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中国唯一国祚超300年的朝代。周朝非真正王朝,仅是共主制。秦后才算皇权主导。汉朝分西汉东汉,血缘疏远。两晋皇帝血缘也不近,东晋司马睿或非真司马氏后裔。
北宋与南宋境遇迥异。南宋赵构,北宋徽宗之子、钦宗之弟,其继位尚算有理。徽钦二帝被金兵掠走后,百姓认可赵构地位。虽传承不正,但获承认。若无金兵南侵,宋朝难超300年,反观北宋末年便知。赵佶刚登基时表现尚可,但不久便厌倦政务,与蔡京等人沉迷奢华。蔡京等巧设税种,加重百姓负担。宋江、方腊起义虽被平息,却重创宋朝根基。徽宗25年统治,北宋日渐衰败,最终毁于他手。北宋未料到会被灭,因之前与金结盟灭辽,正处于友好时期。但其被灭也有必然原因,即北宋实力弱小,金人必欲南下。这引发思考:联金抗辽或灭辽的策略,是否正确?数百年来,人们常思考宋辽金关系。宋辽和平百年,与金仅海上结盟,金人可信度存疑。宋朝需明辨实力地位,追求应得利益。若宋金实力相当,联金灭辽无妨;若宋弱金强,辽则为屏障。宋朝渴求幽云十六州,关乎其安危。宋发展百年,实力强于金,收复此地正当。
理论与现实常有差距,宋朝军力远不及账面数据。夹击辽军时,宋军弱点尽显,引得金兵觊觎中原。宋若自知虚弱,就不应背刺辽国。最佳策略是平衡双方,坐山观虎斗。金胜也不敢轻举妄动,损耗太大;辽胜则金无力复仇。宋还可借金余威,牵制辽朝。宋朝本有机会做出更有利的选择,但徽宗和朝臣过于自信,结果选错了路,自食恶果,最终北宋被金朝趁机所灭。
南宋能够延续国祚实属不易,主要原因包括:外部威胁严峻、内部政治斗争复杂、经济支撑艰难以及军事防御的顽强。南宋相较于北宋实力较弱。北宋疆域约280万平方公里,而南宋仅约200万平方公里,约为北宋的三分之二。疆土缩减让南宋损失大片土地与民众,这对赋税征收与兵役动员造成了重大影响。南宋皇帝赵构对金人极为恐惧,因金军穷追不舍。北宋灭亡后,他一路逃亡至杭州才安定。北宋溃败导致南宋难以组建皇军,赵构即位初还遭遇苗刘兵变,这些都是金人南下的后果。赵构的皇位合法性备受质疑。他非徽宗、钦宗正统传承,钦宗被俘却未退位,宋朝或未亡而帝位空悬,或已亡而无帝。赵构虽被拥立,但正统性不足,继位后争议不断,他最怕二帝归来。江南百姓纷纷反抗。金军不断南侵,宋军败退时沿途抢掠,朝廷为弥补财政,在一些地方大肆征税。这引发了长达6年的钟相杨幺起义,连岳飞都亲自镇压。宋高宗若处理不当,皇位难保。
南宋之所以能延续百余年,关键在于它从金人南侵的惨痛经历中汲取了教训,不断自我调整与强化,从而确保了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南宋基本不再尝试收复北方失地,尽管有过几次努力但均告失败。此后,南宋转而侧重防守,这反映了其实际实力。防守既现实又利于减轻百姓负担,避免大规模民变。高宗将皇位传给了太祖的后代,这是稳固统治的明智之举。徽宗一脉在中原已无后人,高宗无子,只能选宗室子弟继位。选太祖后代,是因近支皇族无人,且太祖后裔继位更得民心,也让高宗能安享晚年。
南宋凭借淮河与长江两道坚固防线御敌,长江天险尤为关键。金与蒙古是其主要威胁,均位于淮河以北。临安近海,便于皇帝紧急南撤。失去两道防线,南宋将无险可依,这比开封的防御条件优越许多。南宋经济相对繁荣。金国内乱,对南宋威胁减弱,南宋经济得以发展。南宋虽小,但占据富庶之地,物资丰富,远超北方。南宋继承了北宋的精华区域,仅失去了抗金前线的开封等地,东南沿海则长期安定。若非靖康之变激起宋人斗志,抗金力量便无从兴起。这样一来,金军或许能乘胜追击,一举将宋朝覆灭。宋朝的腐败状况有所好转,南宋在贾似道之后,再未出现大奸之相。这表明南宋的风气相较于北宋末年,已经有了显著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