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双十一狂欢
双十一刚过,很多人开始对今年双十一的现状议论纷纷,年轻人逃离、气氛不浓等看衰的声音比比皆是。加上今年天猫、京东两大头部电商平台都选择了不公布实时交易数据、不搞大型庆祝晚会,因此更使很多人坚信双十一开始没落。
当阿里、京东“姗姗来迟”,双双公布双十一战报之后,天猫5403亿、京东3491亿的出色成绩,终于堵住了一部分人的嘴。
实际上,从天猫历年增长数据来看,今年再破天花板其实一点也不使人意外。相反,使人意外的却是一手打造了“双十一全球狂欢节”,最应该继续疯狂庆祝、大搞特搞的东道主阿里巴巴地位的没落。
这种没落不是交易金额上的,而是品牌声量和品牌地位上的——起码较往年相比,阿里的统领优势是在肉眼可见的一点点消失的。
当然因素是多方面的,从阿里内部来说,随着马云的“隐匿”和“失声”,阿里这几年逐渐风光不再,各种水逆和负面缠身。有了蚂蚁金服的马失前蹄以及182亿天价反垄断罚款的大出血,再加上国家大势和社会民生等方面的政策,阿里也需要仔细掂量一下双十一这种大型购物节的侧重方向。
而从外部来看,原因似乎更明显一些。京东、苏宁易购、拼多多等老对手的互相倾轧,抖音、快手等新玩家的浑水摸鱼,阿里的双十一,正被越来越多玩家竞相分走蛋糕。
加上这两年开始,双十一的时间战线被无限拉长,原本可以集中势能,以最大声量在双十一当天引爆的能量,也被诸多垂涎三尺的玩家“坏了规矩”,以致势能尽失,高潮不再,难以再现往日盛况。这是典型的“公地悲剧”。
而陷于“公地悲剧”的又何止是天猫双十一,京东“618”找谁说理去?
当然双十一的没落还有其他因素,比如疫情影响下,国际业务的萎缩、直播电商的崛起、商家“二选一”政策的放开、双十一玩法的复杂化和套路化等等。
有人说,今年的双十一不是最后一届,去年才是。因为可以明显感受的是,今年变化很大,很多传统的往年有延续的东西没有了,气氛没有了,尽管仍有促销优惠,但是较去年已经有了云泥之别。有人甚至拿销售数据说事,认为今年天猫的水分很大,为了数据好看,肯定刷了不少量。
在我看来,其实没有必要,天猫双十一的增长惯性还在,尽管遇到不少挑战,但是较去年有较为大幅的增长,还是符合预期的。而使人担忧的是,几年之后,天猫必然会迎来波峰下行,到时候怎么办,才是更值得担忧的。
其实对于阿里来说,某种程度上,天猫双十一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通过连续十多年的成功举办,双十一已经深入人心,成为网购剁手的认知锚,即便不大肆宣传,也丝毫不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
由重视交易数据、重视物流效率、重视比竞争对手好多少多少,转而开始注重商家和用户的消费体验,凸显双十一对平台各方参与者的普惠价值,似乎才是包括阿里在内的电商平台更应该关注的。
当然,并不是说宣传不重要,双十一也需要一个仪式感。比如双十一晚会大屏上实时滚动的交易数字,比如零点一到,全民开始清空购物车的动作……人们的失落,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旧仪式感缺失,而新仪式感迟迟未立。
双十一狂欢或许会消失,但双十一不会消失,也许会越来越淡,也许会不再让人惊喜,但总有一些方式会将人们心底的消费欲望和热情重新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