,福建晋江人,隶汉军镶黄旗,是靖海侯施琅的次子。康熙二十四年以荫生授江苏泰州知州,在任期间施世纶执以执法严明渐有政声,百姓将其称为“清官”。

康熙二十八年正月,施世纶因承修京口沙船迟误,受到吏部的降级的处分。两江总督傅拉塔上疏具陈世纶清廉公直,得旨准其留任。当年三月,施世纶擢为扬州知府。

扬州是烟柳繁华之地,富贵温柔之乡,民俗向来奢靡,施世纶上任后加以严禁,倡导淳朴民风,市井风气为之一变。康熙三十年八月,海潮骤涨,泰州的范公堤被冲塌一千九百余丈,民田房舍,多为大水淹没,灾情严重。

施世纶请兴修范公堤,以工代赈,官府出钱让灾民获得了喘息,因在扬州知府上任政绩卓著,康熙三十二年施世纶调任江宁知府。尽管都是知府,但江宁毕竟是省府,在清代官制中属于升官。

康熙三十五年其父施琅病故,施世纶按朝廷礼制应离职回乡守制,但是江宁百姓不答应,民众闻讯聚集万余人乞请留任服孝。

封建时代为父守制是读书人怎么也迈不过的坎,没有皇帝特批夺情,不论官大官小都要解职守孝,时任两江总督的范承勋,以舆情爱戴为理由,上奏请准施世纶在任守制。

但是朝中御史们不干,御史胡德迈就此事上疏,认为人子者必须尽孝,施世纶应行离任,康熙照准,施世纶因之得归。他在乡守孝期间,又值母亲病故,遂连居母丧。

江宁百姓,因不得世纶留任,于是每人捐纳一文钱,集资在府署前修建双亭,名“一文亭”,以为纪念。一年之后,施世纶被授于苏州知府,但他坚持请求终制,辞不赴命。康熙三十八年服满之后,被授为江南淮徐道。

康熙四十年十月,湖南按察使出缺,大学士伊桑阿等,以九卿保举世纶入奏。从道员升任按察使属于正常的人事提拔,但是康熙帝对施世纶的认识还是比较全面,他在上谕中说:

“施世纶朕深知之,其操守果廉,但遇事偏执。百姓与生员讼,彼必庇护百姓;生员与缙绅讼,彼必庇护生员。夫处事唯求得中,岂可偏私。如施世纶者,委以钱谷之事则相宜耳。”

康熙帝这句话是不是很熟悉,如果看过《雍正王朝》的应该都有印象,胤禛与十三爷去江南筹款的时候,就曾用这几句评价过田文镜。

康熙帝量才为用擢升封疆

康熙既认为施世纶不适合掌管司法刑狱,但在理财行政方面却给予了高度认可。因此就在这一年的十二月,授施世纶为湖南布政使掌管全省的财赋和人事。

康熙中期,各省的赋税、丁役比较混乱,官府贪腐行为也很普遍。湖南的田亩,自丈量之后,里役虽免,而丁银正供之外尚有徭费,岁漕之外且有京费。施世纶到任后,将徭费尽行革除,京费减少四分之一。民众感念他的恩德,又在布政使衙门门口特立石碑,予以颂扬。

康熙四十三年施世纶调任安徽布政使,次年迁太仆寺卿。四十五年三月,授顺天府尹。这一系列的调动,足见康熙对他的信任。施世纶到任后,通过仔细观察,就顺天府的弊端上疏历陈四事:

康熙很重视这个提议,下旨令大学士九卿会议,部议之后认为施世纶之请切中要害,下旨允准。康熙四十八年,施世纶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并兼管顺天府尹事。

四十九年,迁户部右侍郎,督理钱法,参与制定财政政策,不久再调户部仓场侍郎。应该说,施世纶在管理钱粮方面的能力还是十分突出的。

康熙五十四年,施世纶被外放为云南巡抚,但还没来得及上任,又被调为漕运总督。在担任漕督期间,施世纶改革漕运积弊,除去羡金,弹劾贪弁,斥免蠢役,治理严明。再一次受到康熙帝的表彰。

康熙五十六年,准噶尔部杀死拉藏汗,洗劫拉萨。当时清廷为了维护国家统一而进行的西征之役已有两年,其所需的粮草辎重,主要是从河南运达陕西,由此再转至军前,而陕西全境正值旱饥,因之军需与民事均得统筹,任务颇为繁重。

康熙五十九年,施世纶奉命暂赴陕西,协助总督鄂海督办军饷事宜,施世纶在上任途溯流西上,作了大量认真而细致的调查研究,随后上疏道:

“河南府孟津县至陕西太阳渡,大小数十滩,纤道高低不等,或在河南,或在河北。渑池以下,舟下水可载粮三百余石,上水载及其半;渑池以上,河流高迅,仅可数十石。自砥柱至神门无纤道,惟路旁石往往有方眼,又有石鼻,从前挽运,其迹犹存。自陕州至西安府,河水平稳,俱有挽运路径。谨绘图以闻。”

对于施世纶的提议,康熙全盘采纳。当年十月,康熙念及陕西歉收,发放帑金五十万两,并令酌情另行发放常平仓谷百三十万石进行赈济。但当时因地方官吏大半在军前效命,办事人员极少,遂选派京师部院司员迳去陕西救灾,并命世纶总管其事。

施世纶久理钱粮,对赈灾一事颇有经验,他派出官吏分成十二路,视察受灾民众的情况,按人口数目合理赈给粮谷,远近地区,无不得以公平受益。

康熙六十年四月,施世纶又上疏朝廷,“陕西四月无雨,秋成可虑,豫省先运米十万石,督臣已借支驻防兵饷,所存无几。请饬豫省将后运米石运到平果。再拨河南湖广米各十万石,运至陕西,存贮备用。”廷谕下部详议,悉如所请。

关中百姓,感念世纶的德政,有口皆碑,交相称颂,曾为其建生祠加以奉祀。是年六月,康熙帝命他仍回漕运总督任上。

康熙六十一年四月,施世纶以病乞休,康熙帝温旨慰留,并令其子廷祥星夜驰驿专程省亲。是年五月施世纶病逝,享年64岁,生前留下遗疏请求随父施琅附葬于福建,奉谕获准,康熙帝下旨奖其清慎自持,以尚书例祭葬。

施世纶一生官当得不算太大,最高只到漕运总督,但他一生的业绩是辉煌的,无论在何处任职,都能得到百姓的认可和爱戴,故而康熙帝称其为“江南第一清官”。

0 阅读:43
左都御史有料

左都御史有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