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以前,欧洲最“鞑靼化”的国家,其实并不是俄国

宇全玩转过去 2025-01-25 03:48:54

欧洲有这样的谚语:“掰开一个俄罗斯人,就会从里面跳出一个鞑靼人”。以此来嘲笑俄罗斯东方草原游牧色彩浓厚。19世纪前往俄国的德国旅行家也说:“俄罗斯是鞑靼的国家,奴隶的国家,只有皮鞭才能让他们服从”。种种说辞,充满了对俄罗斯的鄙夷。18~19世纪,西欧正值工业革命和启蒙时期,面对体制相对落后的俄国,的确有着优越心理。

不过,在19世纪以前,欧洲最“鞑靼化”、最“蒙古化”、最“草原游牧化”的国家,其实并非沙俄帝国,而是位于欧洲中部的大国——波兰(波兰立陶宛联邦)。16~18世纪,波兰国内兴起一种名为“萨尔玛提亚主义”的思潮,这种思想由波兰的施拉赤塔贵族地主阶层发起,对波兰的社会习俗和思想文化产生过一定程度的影响,也由此促使波兰成为“草原游牧”色彩颇为浓厚的国家。

讨论这个问题,不妨从萨尔玛提亚说起。萨尔玛提亚民族,属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是公元前后活跃于东欧草原的游牧族群,这支民族骁勇善战,在巅峰时期缔造了雄踞中东欧的政权。波兰于14世纪崛起后,其贵族们为维护自身利益和统治,遂推崇“萨尔玛提亚先祖认同”,使之成为贵族阶层统治农奴、限制国王权力的法理基础。

萨尔玛提亚人和鞑靼人、蒙古人,虽历史相隔久远,族属不同,但同属亚欧草原游牧民族体系,在风俗习惯上存在大量相似处。波兰推崇“萨尔玛提亚主义”,自然在客观上促使波兰国家的“草原游牧化”、“鞑靼化”,这可从以下方面看出。

第一,甲胄服饰的“草原游牧化”。16世纪,波兰贵族开始采用“鞑靼化”的服饰:带开衩袖子的昆图什长袍、宽而肥的马裤、附有苍鹭羽饰的毛皮帽子,这种装束很快成为波兰上流风尚。同时,波兰军事贵族们的武器装备,也呈现出更多的亚洲特征:波斯风格的尖顶盔,突厥风格的护鼻,东斯拉夫-鞑靼-古斯基泰风格的链札甲。如果有幸穿越到17世纪的波兰,你可能会误以为到了某亚洲国家。

第二,生活方式的“草原游牧化”。16~17世纪的波兰贵族,颇为崇尚骑马、马术、射猎等草原民族的体育。南乌克兰的广袤草原,被波兰大贵族们征为牧马场,用于驯养战马,以组建庞大的翼骑兵部队。同时,波兰国王还颇为看重卡拉伊姆鞑靼族、卡尔梅克蒙古族等草原民族的兵卒,以扩充军力,制衡俄国、瑞典、奥斯曼帝国和克里米亚汗国。

第三,国家体制的“草原游牧化”。16~18世纪的波兰贵族,普遍推崇草原民族的原始军事民主制,用以制衡王权和中央权力,他们将此称为“黄金自由”。波兰贵族认为,国王如果不遵守法律或质疑贵族的特权,他们有权力拒绝服从王命,甚至发起武力反对。因此,波兰中央难以推行集权化改革,地方大贵族势力日渐膨胀,不断兼并土地、扩充庄园,形成事实上的割据。

到18世纪,波兰的萨尔玛提亚主义达到顶峰,整个国家都呈现出“鞑靼化”、“草原游牧化”特征。就连远在东方的清朝人,都认为波兰人“仿佛蒙古”。

《皇清职贡图》:

“波罗尼亚国(波兰)在热尔马尼亚国东北,其人仿佛蒙古,有鬓无髟,去发存顶,编垂首后。”

波兰施拉赤塔贵族阶级曾认为,萨尔玛提亚主义是最好的政治制度。然而,伴随着贵族势力的膨胀,国家的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以至于国家衰落之时,波兰无力抵御外侮。

18世纪后期,普鲁士、奥地利、沙俄三次瓜分波兰。1795年,波兰被瓜分殆尽,国土沦亡,兴盛一时的萨尔玛提亚主义,也随之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0 阅读:3
宇全玩转过去

宇全玩转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