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鹰在西方世界里的图腾效应就像东方的龙一样,早在古罗马时期,鹰就被作为罗马军团的标志。鹰旗所向,从亚平宁半岛,到伊比利亚半岛、希腊半岛、阿非利加、亚细亚、亚美尼亚、塞浦路斯、色雷斯、不列颠尼亚、美索不达米亚,罗马军团无往而不利。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张,罗马的单头鹰顺势发展成了分别朝向东方和西方的双头鹰。
鉴于罗马帝国在整个西方世界的影响力巨大,许多西方的王朝(国家)主动宣称自己是罗马帝国的继承人,比如日耳曼人建立的法兰克王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等,就连战神拿破仑都热衷于宣称自己是“罗马人的皇帝”。这种情况下,曾经不可一世的沙俄亦未能免俗,他们宣称自己是继罗马和东罗马之后的“第三罗马”,而且他们继承了东罗马的双头鹰,一头面向欧洲,一头面向亚洲,心里想的全是好事。
俄罗斯的双头鹰之徽
一、沙俄的“罗马”情结1、所谓的“第三罗马”
凡事总归需要讲究一个名正言顺,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的“罗马”属性自是毋庸置疑。神圣罗马帝国是奥托仗着强大武力,与教皇联合,获得了“奥古斯都”称号,并且迎娶东罗马帝国的公主狄奥法喏,从而获取了罗马的法统,因为公主在西方拥有无可争议的皇位继承权。沙俄的做法亦是如此,适逢天主教和东zheng教之争愈演愈烈,教皇有心平息争端,便把流落在罗马城的东罗马帝国公主索菲亚嫁给了伊凡三世。
如神圣罗马帝国一般,沙俄同样认为自己身上的“第三罗马”具有专有性和排他性,而这个概念来源于一个名叫菲洛费伊的东zheng教修士,他在给莫斯科大公的信中写道,“两个罗马垮台后,第三个罗马站起来了”。他这么说并非是单纯地为了抱大腿,而是因为东zheng教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来守护他们的正教地位。想当初东罗马以东zheng教为正教,结果被天主教的十字军给阴了,国虽亡,东zheng教没亡。
教派之争
十三世纪,教皇为了让东zheng教屈服,联合了很多世俗势力,在波罗的海沿海,罗斯西北等地搞出了一众骑士团,比如圣剑骑士团和立宗尼亚骑士团等,他们对罗斯诸国发动了一系列不义战争,双方虽互有胜负,不过总体上还是罗斯诸国胜多败少。等到罗斯诸国演化为莫斯科大公国后,骑士团逐渐势微,前文中提到的伊凡三世直接打得立窝尼亚骑士团签下不平等的“五十年和约”。
从罗斯诸国到莫斯科大公国,再到沙皇俄国,沙俄由弱变强,充分发挥了“东zheng教守护者”的作用,因此十分珍视“第三罗马”的名分。不过再怎么珍视,水分还是有的,要知道斯拉夫人在罗马帝国时期可是三大蛮族之一,斯拉夫人的地盘是典型的“化外之地”,仅仅是娶了个东罗马的亡国公主就说自己是“第三罗马”,未免有些牵强,这就像汉赵的刘渊(匈奴人)硬说自己是汉室后裔。
罗马帝国时期的三大蛮族分布
2、试图重建罗马
说白了,沙俄要“第三罗马”的这个名分,无非是想着可以凭借“自古以来”的说法,大搞扩张,比如说君士坦丁堡自古便是东罗马的都城,现在“第三罗马”要去拿回来。自奥斯曼帝国衰微后,西方世界始终有一个“东方问题”的存在,大家都在想应该如何处理奥斯曼帝国的事情。围绕这个问题,沙俄在十七世纪提出了“削弱奥斯曼,重建罗马”的口号。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奥斯曼帝国幅员辽阔,底蕴深厚,即使国力不断下降,也不是那么好欺负的。从彼得大帝到叶卡捷琳娜二世,沙俄不断侵吞奥斯曼的土地,“解救”出了不计其数的东zheng教徒和所谓的“罗马遗民”,其中有希腊人、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和瓦拉几亚人等。值得一提的是,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的“南进策略“相当成功,从奥斯曼手中夺取了瓦拉几亚(今罗马尼亚)和克里米亚等广大地区。
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南进成果
史载叶卡捷琳娜二世曾以胜利者的姿态和奥斯曼签署了一份很有意思的条约,里面清楚规定沙俄可以在君士坦丁堡修建东zheng教堂,并且所有东zheng教徒的船只均可在奥斯曼境内悬挂沙俄旗帜。大好形势之下,所有沙俄人都大感振奋,仿佛只要再努把力,就可以实现由来已久的“罗马梦”了。为此,叶卡捷琳娜二世特地给刚出生的小孙子起名为“康斯坦丁”,这是东罗马帝国首任皇帝的名字。
当时有大臣向叶卡捷琳娜二世提出了宏大的“希腊方案”,旨在将奥斯曼势力赶出欧洲,让沙俄成为一个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第三罗马帝国”。然而就在沙俄凯歌高唱之时,西欧诸强国开始警醒了,他们不愿意见到一个势大难制的沙俄,遂出台了各种反制措施,进而让沙俄的“罗马梦”碎了一地,比如因沙俄挑起巴尔干冲突而爆发的一战,因稣鹅想侵吞希腊和土耳其而爆发的冷战。
差点就实现的“罗马梦”
二、沙俄的“蒙古”情结1、所谓的“蒙古帝国后继者”
蒙古帝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不亚于罗马帝国,蒙古骑兵比罗马军团征服的地区更大、更杂。早在沙俄还是处于分裂状态的罗斯诸公国时,蒙古骑兵便一度打到了多瑙河流域。后来成吉思汗之孙拔都以伏尔加河为中心,建立了威震西方的金账汗国,而罗斯诸公则迫于形势,化身为蒙古人统治罗斯诸公国的“代理人”,他们会为了蒙古人颁发的弗拉基米尔大公头衔争得你死我活。
金账汗国需要一个听话的“代理人”,而以莫斯科大公为代表的罗斯诸公则需要金账汗国支持他们增强在整个罗斯的影响力,双方一拍即合,关系维持得也不错,从上到下,联姻者比比皆是,比如有“恐怖的伊凡”之称的伊凡四世身上就有一半的蒙古血统,他的母亲叶琳娜是金账汗国宗室之女。据不完全统计,有蒙古血统的罗斯大公多达90多个。
金帐汗国保护下的罗斯诸公国
可以说罗斯诸公国之所以能成为沙俄帝国,金账汗国是出了大力的,正因为金账汗国的“代理人”制度,松散的罗斯诸公国才逐渐形成了凝聚力,最终走向了统一。等到金账汗国衰败后,强大起来的沙俄自然想着完全继承其遗产,征服其曾经拥有的所有土地。如果沙俄此时继续打着“第三罗马”的旗号,总归是不合适的,毕竟金账汗国的绝大多数遗民并非是东zheng教徒。
那么,“蒙古帝国的继承者”也就应运而生,为了将此名号和“第三罗马”以示区分,沙俄在西方绝口不提“蒙古”,在东方则不提“罗马”,就像其双头鹰标志一样,东西方两个方向,并行两套不同的扩张逻辑。有意思的是,西方常常是把沙俄当“蒙古”看,称其为“白色蒙古”,东方又将其当“罗马”看。沙俄想的是左右逢源,结果多少有些四不像。
趁势而起的莫斯科大公国
2、试图包揽蒙古帝国遗产
十五世纪早期,金账汗国正式走向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分裂之路,从中分裂出的有西伯利亚汗国(位于乌拉尔山以东,十六世纪末被沙俄征服)、希瓦汗国(位于咸海东边,十九世纪中均为沙俄的保护国)、喀山汗国(位于伏尔加河中游,十六世纪中被伊凡四世所灭)、克里米亚汗国(位于克里米亚半岛,十八世纪末被沙俄征服)和阿斯特拉罕汗国(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被伊凡四世所灭)等众多中小汗国。
如果说沙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以蒙古继承者身份对外扩张的,无疑是伊凡四世。从前文可知,他不光有蒙古血统,还有蒙古人的扩张精神,沙俄在他手上征服了很多汗国。原本的莫斯科公国在欧洲算不上什么强国,甚至曾经很长一段时间被波兰-立陶宛联邦压着打,正是因为有了金账汗国的遗产,伊凡四世才能反过来和瑞典等欧洲强国掰手腕。
沙俄的扩张成果
由于乌拉尔山以东的北亚地区地广人稀,没有什么强劲的政权力量,沙俄的东扩速度很快,到十七世纪中期时,其势力范围已渗透至黑龙江流域。当时满清忙着入关,无暇顾及,直到康熙解决完三藩和准格尔等势力后,方才腾出手来对沙俄进行反击,双方在打了几个回合后,重新划定了边界。意识到满清不好欺负的沙俄转头继续向东,先后拿下勘察加和阿拉斯加等地区,期间还和日本的德川幕府过了招。
话说蒙古高原是蒙古帝国的核心区域,沙俄无时无刻不想着拿下此地,以彻底继承蒙古帝国的遗产。十九世纪后期,满清国力不振,沙俄正式对着蒙古高原张开了血口,制定了一个臭名昭著的“列维托夫计划”,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黄俄罗斯计划”。如果此计划的目标得以顺利实现,满清将和沙俄以长城一线为界,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都将成为沙俄领土,好在此计划最后破产了。
列维托夫计划
结语结合沙俄的征服史来看,其双头鹰徽确实很形象贴切,在西方,沙俄想成为罗马,在东方,沙俄想成为蒙古。既然心这么大,为何不叫个“罗蒙”、“蒙罗”、“蒙马”?至于打着罗马和蒙古的旗号搞扩张倒也不难理解,毕竟扩张的实质是征服,而征服总得有个说头。如果只从沙俄的成长史来看,确实很了不起,想想一个曾经连立陶宛都打不过的国家,能发展成世界级的大国,个中艰辛又有多少?
不过从古到今的无数历史案例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盲目而无忌惮的扩张必然会引发很多恶果,有人说沙俄的扩张并非盲目,而是出于生存空间考虑。试问自从沙俄开始两头扩张后,其生存空间有没有被严重挤压过?而且哪次扩张不是在挤压其他民族或国家的生存空间?归根结底,一切都是实力说话,而实力又是为利益服务的,这倒也说不上对错,毕竟落后就要挨打的逻辑永远都会存在。
参考文献:
《俄国史》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双头鹰之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