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恶性肿瘤的发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的致死性疾病。近年来,随着肿瘤诊疗技术的日益更新,肿瘤疾病的治疗效果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越来越长,肿瘤疾病真的成为了一种慢性病。
肿瘤患者被确诊之后,多数情况下会实施一系列的抗肿瘤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化疗、放疗、靶向、免疫治疗等一种或几种方法联合治疗。治疗结束后以及随后的长时间随访过程中,临床上需要对肿瘤患者实施定时或者不定时的检查与诊疗疗效评价。对于肿瘤患者实施的疗效评价,通过一些辅助手段及临床表现去证实治疗的疗效,确定肿瘤的治疗处于好转、稳定还是疾病发生了进展,这样也可以评价目前的治疗,同时确定未来治疗的策略。
观察临床表现
肿瘤患者在疾病的早期虽然缺乏明显、典型的临床症状,但是,随着疾病的进展,很多患者往往会表现出一些局部或者全身的表现,这样的表现可以是非特异性的,也可能不是肿瘤疾病所特有的,如疲乏、乏力、精神萎靡、周身不适、食欲不振,纳差、消瘦等,通过实施行之有效的治疗以后,原有的这些临床症状就会明显获得改善或消失。这样的表现也是十分明显、突出和直观的,治疗的改善就会使得这些表现获得改善,这样的改善在患者身上的表现也是最为直接的,用一句简单的话说,在自己身上的表现也是最为直接和明确的。有的患者,其身体一般情况的改善程度,甚至在一个治疗评价周期中即可以表现的十分明显,其感受往往早于影像学的检查,这样结果的出现自然预示着肿瘤疾病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也提示肿瘤细胞被有效的杀伤、抑制。
影像学检查
随着一段治疗时间的完成,对于多数肿瘤患者都习惯于进行一次影像学的检查,如超声、CT、MRI等,以此来评价肿瘤在治疗期间的大小变化,对于部分肿瘤还可以评价肿瘤组织的强度、密度数值,这样的评价指标目的都是为了监测治疗疗效,为肿瘤的治疗干预结果进行评价。肿瘤的影像学检查之后,临床医生会根据实际情况,依据实体瘤recist疗效评价标准,根据诊断的标准分为疾病进展、稳定、部分缓解、完全缓解。与之同时,对于部分肿瘤和疾病损害,在影像学检查中还要提示肿块或者疾病损害的缩小或消失,有或者无等,这些也都提示临床治疗的有效性等情况。应该说,影像学检查是目前实体肿瘤疗效评价的客观指标,也是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的指标,也有利于治疗前后的比较。
实验室检查
多数情况下说的是抽血化验检查。肿瘤标志物是衡量肿瘤变化的指标之一,但是,这并不是金标准。在诸多肿瘤患者中,肿瘤标志物的改变的确可以反应出疾病状态,尤其是肿瘤的治疗情况。但是,在很多原因也会引起肿瘤标志物的升高或者下降,这就是所谓的假阳性、假阴性的结果。因此,肿瘤标志物的改变不能完全作为评价肿瘤治疗情况的指示,这样的数值多数情况下也只是一个参考的价值,还要结合患者的一般情况,影像学检查来进行综合的评判。此外,对于肿瘤标志物等指标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强调动态观察与评价,同时还要观察检测值与参考值之间的差距,综合评价才具有意义。
肿瘤的治疗疗效评价是一个多因素、多手段综合评估的过程。切不可一味的强调某一个指标变化而过分纠结于检测的结果。正如那句话所说,对于疾病反应的自身感受是真实的,但是你需要考虑精神因素的干扰。影像学检查时目前较为客观的指标和手段,但是,也要结合自身的感受,排除治疗和药物的不良反应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