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冠心病患者服用这3类药物,可以有效预防心梗,改善预后

雨广评健康 2023-09-02 00:13:02

冠心病作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患病人数逐年增加且有年轻化的趋势,且死亡率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而心肌梗死是造成冠心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姜爷爷就是一名冠心病患者,并且同时合并了高血压和高血脂,平时服用阿司匹林、美托洛尔和阿托伐他汀等多种药物控制疾病。

近期随着夏天的到来,姜爷爷发现自己的血压越来越低了,因为本来对于每天都要吃大量的药物就有些不痛快,这下他决定反正血压都正常了,干脆就先把降压的美托洛尔停了。

停药一段时间后,姜爷爷总觉得乏力,胸口也闷闷的,一开始他只觉是夏季天气湿热导致的,直到这天饭后,他突然感到胸口像撕裂了一样疼,而且半天都不见缓解。

家人立即拨打120将姜爷爷送到了医院,心电图显示V1-V5导联出现ST段抬高和病理性Q波,实验室检查心肌肌钙蛋白I和T升高;经诊断姜爷爷发生了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医生立即使用链激酶和尿激酶为姜爷爷进行了溶栓,并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终于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心肌也得到了再灌注。

询问用药史时医生得知前段时间姜爷爷自行停用了美托洛尔,十分严肃地说,这是不仅仅是降压药,还是预防心梗的药物,姜爷爷作为冠心病患者,必须坚持长期服用。

姜爷爷吃了苦,得了教训,终于老老实实地开始遵照医嘱服药,同时也认真了解了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的各种相关知识,尤其是用药方面。

信息大家看完姜爷爷的事例,也一定很想了解预防心梗方面的信息,本篇文章将会为大家做详细介绍,首先让我们从冠心病发展到心梗的过程开始了解。

心肌梗死实际上是冠心病患者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一支或多支血管的管腔变得狭窄,而侧支循环还没有充分地建立,此时容易发生心肌的供血不足,进而心肌细胞死亡,心肌发生缺血性的坏死。

血供不足使心肌严重缺血达到20-30分钟以上,就会发生急性的心肌梗死。而主要原因是不稳定斑块破溃,引发出血或血栓形成,导致血管腔完全闭塞,血供中断,相应供血部位的心肌发生缺血性坏死。

1)诱发心梗的因素

早上6点到中午12点,交感神经的活性增强,心肌的收缩力、心率和血压升高,冠脉张力增大,是最容易发生斑块破溃出血和血栓形成的时候。

心梗的诱因有许多,如患者饱餐后尤其是摄入大量高脂饮食后,血脂升高,血液的粘稠度增大,会使血栓形成的风险大大提高。

以及患者在重体力劳动、情绪激动、严寒刺激、用力排便和血压短时间内急剧升高时,左心室的负荷会加重,心肌需氧量大幅升高,这些都是发生心肌缺血的高危时刻。

此外冠心病患者在严重心律失常、出血或休克时会导致心排血量的严重减少,冠状动脉供应心肌的血液流量会大幅降低,也易于诱发心梗。

2)加快病程的危险因素

其实从冠心病发展到心梗,也并非是一个短期的过程,而是有许多危险因素不能及时地被控制或改善,加快了心血管狭窄、心肌缺血的进程。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登记的研究数据表明,引发心肌梗死的可干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吸烟、超重和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

这些危险因素通过损害血管内皮、增加血液粘稠度、改变血流动力学、促进斑块和血栓形成等途径,加速冠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同时还会增加心肌耗氧量,都会提高心梗的发病风险。

其中在我国的INTER-HEART研究中,有高达58.2%的心梗患者都有过吸烟史,51.2%的急性心梗患者都合并了高血压。

所以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需要戒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控制体重,并长期监测自己的血压、血脂和血糖,将这些指标都控制在理想范围,否则不仅会缩短发病进程,还会提高发病概率。

一旦发生心梗,多数患者在发病前的数天会出现乏力、烦躁、气急、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和心绞痛等一系列前驱症状;原有心绞痛的患者,发作会更加频繁,疼痛会更加持久和剧烈,用药改善也不明显。

而发病时患者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胸骨后持久、剧烈的疼痛,此时必须尽早恢复心肌血流量,缩小缺血范围,并防止其面积进一步扩大,以恢复和维持心脏正常的生理功能。

但心梗作为死亡率较高的一类疾病,除了及时的治疗,其预防和预后的改善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更是尤为重要,我们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用药,对上述心血管高危因素进行精准控制,来预防疾病,改善预后。

以下这3类药物,都是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和研究最为充分的药物,下面重点为大家讲述这些药物是如何发挥对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作用的,为什么可以改善预后,希望对大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阿司匹林

此药属于环氧化酶(cox)-1抑制剂类药物,其作用机制是抑制血小板发生四烯酸代谢而产生血栓烷A2(TXA2),最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血小板的凝聚过程受到抑制后,血栓的形成就会减少,冠脉管腔不易发生狭窄和阻塞,血流也不会中断,进而就可以维持心肌一定的血液供应。

此药的作用经过临床研究表明,对于包括心肌梗死在内的各种缺血性心血管疾病,都有明确的预防发病和改善预后的效果。

阿司匹林不仅适用于已经确诊为冠心病或心肌梗死的患者,还对经医学评估后的心血管疾病高风险群体有很大的预防作用;并对冠心病患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坚持长期服用才能收获理想的效果。

具体用法为每日1次,最佳用药时间是早餐前一小时或者晚上睡前,具体剂量需要根据具体病情由医生指导,一般为每次75-100mg。

但由于这类药物是一种酸性物质,还能直接作用于胃粘膜的磷脂层,所以对消化道粘膜具有一定的刺激和破坏作用;此外其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也会抑制凝血功能,还易导致出血。

因此不宜应用于高龄,有消化道溃疡史、出血史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史,对阿司匹林过敏或不耐受,以及同时服用抗凝药物和其他非甾体抗炎药物的患者。

上述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作为替代药物。

█2、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的作用机制是可以与β肾上腺素受体有选择性地结合,从而拮抗神经递质和儿茶酚胺对β受体的激动作用,因此可以对抗由β1受体介导的对心脏的毒性作用,对心血管具有保护作用。

此外,这类药物还能抑制肾素的释放,所以能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进而纠正高血压、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还能增加左心室收缩时泵出血液的百分比,如此,心功能便可得以改善。

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此类药物一方面可以通过降低心率、心肌收缩力和血压来降低心肌的耗氧量;并延长心脏的舒张期,增加冠脉及其侧支的血供和灌注。

这样一来,可以减少和缓解患者在饱餐、高强度活动、情绪激动、严寒刺激、用力排便和血压骤升等高危状态下心肌缺血的发作,可以有效预防心肌梗死。

另一方面,在患者心梗发作后,应用这类药物还可以缩小心肌梗死的范围,降低恶性心律失常和各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包括心源性猝死在内的急性期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并改善预后。

一直以来,长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都作为冠心病患者的二级预防措施,常见的药物包括美托洛尔、盐酸索他洛尔和盐酸普萘洛尔等。

但对于部分ST段抬高的心梗患者,以及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急性期若出现心动过缓、心力衰竭伴显著性钠滞留,以及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等禁忌证,则不能应用此类药物。

█3、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是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药,首先可以通过竞争性地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还原酶,阻断细胞内羟甲戊酸的代谢途径。

这会导致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减少,从而反馈性地刺激细胞膜表面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数量和活性都提升,最终促进血清胆固醇的清除。

因此这类药物可以强效地降低肝脏、血清和主动脉中的胆固醇水平,和降低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还能一定程度上降低三酰甘油,并提升高密度脂蛋白。

所以此类药物被广泛地应用于调节血脂,而血脂异常作为心肌梗死患者主要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一,调节血脂也是对心梗的有效预防。

其二,他汀类药物可以逆转内皮源性一氧化氮合酶解偶联的过程,纠正一氧化氮/过氧化亚硝酸失衡,改善冠脉血管的内皮功能。其三,由于一氧化氮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并且药物本身也可以抑制组织因子介导的血液凝固过程,因此这类药物还可以减少血栓的形成。第四,此类药物还可以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环节--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心血管保护作用。最后,他汀类药物能缩小斑块的脂质核心面积,加固其纤维帽,并降低其内所含巨噬细胞的数量,有利于稳定和缩小冠脉粥样硬化斑块,避免其破裂引发心梗。

综上所述,他汀类药物不仅可以有效地预防心梗的发生,还可以充分地改善其预后,常用药物包括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和舒瑞伐他汀等。

但由于其具有一定的肝毒性和肌肉毒性,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肝功能和肌酸激酶。

以上便是有关于冠心病患者诱发心梗的过程、原因、高危因素,和预防心梗并改善预后的3种药物,希望广大的患者朋友能够牢记于心,坚持正确用药,不再重蹈姜爷爷的覆辙,拥抱高质量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21,36(06):521-545.

[2].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8,10(06):1-130.

[3].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8,10(06):1-130.

0 阅读:375

雨广评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