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岁月,战争为主导,老一辈革命家的婚恋故事亦备受瞩目。延安作为革命圣地,见证了众多共和国将领的动人婚恋历程。
抗战时期,数万知识分子与青年奔赴延安。河南杞县人、我党早期党员杜孟模,建国后任河南省副省长,他动员全家共赴延安投身革命。
杜孟模所属的杜氏家族,河南杞县百年望族,清末显赫。族中人才济济,涉政经商办学。抗战起,杜氏子弟赴延安,杜宁远等四姐妹成名,誉为一代女杰。
1938年,杜孟模的族叔母及杜启远、杜凌远、杜粹远之父杜缵曾与母陈怡前往延安,途中经西安,并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留宿。
杜占真和陈怡老夫妻抵达时,因借宿人多,房源紧张,已无空余床位可供他们使用。
老夫妻自国统区欲往延安,虑及进城投宿不安全,对住宿问题深感头疼,倍感无助。
此时,一位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主动让出卧室,解决了老夫妻俩的住宿难题。
夫妻二人感激之余,担心给小伙添麻烦,欲推辞。小伙却表示,自己可与他人共住,无需多虑。
杜缵曾与陈怡安全抵达延安,与女儿团聚,随后投身于教育事业并加入革命,成为延安少有的“全家革命”家庭之一。
老夫妻未曾料到,让房给他们的小伙,实为八路军115师343旅代旅长、后来的开国上将李天佑,当时他正是三大主力师之一的将领。
1938年,李天佑战后患肠胃病与神经衰弱,返西安治疗。组织安排其与警卫员住套间。见一对老夫妻无房,李天佑让出卧室,与警卫员共住外间。
西安分别后,李天佑因肠胃病严重,转至莫斯科郊外共产国际红十字会疗养。期间,他邂逅了著名的红四方面军总政委陈昌浩。
两人相见甚欢,革命经历虽异却交谈甚笃,话题自然转至婚姻情感,彼此分享见解,气氛融洽。
闻李天佑尚未婚配,陈昌浩,年长其八岁,即言归延安后,将为其介绍佳偶。
陈昌浩已有人选,他脑中浮现一姑娘,认为她与李天佑极为相配,并非只是空谈。
杜启远是“杜氏四姐妹”中的一员,这位姑娘以其身份著称。
杜启远,1918年生,1937年考入开封医学院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任河南大学抗敌训练班女生大队长,抗战全面爆发后,与姐妹随大哥杜孟模赴延安。
杜启远的姐姐杜凌远,也是我党早期河南地下党员,她先至延安,与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吴亮平结为伴侣。陈昌浩住延安窑洞时,邻居即为吴亮平与杜凌远夫妇。
杜启远后到延安,于抗大学习期间常探访姐姐姐夫,逐渐与邻居陈昌浩相识。其性格开朗,思想深邃,给陈昌浩留下深刻记忆。
因此,陈昌浩在苏联期间,萌生了为李天佑与杜启远牵线搭桥的想法。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李天佑接令归国,历经重重困难,于1944年成功返回延安。
在延安,李天佑如愿见到陈昌浩赞誉有加的杜启远,深感其出色,当即主动结交。
杜启远虽比李天佑小四岁,却思虑周全。她谨慎对待感情,事先了解李天佑:15岁参军,16岁连长,20岁师长,历经长征。初见时,李天佑的言谈举止及舞姿中的刚毅,让她顿生好感。
同年夏季,杜启远与李天佑热恋且感情稳固后,主动安排李天佑与自己父母见面。
李天佑从杜启远处获悉,杜家父母的情况。
李天佑入门时,杜启远尚未介绍完,其父便紧握其手说:“原来是你,再次相见!”
不久,杜母亦认出对方,连忙致谢:“上次多亏了你!真是缘分!”
李天佑愣了好一阵才意识到,世事竟如此巧合,六年后重逢当年借宿的老夫妻,且此番身份已是他们的准女婿。
此次准女婿登门拜访极为顺畅,岳父岳母皆满心欢喜,结果自然如人所料,皆大欢喜。
次年元旦,李天佑与杜启远在延安杨家岭举行简约而热烈的婚礼,延安圣地再添一对志同道合的革命伴侣,他们携手并进。
抗战胜利后,夫妻二人共赴东北,全身心投入东北地区的解放事业中。
新中国成立前至成立后,李天佑任38军首任军长,后任广西军区副司令、司令,广州军区第一副司令、司令,及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为新中国贡献卓越。
杜启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宁糖厂厂长、江苏工业厅副厅长、中南局计委石化局副局长、总参谋部总长办主任等职,荣获解放军二级功勋荣誉奖章。
两人婚后育有四子一女,子女均受父母熏陶,其中四个儿子均选择成为军人。
四子李亚明于父亲回忆录中述说父母爱情,写道:
我父母早年投身革命,相伴一生。父亲职位虽高于母亲,却毫无大男子主义,他敬重并支持母亲的事业。
1970年9月27日,56岁的李天佑因病在北京逝世。2003年,其妻杜启远去世,享年85岁。两人合葬于桂林尧帝园,虽逝世但真情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