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柔并济焕生机:从出土文物看汉代舞蹈

思柔读史 2023-03-04 11:33:13
引言:

舞蹈以手足之游走诉说悲欢离合,它是肢体的语言,舞蹈以躯体之姿态迸发无尽美感,它是肢体的艺术。早在远古时期,舞蹈就已经产生,人们或是用它来陶冶情操,或是用它来拉近彼此距离,总之,舞蹈常伴随于人们左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远古的舞蹈作为人类审美意识薄弱时期的产物,尚谈不上有独到的特色。随着族群的分化以及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舞蹈也开始具备美感和民族特色。

汉代是我国舞蹈界的一个高峰,单从出土那些繁多的记录舞蹈内容的文物中,就可以窥测到汉代舞蹈的兴盛。汉代舞蹈吸收前朝的舞蹈特色,又在本朝大一统的氛围下历练出了属于自己的刚柔并济的特色,展现出别样华姿。

一, 衣食足兮笙歌起,江山阔兮乐府兴

独具色彩的汉舞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有着深层次的历史原因以及社会原因。在秦灭六国统一中原后,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变革运动,将各诸侯国曾经的度量衡、货币、文字等都统一为一种形式。

而舞蹈作为艺术文化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也由此得到汇集。但不同的是,作为艺术的乐舞并没有像货币那样留一亡一,而是以一种风格聚合的方式长存在了秦舞之中,让秦舞有着一种汇合之美。

汉灭秦后,汉舞也并没有与秦舞决裂,相反,秦舞给予了汉舞很大的借鉴,汉舞中精妙绝伦的“百戏”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除了历史原因,当世的社会背景也是催生汉舞独具一格的特点的重要因素。

汉高祖灭秦国建立汉王朝后,曾采取一系列“修养生息”的措施,抚慰人民,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稳定了中央集权统治以及社会的发展生产,形成了“大一统”局面。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社会基础条件的长效发展,为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萌生,提供了稳定的环境因素,而在另一方面也融汇成了汉舞的基本审美特征,影响了汉代舞蹈艺术的发展,进一步催生出汉舞的繁荣盛世。

首先是经济的繁荣发展为人们的歌舞享乐准备条件。汉高祖作为开国皇帝,十分注重发展生产,他个人也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在先帝的影响下,后代皇帝也多励精图治,像汉景帝、汉武帝等,他们齐心将汉代推向了富强。国库充盈,民仓有余,人们安居乐业,便有心思作歌作舞,汉舞才有可能在民间兴盛。

《汉书》有言:“百姓安宁,歌舞以行,不见灾疾,五谷蕃昌。”

同时,汉代地主阶级迅速壮大,掌握有大量土地和财产。地主们填饱了肚子,自然还要去追求精神上的视听之乐,如此,从业于舞蹈的人群数量猛增,歌舞便在金钱财货充实的社会地基上“横行”起来。

其次汉朝推行的儒学也对汉舞有所影响。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与政治结合,高居领导地位。儒学对于歌舞影响主要体现在儒家礼乐意识对歌舞的规定以及仁德之思对歌舞内涵的熏陶上。

《汉书》记载:“孝武初立……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

汉乐府的兴起促进歌舞的兴盛。乐府是管理乐舞教演的专门职能机构,它开创于秦,在武帝时期正式建立。根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重视礼乐制度,不仅正式设立乐府,还将乐府的职能与规模进一步扩大,提升了乐府在国家礼乐治理方面的地位。

乐府的一大职能是作曲写歌,其机构职员会广泛采集民间的诗歌谣辞,进行改编谱曲,然后再配以舞蹈,来供贵族欣赏。我们所熟知的“乐府诗”便是其歌舞底本。汉乐府所作曲目分为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曲辞、杂曲歌辞,内部又分为传统雅乐和地方乐两大体系,传统雅乐多是用来宗庙祭祀的,地方乐多是用来酒席享乐的。

同时,汉乐府的内部职员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来自民间的,他们本身具备音乐的天赋,在民间积攒了大量的乐舞知识,经过朝廷内的专门训练,将原先具备的地方乐知识体系化、具象化,不仅丰富了汉乐曲的内容与风格,也促进了舞蹈的雅俗共赏,间以提升了汉代舞蹈的艺术价值。

乐府机构的繁荣促进了汉代歌舞的审美特征的定形,为汉代歌舞的传播与传承提供保障。同时,在大量史书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贵族阶层对歌舞的喜爱,无论是酒宴还是践行,婚庆还是迎宾,歌舞必不可少,有时,歌舞乐队也可以作为赠礼来拉拢对方的心。乐府自上而下的带动也使得民间歌舞庆祝更加兴盛。

张守节的《史记正义》有言:“民庆必歌舞饮食,庶羞之礼使不过,而各遂欢乐,是有以乐之也。”

汉代“大一统”的格局以及辽阔版图的影响,这与其不轻易妥协,敢于同外族斗争的统治思想有关,尤其是汉武帝时期,涌现出卫青等著名武将。这种战争频繁的背景折射出其汉朝独特的尚武善战的气概,反映出人民十足的民族自豪感。

如此尚武、豪放之气概铸就了汉朝人浓烈而又深沉,大气而又磅礴的情感表现方式。这种情感表达方式也极容易体现在舞蹈审美文化上,汉舞中虽不缺纤巧柔美之特点,但更多的是一种有力度和张力的基调。

同时,国土的广阔为对外交流的频繁提供条件,也就为汉舞提供了更多风格的舞蹈形式的素材,像西部胡人舞蹈、南部荆楚舞蹈、北部匈奴舞蹈等,都是汉舞萃取养料的源泉。

二, 皎若霞兮巾袖扬,灼若蕖兮裙生波

在社会繁荣以及多元文化的融汇下,汉代歌舞蓬勃发展,产生出多种多样的舞蹈形式,有袖舞、鼓舞、巾舞等。透过如今发掘出来的汉代歌舞文物,我们能够大抵看到当时歌舞的多姿多彩。

袖舞是一种以舞动衣袖为主的舞蹈,舞者借助衣裙的长袖来营造出一种别样美感。依据出土的汉代舞俑可以判断,汉代袖舞的长袖形状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种是上下同宽的狭长袖,像北京丰台区大葆台西汉墓出土的玉雕舞人,玉器上的女子身材纤细,一手高举于身后,另一只手扬起长袖作回环漩涡状,极为灵动优美。

第二种是上下同宽的宽长袖,像西安汉墓出土的拂袖舞女俑身着的就是这样的袖式,舞女身体微微倾斜,扬起双袖,呈现出一种器宇轩昂的态势,给人一视觉冲击。第三种是由齐腕宽袖内再延伸出一段窄长袖,它可以说是中国戏曲中“水袖”的鼻祖,像山东临沂金雀山出土的汉代帛画中的舞者穿的就是这种袖式的舞衣。

袖舞还包括独舞和对舞形式,对舞在汉代较为常见,有女子长袖对舞、男女长袖对舞、男子宽袖长袍对舞等,像山东滕县汉画像石里的两个舞者就是在对舞。袖舞喜翘袖和折腰。舞者多腰身纤细,舞蹈时将双袖高高扬起,使其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汉高祖的宠妃戚夫人就擅长此种舞蹈,令汉高祖为之倾心。

《西京杂记》记载:“(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歌出塞入塞望归之曲,侍婢数百皆习之,后宫齐首高唱,声入云霄。”

河南南阳出土的画像石也生动展现出袖舞翘袖和折腰的美感。画像上就有两个腰身纤细的舞者高扬衣袖作翘袖之姿,尽显柔美之态。鼓舞同样是汉代的流行舞蹈,它以鼓作为重要的助演道具,可分为盘鼓舞、建鼓舞等,其中,盘鼓舞在汉代十分火热,可以用于民间酒宴助兴,它的风格多是大气磅礴,豪放洒脱的。

盘鼓舞一般是由击鼓作节奏,舞者踩盘起舞的,这种“盘”也类似鼓,经过踩踏可以发出声响,其数量无规制,多是七个,故又叫“七盘舞”。像山东沂南出土的“百戏图”汉画像中,就有舞者表演盘鼓舞,他身姿矫健而敏捷,在盘鼓之上飞跃舞动,神采飞扬,给人一种生机焕发之力量。盘鼓舞作为流行舞,在诗赋文学中也常常有所记载。

傅毅《舞赋》有言:“蹑节鼓陈,舒意自广。”“似飞袅之迅速,若翔龙之游天。”

除此之外还有陆机的《日出东南隅行》、张衡的《观舞赋》和鲍照《诗薮》都对盘鼓舞有所歌颂。建鼓舞是另一种类型的鼓舞。建鼓又叫作楹鼓,是舞蹈的助演乐器,因为“建”字犹树,所以它的意思为树立的鼓,像山东滕县东汉画像石中就有建鼓的模样。

古人崇尚鬼神,认为用建鼓可以与天人沟通,所以建鼓舞多是用来祭祀神灵的。由此,建鼓的模样神学色彩浓厚,它的立柱上多装饰有流苏或羽毛,顶部还有华丽的伞盖,其下部有还会有诸如巨口猛兽等各种与鬼神相关装饰。

建鼓舞多生动活泼,气宇轩昂,具有十足的动感,像在山东滕县出土的建鼓舞汉画像石,画中舞者持锤作“弓形”步伐,转身击鼓,在建鼓立柱的上层又有执巾舞者翩翩起舞,画面颇富活力。

巾舞作为汉代的“杂舞”之一,是一种通过舞巾来营造气氛的舞蹈。所舞之巾大抵有长短两种规制,长的约有两丈之长,短的只有二三尺左右,有的舞巾内部还会裹着短棍。舞巾数量也没有严格规定,可以舞单巾也可舞双巾,而且巾舞可以与其他不同类型的舞蹈一起演出,像上述的滕县出土的建鼓舞汉画像石,就是建鼓舞与巾舞的结合。

巾舞形象在汉画像石上十分常见,像四川羊子山出土的汉代乐舞百戏画像就刻画了一个身着宽袖短衣的纤腰舞女持巾跳巾舞的画面。

三, 汉舞美兮人皆道,焕生机兮万世传

汉舞形式繁多,不胜枚举,其风格自然也不会单一,而是一种刚柔并济的动态美。首先,汉舞是柔美悲戚的。汉舞继承此前楚舞的“纤细”“飘逸”之美,要求舞者具备纤弱腰身来表达出阴柔之清美。

《韩非子》云:“楚灵王好细腰,而国有饿死人。”

像巾舞和袖舞就是这种阴柔飘逸之美的典范,纤腰舞者高扬长袖或长巾,轻展笑颜,可谓是“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同时,由于配乐的凄凉之调,汉舞也生发出令人潸然泪下的余韵,汉舞是豪放洒脱的,在舞者敏捷的一举一动中尽现生机。

鼓舞就是其典型代表,在盘鼓之上跃然飞舞的舞者大气磅礴,不拘小节,展开双臂尽情挥动,不仅散发出无尽的生命活力,而且也显示出了汉人的民族自豪感。

汉舞的这种不拘一格的审美特征一直影响着后世的中华民族,其价值尤为深远。作为具有独特审美内涵的艺术形式,汉舞可以说是中国舞蹈艺术独立的滥觞,它虽然尚未完全脱形于其它艺术门类,但已经有了按照舞蹈艺术自身规律发展的势头,为舞蹈艺术的独自发展开创出康庄大道。

汉舞为后世的舞蹈提供了多方面的艺术要求,如弹跳能力及控制能力的要求等。从汉墓中发掘出的文物中我们可以看到,汉舞已经具备很高的艺术素质要求,无论是回环扬袖的灵动,还是纤腰慢展的柔和,都有一定的艺术规制,这也为现代舞蹈提供借鉴。

汉舞雅俗共赏的艺术特征推动舞蹈活动在各界的普及,让舞蹈不只是贵族阳春白雪的艺术,更是百姓借以抒怀的娱乐活动。一直到今天,我们在民间的大小活动中都能享受到舞蹈艺术之美。

结语:

从一件件出土的汉代舞蹈文物中,我们看到了那个尚舞之朝的舞蹈盛世。这种对舞蹈的痴迷离不开当朝雄厚的社会经济基础,也离不开上层阶级对舞蹈的重视与在民间的推广。汉舞是包容万象的,它继承前朝舞蹈规制又融进当朝各族的舞蹈特征,展现出袖舞的飘逸多姿,巾舞的柔情清雅,鼓舞的豪放壮丽,勾勒出汉人蓬勃的生命活力。

如今的时代是一个开放共荣的时代,外界信息呈爆炸式涌入国内,让世人措手不及,而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更应该继承好自己民族的艺术,不可数典忘祖,丢弃了祖先所恩赐于后人的艺术臻品。因此,我们就要继承好给予了中国舞蹈艺术以丰厚养料的汉舞,让其光辉永照华夏。

参考文献:

《汉书·天文志》

《史记正义·乐书第二》

《西京杂记》

傅毅《舞赋》

0 阅读:13

思柔读史

简介:用心聆听历史,感受不一样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