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家银行理财经营数据解读,股份行做得最好

老唐说财 2024-05-13 06:16:29

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多元化发展,理财业务已成为各大银行竞争的新战场,尤其在股份制商业银行领域,它们展现出了非凡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尽管当前大部分主流银行已经选择将其理财业务移至各自旗下的理财公司进行管理,但在其公开的年度报告中,这些银行依然会详细披露包括理财公司及银行体系内部在内的非保本理财业务的综合规模。因此,本文所探讨和分析的规模,实际上是指这些银行在其合并口径下所展现的非保本理财业务规模,聚焦于60家银行的理财业务(值得注意的是,江西银行、九台农商行未公布相关数据,而锦州银行已退市,故不在此次讨论之列,即包括56家上市银行和4家非上市银行),我们将深入剖析其中股份行如何在理财市场上做得如何此好,成为2023年业界的佼佼者的。

首先,从规模上讲,股份行的理财业务规模仍显著领先。

在2023年,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二者分别以2548489亿元和226亿元的理财规模稳居于榜首,远超多数同行,甚至也超过了6大国有银行,显示了股份行在理财市场上的雄厚实力与影响力,下图是我们统计了60家银行的具体详细数据:

2023年银行非保本理财市场规模

这一规模效应不仅提升了市场占有率,更增强了客户的信任度,使得理财品牌价值进一步放大。

同时,从上述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2023年四大国有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的非保本理财业务规模下降非常大(也是出现负增长最大的),均比2022年下降超过1200亿以上,其中建设银行的非保本理财业务规模下降最大,达到了4353.68亿。

在股份制行中,虽然招商银行也下降了1187.34亿,但仍然以25489.29亿名列第一,兴业银行是所有银行中在2023年非保本理财业务规模增长最多的银行,与2022年相经,增长了1967.6亿元的,成为2023年非保本理财业务中的最大赢家。其次是中信银行,在2023年实现了1513.29亿的增长,成为2023年非保本理财业务中增长第二名,其在2023年总的非保本理财业务规模排名也上升到了第五名,超过了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然后就是光大银行和平安银行,在2023年里,也实现了超过1200亿的非保本理财业务规模的增长。

为什么股份制行比国有大行在非保本理财产品上表现更好呢?

我认为这是股份行在理财产品的创新上展现出来的能力。

不同于传统理财模式,股份行积极拥抱变化,在2023年推出了多样化的理财产品,如开放式理财产品、净值型产品,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客户需求。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它们通过丰富的产品线,实现了理财业务的持续增长,同时带动了银行整体盈利能力的提升。这背后反映的是股份行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力及快速响应能力。

再者,非保本理财中的风险管理与服务优化也是股份行的强项。

2023年是要做好理财业务,离不开稳健的风险控制。

兴业银行、中信银行通过严格的风险管理体系,保障了理财产品的安全性,赢得了市场的高度认可,这才是他们能在2023年实现业务规模大幅度上涨的根本原因。

同时,这些银行还注重提升服务质量,通过数字化手段,如智能客服、个性化推荐系统,提升用户体验,让理财变得更为便捷高效和个性化。

值得注意的是,股份行的理财业务在业绩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银行综合业务的协同发展。例如,民生银行的理财业务与信贷、托管、投资银行间形成良好互动,形成了业务生态链,推动了银行整体的全面增长。这展现了股份行在业务协同战略上的深度布局,通过理财业务撬动了全行的转型与升级。

第二、万亿级理财规模预计将逐步转移至其旗下的理财公司,这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理财市场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但仍有4万亿的理财规模尚未完成向理财公司的转移。

具体而言,全国性银行约占1万亿,而城商行则超过2万亿。根据最新发布的理财市场年报,截至2023年底,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及农村金融机构在理财业务上仍分别持有0.62万亿、0.45万亿、2.18万亿和0.99万亿的规模。为此,我们还特意梳理了从2018年以来,历经6年的时间,不同机构的理财产品存续规模数据,如下表所示:

当前理财产品存续规模

从上面的2023年的数据来看,这表示银行体系内部还有高达4.33万亿(26.8-22.47=4.33)的理财业务尚未迁移至专门的理财公司进行管理。同时,从表中的数据上来看,尚未转移的部分主要集中在地方性银行,尤其是城商行,导致他们没有转移的主要原因是城商行大多数没有拿到理财子公司牌照,所以他们没有动力去做这样的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国性银行的万亿级理财规模预计将逐步转移至其旗下的理财公司,这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已经设立理财公司的银行中,有14家银行,包括招行、兴业银行、农行、中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民生银行、江苏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杭州银行、上海银行、北京银行与青岛银行等都已经成功将全部理财业务转移至其旗下的理财公司。

然而,也有几家大型银行,如工行、建行、交行与浦发银行,仍有部分理财业务未转移,金额总计4.33dnv 亿元。另外,中信银行、邮储银行、华夏银行、徽商银行、广发银行、渤海银行、浙商银行、恒丰银行与重庆农商行等9家银行尚未公开披露相关的转移数据。

第三、大部分理财公司的经营情况如何呢?

我们特意基于各家银行的财报进行了统计和梳理,详情见下表所示:

各家行理财子公司经营情况数据

从上表中,若我们以“年度净利润占净资产的比例”,即ROE,这一关键指标来审视,我们可以得出:多数理财机构的运营状况表现出一定的稳健性,

特别是那些“年度净利润占净资产”这一关键指标中,超过10%以上的银行,如杭州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青岛银行、宁波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华夏银行以及交通银行等,均展现出了较强的盈利能力。尤其是中信银行,成为2023年理财业务中,杭州银行成为收益率(ROE)最高的银行,达到了22.15%。

总体来看,在2023年,股份行和部分优秀的城商行,是值得学习。

他们之所以在2023年非保本理财业务实现显著增长的原因,我认为他们主要是做对了如下几方面

市场策略调整及时:

面对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环境,兴业银行能够迅速调整其理财业务策略,推出适应市场和客户需求的理财产品。这可能包括增加净值型产品比例、推出更多期限灵活、风险等级多样化的理财产品,以吸引不同风险偏好和收益预期的客户群体。

金融科技的应用:

以兴业银行为例,其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持续投入,特别是数字化转型,为理财业务提供了强大支撑。尤其在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精准营销,提高了产品匹配度和客户体验,同时优化了风险管理系统,确保理财产品的稳健运营,这些都是促进业务增长的重要因素。

客户服务与品牌信赖:

根据之前的信息,部分优秀的股份制银行,尤其是兴业银行,在2023年末的企业金融客户数和零售金融客户数均有显著增长,这表明其在客户服务和品牌信赖度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口碑。高质量的客户服务能够带来客户粘性,促进理财产品的销售和资金流入。

资产配置优化

多数做得好的股份制银行在2023年的资产端进行了有效的配置与管理,通过多元化投资策略,平衡风险与收益,实现理财产品的稳定回报,这增强了客户信心,吸引资金流入。

政策与监管适应:

2023年,国内理财市场在监管政策上继续强调去杠杆、打破刚兑付,鼓励净值化转型。以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杭州银行为例的股份制银行较好地适应了监管要求,主动转型,把握住了市场机遇,非保本理财规模得以快速增长。

协同效应

以平安银行为例,他们充分利用了集团资源,强化与其他业务板块的协同,如公司银行业务、投行业务与理财业务的联动,为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方案,促进了理财产品的销售。

最后,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未来,股份行理财业务还需保持警醒。随着监管趋严、市场竞争加剧,如何在合规前提下保持创新,持续优化产品,满足投资者日益变化的需求,是股份行面临的课题。同时,科技应用深化,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在理财业务中的应用,将是提升效率、精准营销、风控的新引擎。

综上所述,60家银行理财业务的深度解读揭示出,股份行在理财领域的出色表现并非偶然。它们通过规模扩张、产品创新、风险管理、服务优化、业务协同及前瞻布局,构建了强大的竞争优势。展望未来,股份行理财业务还需保持创新精神,积极应对挑战,以科技赋能,持续引领理财市场,成就更多理财业务的辉煌篇章。







0 阅读:219

老唐说财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