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定襄县地方武装
小西水历史
2025-02-01 10:58:37
一、定襄民团:清宣统三年九月(1911年10月)太原辛亥起义后,定襄同盟会员贺炳煌、齐宝玺等响应,在乡召集200余人,成立民团。是时,续西峰在崞县成立忻代宁公团,筹划反清革命。十月初三日(1911年11月23日),贺炳煌率民团200人开赴原平,五天后,随公团北伐大同。留县民团,又扩充为80余人,由齐宝玺任团长,维护社会治安,打击贪官污吏。1912年(民国元年)1月17日,公团撤出大同,贺炳煌率队回县。此后,民团在贺、齐率领下,积极协助续西峰开复广济渠。1914年,贺炳煌被阎锡山逮捕,齐宝玺逃往天津,民团解散。
二、定襄县基干游击队:1938年4月,抗日地方武装定襄县基干自卫队(简称基干队)在蒋村成立,下设3个分队,共80余人。1939年3月,基干队改制为县公安局警卫队。1940年2月,复为地方武装建制,称定襄县基干游击队(简称基游队),下设3个分队,120余人,武器有轻机枪2挺、长短枪100余支。1944年10月,改称定襄支队,下设2个中队,200人。同年12月,与忻县基游队合编为忻定支队,下设4个中队,400余人。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忻定支队一、二、三中队改编为晋察冀第二军分区第四十三团三营。
三、定襄县大队:1945年9月,原忻定支队四中队扩建为忻定大队,下设2个中队。11月忻定分治,建定襄县大队,下设2个中队,共200余人。1947年4月,与五台县大队合编为定襄独立营,下设4个中队。7月,独立营大部编为第二军分区警备第三团。所留人员,又扩建为定襄县大队,下设2个中队,共80余人。1948年7月编入冀晋军区独立一旅第三团。
四、区小队:1944年春,全县除第四区(抗日根据地)外,其余4个区都建立区小队,配备专职区小队长,由本区中共区委书记兼任政治委员。各区小队有队员10余人,主要任务是依靠群众开展除奸反特、抗日宣传工作,掩护县区干部收缴公粮,建立抗日村政权,配合基游队参加对敌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区小队均撤销。
五、武装工作队:此队组建于1947年7月,隶属于武装区,队长高富章(继成村人),指导员郭玉楼(河边村人),下设2个排,共40余人。武工队配有较多短枪,常化装深入一城四关及城西各村,宣传解放区战场的胜利消息,指导和掩护群众挖地道,后驻于西河头,依托地道打击敌人。次年7月,忻县城解放后撤销。
六、定襄县防共保卫团:此团系阎锡山地方武装,成立于1936年,团长康然(五台县人)。团下辖中队,中队以下设小队,队数皆不详,每小队团丁30余人,团部设城防司令部和稽察处,大搞白色恐怖,抓捕共产党员。七七事变后解散。
七、定襄县保安警察大队:1945年9月,阎锡山定襄县政府接收原日伪定襄县警察所,成立定襄县警察局。1946年改名为定襄县保安警察大队,又称保安第一团,受阎锡山山西警备司令部与定襄县政府双重统辖。大队长郑皓(官庄村人),副大队长于正康(麻河沟村人),参谋长管贵廷(官庄村人),下辖5个中队,共500余人。初占县城,1947年4月县城解放后,逃往忻县。8月又占智村。9月,人民解放军攻克智村,该大队被歼。
0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