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临床十年后重读《伤寒杂病论》的新心得(8.31~8.35)

梁老的笔记 2024-02-22 03:20:56
8.31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裏,則成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小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方】麻黃三兩 芍藥三兩 細辛三兩 桂枝三兩 乾薑三兩 甘草三兩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脉浮而紧”是太阳伤寒的脉,太阳伤寒应当寒解,但医生却把伤寒的热当成了里热,反复使用下法,导致寒气内陷而形成痞。这里的“紧反入里”实际上是脉浮紧变为脉沉紧的意思。“按之自濡”,按下去软软的,没有抵抗力,非有形之物,所以叫做“气痞”,气痞不是里面有气,是没有实质性东西的意思。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所谓的“气痞”?因为伤寒者素体强壮,误下之后只有寒气、水饮内陷,实邪因表实进不来,所以形成不了结胸、痞证,故此为寒气痞,因此本人不认为这里是真正的痞证。

此条文实际上也是对寒痞、痞证和结胸做了一个鉴别。这里的“痞”不会痛,所以马上可以排除是结胸的情况;如果真正的痞证按久了会不舒服,这里的寒气痞怎么按都没有不舒服的感觉。

《宋本》在这里没有方子,《桂林古本》、《长沙古本》均在这里用小青龙汤,根据此病所形成的病因病机,用小青龙汤是很合适的。此条文并没有强调病在心下,所以这里的内陷可以是离开表之后所有身体里面的区域。也就是说,寒气内陷后会形成身体代谢不掉的“水饮”且可能分布在身体不同的地方,所以可以用小青龙汤化水气、散外寒。

按本人临床经验,确实有一部分病人会自觉身体各处肌肉好像有东西堵住的感觉,我把这些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当此条文所讲的“气痞”,用小青龙汤加减能取得一定疗效。但此气痞证属于杂病,小青龙汤需小剂量使用,或者直接做成丸剂,或者散剂,不能像治疗伤寒那样大剂量使用,否则无效。

8.32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若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滿,引脇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裏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该条文较为复杂,先上结论,这里既有葛根加半夏汤证,又有十枣汤证。十枣汤须攻,但葛根加半夏汤属于表证范畴,所以才说“表解者,乃可攻之”。如果说是表解了之后才有的十枣汤证,加了“表解者,乃可攻之”就说不通了。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讲的是葛根加半夏汤的情况(7.2条有阐述,可以跳转过去看一下《》)。

所以整体结合来看应该是这样的,一开始的时候,除了“下利呕逆”,还应该有“发热、恶寒、头痛”等情况,用了葛根加半夏汤之后,病人还有一阵阵的出汗、头痛、心下痞满且牵拉至胁下痛、干呕、气短、汗出的症状,就知道表解了,但是里未和,“十枣汤主之”。

“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满,引脇下痛,干呕,短气”提示有渗水、胸腔积液,也就是在后文《辨欬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幷治》里面所指的“悬饮”,水饮结在泻下谓之悬,对应现代医学的胸膜炎之类的疾病。同时指出与“结胸病”的区别,十枣汤证的痛是压痛、扯痛引到脇下两边;结胸是主要集中在心下至少腹硬且痛,不会牵引道两胁下。

“干呕、气短”是从前文“下利呕逆”演变过来的,用了葛根加半夏汤后下利止了,但是胁下还有水饮在激荡,所以就会出现干呕、气短的症状。

【十棗湯方】芫花 甘遂 大戟上三味,各等分,別搗為篩,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內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匕,溫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下利後,糜粥自養。

芫花、甘遂、大戟都是峻猛的下水的毒药,泻下力量非常强,所以用量都特别的轻,药粉总量一般在0.5~5克之间,大枣至少10个(越多越好),小孩/大人最好先从0.5克/1.5克开始用,第二天不腹泻再增加0.25克/0.5克的用量,直到出现强烈下利后就不能在吃了,叮嘱患者以糜粥、白面之类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先把身体养起来,不能吃硬的、难消化的食物。

为什么不用甘草而用大枣?并不是因为甘草反甘遂和大戟,而是甘草能解毒,能直接抵消芫花、甘遂、大戟的作用,其实就是甘草缓和,在大吐大泻的时候不能配合具有缓和药性的药物,会在吐泻的时候出现被隔断的情况,严重的会导致肠道、血管破裂,情况就类似滑滑梯的时候中间突然被木板隔断了一下,想就知道会出现什么严重后果。再者,大枣在众多甜药之中,既能补脾安胃,又能利小便、袪水的药。

十枣汤我常用,大多用在胸腔积水且作用明显,实证的肝硬化、肝癌腹水也会有效,如果是虚证的肝硬化、肝癌腹水作用则不明显。咳嗽病在脉沉弦、胸口扯痛感,明确为胸中积水所致的情况下可以用十枣汤(较重症积水用安全)。根据个人临床经验,总结了几个使用十枣汤时需要注意的情况:

必须用粉剂,煎剂会导致胃肠道疼痛、欲吐,且不腹泻。但按胡希恕老先生的汤剂用法也可以,他用1斤大枣,煮到皮、核完全脱离,去掉皮、核之后再加入芫花、甘遂、大戟各10克再煮半小时以上,去掉药渣,少量多次的喝枣汤、吃枣肉,出现缓慢腹泻就不吃。个人觉得不是很多患者需要批量处理,同时使用的话,这样操作太麻烦,让患者回家自己这样操作也麻烦,已经病得很辛苦了,家人照顾患者又很累,这样操作很好精力。对于单个患者使用的话,个人还是觉得直接打粉做成胶囊,回家自己煮红枣水送服胶囊就可以了。体质差的人,水退七八成即可,剩余积水需要用其他方法处理会比较安全;吃了会很快拉肚子但水退不多的情况下,最好隔天再用,期间用先糜粥、白面之类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养一下身体。用后需大补元气之药固本和健脾胃之药恢复肠道功能,本人常用独蔘汤、附子剂、六君子汤等作为事后基础方做加减。寒性积水不能用,不仅积水消不下去,还会从身体的其他组织强制排水,容易导致被排水的组织干、痛;强制使用,严重时还会诱发全身水电解质紊乱。

8.33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裏俱虛,陰陽氣併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鍼,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

本来太阳病用发汗的方法是对的,但这里却是太阳中风证的情况下用了麻黄剂,这属于重剂发汗的情况,所以出现更加发热恶寒。医生一看没好,又接着用下法,从《伤寒杂病论》里面出现很多这样的情况,貌似古时候的医生都有这样的习惯:用了发汗药不好就该按顺序用下法。表证未除又用了下法,表邪内陷,故引起“心下痞”,重汗虚其表,下之虚其里,所以“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是脉内外的津液都丧失了,脉内营血虚,脉外卫气虚。所以经方治病还是要看证,即使发汗后,但病没有好,仍有“发热恶寒”,继续用桂枝汤,表未解的情况下继续解表。

“无阳而阴独”,这里的阴阳跟前面“阴阳气并竭”的阴阳不是同一个意思,前面的阴阳指的是体内外的津液都不足了,也就是人整体的免疫力都不够了;这里的“无阳而阴独”指的是正气不足而邪气独存,也就是免疫力不够了,但入侵人体的病邪还在。

到这里,医生看病人还没好,接着按顺序用“烧针”,前面“火逆”的时候说过了,烧针会迫使人出大汗,人体津液丧失的更厉害,所以就会“烦”。为什么强调“胸烦”?估计这里强调津液丧失太多了,营血不足以养心,导致心血不足,心烦不安。

为什么会“面色青黄”?主要是因为血红蛋白不够了,7.84条有讲过,火劫(烧针)的方法会导致体内的血红蛋白破裂,从而皮肤发黄,这里也是同样的道理。“肤瞤”就是皮肤在不自主的跳动,当肌肉、组织缺少营养,皮肤肌肉就会不自主的跳动,这也预示着虚得程度相当厉害,所以就难治。“今色微黄”说明血红蛋白还没有破损得很厉害,人体的血液还是够的,所以手脚温,手脚不会因缺血而变冷,这个时候比较容易治疗。

8.34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大者,大黃黃連黃芩瀉心湯主之。

8.34条是接着8.33条误下后出现的情况。关上脉包含寸脉、关脉,脉浮大也主有结热,因此“脉关上浮大者”是指整个上焦、胸腔的地方都有结热,所以也能归类为“心下痞”。

由于表邪因误下内陷,胃肠的运动、分泌及消化吸收机能紊乱,留滞于胃肠的食物在菌群的作用下,发酵腐败,分解生成大量气体,充于胃与结肠,便为气痞的原因,因为是气体,所以“按之濡”,痞满的地方按下去软软的,没有东西,就是觉得心下胃脘的地方闷闷的、胀胀的不舒服,此时“大黄黄莲黄芩泻心汤主之”。

【大黃黃連黃芩瀉心湯方】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黃芩一兩上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大黄黄莲黄芩泻心汤的使用方法是直接用煮开的热水泡,不用煮,主要是取其气,取气轻往上走的特点来清上焦的结热,实际上是通过浸渍的方式来减少大黄、黄连、黄芩有效成分的析出,从而抑制泻下的功效。临床上用量大概就是大黄6克、黄连、黄芩各3克,大概泡20~30分钟就可以了,药渣可反覆冲泡。

大黄黄莲黄芩泻心汤的病机除了上述涉及胃肠的运动、分泌及消化吸收机能紊乱以外,还有一个常用的病机是有热邪在上焦,但还未到火、瘀的程度,还处于能量稍微升高导致的热,这种情况下需要与栀子豆豉汤造成的心下懊憹做区分,栀子豆豉汤的心下懊憹是堵在食道附近较痞证位置高。

实际临床上是不能单靠“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大”就用大黄黄莲黄芩泻心汤的,根据本人临床经验,可以增加一下上焦有热的一些症状,例如烦躁 ,大便硬、干,小便黄等。

《宋本》只有大黄、黄连两味药,《长沙古本》和《桂林古本》均为大黄、黄连、黄芩三味药,《桂林古本》的《辨瘀血吐衄下血疮痈病脉证幷治篇》第五条也有只含大黄、黄连的泻心汤,但与大黄黄莲黄芩泻心汤的用法不一样,所以作用范围也有区别。只含大黄、黄连的泻心汤是用煮的方法,而且主要作用是止血,没有“心下痞”的症状。可见,有无“心下痞”和是否有血证是用不用黄芩这味药的关键,也就是说,多了黄芩,大黄、黄连的药性会更加偏向消化系统。

8.35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继续接着8.34条误下后出现的心下痞,这里也是“心下痞,按之濡”。“恶寒而汗出”不是表证,是表虚的情况,是6.22条“汗漏不止”的这类情况。如果是表证的“恶寒汗出”需要先解表,不可能是“附子泻心汤主之”,所以这里没有表证。所以,此条文讲的是,机能低下的同时具有心下痞的情况,所以需要用附子来提高人体机能,用大黄黄莲黄芩泻心汤来治疗“心下痞,按之濡”。临床上不能局限于恶寒、汗出这两个症状,所有能代表机能下降的症状且同时出现心下痞按之濡,都能用附子泻心汤。

【附子瀉心湯方】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黃芩一兩 附子(炮)一枚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內附子汁,分溫再服。

根据此条就很清楚知道《宋本》少了黄芩是错的,8.34条的时候也分析过,多了黄芩,泻心汤的药性才会更加偏向消化系统(心下痞的大多是消化系统方面的疾病)。

因为附子泻心汤是在人体机能低下的时候才会出现的情况,所以用附子提高心脏功能的循环量,提高人体机能,机体的整体循环增强了,肠胃循环随之提高,大黄黄莲黄芩泻心汤才能发挥功效。

除了有“心下痞,恶寒,汗出”这三个主证以外,临床上还有上半身很热、出汗、脚很冷这几个比较明显的症状。

0 阅读:13

梁老的笔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