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开国将军中,众多将领精通武艺,其中最著名的为许世友,他曾于少林寺习武。
许世友性格耿直坦率且忠诚,作为毛主席爱将及唯一土葬的高级领导人,他广为人知。然而,尽管名声在外,许世友的武功并非最高。
开国中将钱钧与许世友为“师兄弟”,同于少林寺学艺。钱钧入学较许世友晚3年,且当时寺内僧众多,故两人未曾相识。
后来红军陕北会师,两人重逢交谈,方知彼此为师出同门之师兄弟。
钱钧武功高强,尤擅少林绝技“朱砂掌”,数十年功力不减。1965年视察民兵团时,应众人之请,钱钧欣然表演了“朱砂掌”。
不久,一民兵携石而至,钱钧视之,摇头言:“太小,换大些。”民兵遂拾一略大之石,将军仍摇头,觉其仍小。
最终,有人取来腌菜用的大卵石,钱钧点头表示满意。随后,将军绕石三圈,站定抬臂蓄力,猛然一挥,右臂劈向石头,大卵石即刻碎裂,碎石四溅。
民兵们瞬间惊叹,钱钧的武功果然名不虚传。然而,尽管钱钧的“朱砂掌”威力惊人,许世友却更钦佩全身皆武艺之人。
开国将军中有一位,虽名声不显,但武功高强,深得许世友敬佩。
这位将领乃孙继先。
1911年,孙继先生于山东曹县普通家庭,少年时酷爱习武,被父亲送至河南商丘杨庄南馆学艺,习得正宗“杨家枪法”。
练武需力,孙继先历经艰辛未放弃,数年苦练,终得高超武艺,非虚有其表,实能制敌伤人。
练武难维生,孙继先回家后武艺虽精却无人赏识,反遭非议浪费时间。他不为所动,静待时机。
军阀混战之际,孙继先投身国民党第26路军。1931年,26路军发起宁都起义,全体转投红军。至此,孙继先意识到,施展抱负的时机已至。
每逢战斗,孙继先皆冲锋在前,且携大砍刀以备肉搏。因其英勇无比,至长征时期,他已成为红一军团的一名主力营长。
湘江战役中,孙继先面对敌炮火封锁毫无惧色,率全营冲锋。子弹耗尽后,战士们与敌肉搏,这正是孙继先擅长的战场,他奋勇当先。
战后,孙继先满身敌人鲜血,自己却未受丝毫损伤。许世友闻讯后感慨:“老孙果然不凡,我深感佩服。”
孙继先的勇猛,在强渡大渡河时尤为彰显。
孙继先接杨得志团长令,需亲自选兵强渡。因仅有一木船,故他将战士分为两组,自领一组,另一组由连长熊尚林带领。
面对敌军的枪炮密集,孙继先及勇士们不负众望,成功强渡,为红军赢得一条生存通道。
战后,《战士》报发文,述及:我军一次猛攻与十七位英雄冒险渡大渡河,成功击溃两岸敌军。该文未提及孙继先为大渡河勇士。
长征时,孙继先未多留意,他本不慕功名。然而,开国上将杨得志,他的老首长,对此却持有不同看法。
1957年,杨得志著文《大渡河畔英雄多》,述十八勇士佩大刀、背机枪短枪、携五六手榴弹及工具,以二连长熊尚林为队长,渡大渡河。
杨得志认为,强渡大渡河的勇士总计18位,包括原先所知的17位及孙继先。
1990年,孙继先之子探视在京住院的杨得志,杨得志感慨道:“你父乃我挚友,优秀战士,勇猛善战,且精通武艺,大刀使得出神入化。”
孙继先不喜争名夺利,他告诉孩子:“我是否勇士,无须争论。革命战争时,无数先烈献身,有的连名都未留下。我们幸存者忆及他们便心痛,再争勇士之名,太无意义,我感羞耻。”
孙继先武艺精湛且谦逊有礼,深得上级与党组织赏识。1955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标志其革命生涯开启了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