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故事:平南中

划过指尖有烟云 2025-01-13 20:30:50

刘备驾崩之后,东吴遣冯熙前去吊唁。一来为蜀汉、东吴两家的外交寻找新的契机;二来探听一下蜀汉的虚实情况。

冯熙奔丧回去之后,将蜀汉的情况向孙权做了汇报。说刘禅如何无能,对国事一窍不通。

孙权听后暗想,刘禅如此无能,若与他们联合,一旦他们被曹丕所灭,东吴也跟着遭殃。那与蜀汉联合又有什么意义呢?于是,孙权对于跟蜀汉重新发展关系有些犹豫。

此时,曹丕为了跟东吴巩固关系,又一次催促孙权将儿子孙登送去做人质。现在刘备已死,东吴的危机已经解除,没有必要再依靠曹丕了。于是,孙权随便找个理由拒绝了。

曹丕又写了很多信给诸葛亮进行劝降。诸葛亮本来就很忙,便决定用公开信的方式一并回答。信中诸葛亮的态度十分强硬,跟曹魏没有妥协的余地。

孙权和诸葛亮都知道,面对北方强大的曹魏,蜀汉和东吴只有合作才有生存的机会。可是,两家前不久开战死了很多人,现在要重新和好,实在是困难重重。

诸葛亮不愧为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认为当下最要紧的是跟东吴快速和解,越快越好。而且联合东吴也是“隆中对”中的战略决策。但是派谁去出使东吴呢?

这时来了一个人,名叫邓芝。他对诸葛亮道:“现主上年轻,局势复杂,丞相应派使者出使东吴,与东吴重新修好。

诸葛亮一听,很是惊奇,笑道:“我也正在想这个问题,原找不到人去完成这个任务,不过现在找到适合的人选了。”邓芝疑惑地问是谁,诸葛亮笑道:“此事非你不可!”

邓芝欣然接受了这项艰巨的使命来到了东吴。此时,孙权在武昌。邓芝到了这里,不过孙权现在还不想见他。可见孙权还在担心蜀汉弱小,对两家联合之事犹豫不决。

邓芝见孙权不见自己,便开始给孙权写信,说明此次出访东吴,并不只是为了蜀汉,更是为了东吴。孙权见了这封信,决定立即见邓芝。

孙权见到邓芝很是坦率,道:“非是不想和蜀汉联合,只是蜀汉皇帝年幼,国力薄弱。担心蜀汉没有能力抵挡曹魏的进攻,蜀汉灭亡,东吴就自身难保了。但是如果不联合,东吴也独木难支。”

鉴于孙权的矛盾心里,邓芝给孙权分析了当前形势:蜀国有高山峡谷固守,东吴又三江天险为屏障,若两家联合,进可并天下,退可和曹魏形成鼎足之势。反之,若不联合,曹魏必将要东吴称臣,如果不答应,则东吴不保。

孙权听了邓芝的话,觉得很有道理。最重要的是蜀汉没有打算要回荆州,这样一来,孙权便放心了。于是,做出了重新和蜀汉结盟的决定。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24年,孙权为了对蜀汉,对诸葛亮表示感谢,派张温出使蜀国,算是对邓芝访问东吴的回访。

由于这次出访蜀国意义重大,临行前,孙权特意召见张温,担心诸葛亮会介意过去之事。张温道:“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应该不会有什么疑惑的地方。”

张温到了蜀国之后,受到了诸葛亮以及蜀汉朝廷的热情欢迎,和蜀汉官员们相处的很愉快。

张温的回访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在张温要离开的时候,诸葛亮率领百官为他饯行,以示对张温工作的认可和对东吴的善意。

在欢送张温的队伍中,有一个人没有到,他就是秦宓。诸葛亮也没有开席,而是多次派人去催。

张温很是好奇,问诸葛亮秦宓是什么人。诸葛亮说秦宓是益州大学士,在益州很是出名。张温在东吴的名气也比较大,他倒也想见识一下这个蜀汉的名人到底是什么水平。

于是,秦宓赶来后,张温索性直接对秦宓发出挑衅性的提问:你有学识吗?秦宓回答道:“在蜀汉,五尺的孩童都有学识,何况是我。”

张温接着问了一个很刁钻的问题:“天有头乎?”秦宓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有之。”张温步步紧逼问道:“在何方也?”秦宓答道:“在西方,诗曰:乃眷西顾以此推之,头在西方。”

张温又问:“天有耳乎?”秦宓答道:“天处高而听卑,诗云: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若其无耳,何以听之?”接下来又面对几个刁钻问题,秦宓都能够引经据典、对答如流,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张温并不服气,又问道:“天有姓乎?”秦宓答道:“有,姓刘,天子姓刘,故以此推之。”张温听后,十分佩服秦宓。看来蜀汉的人才还是很多的。

由于张温的努力,蜀汉和东吴重新结好的关系正式确定。诸葛亮为了进一步加深吴蜀两国的关系,派邓芝第二次出使吴国。

邓芝带着礼物来到东吴,孙权问邓芝道:“如果我们团结一致,灭了魏国,天下太平,东吴和蜀国分别治理国家,平分天下,先生赞成否?”

邓芝坦率地答道:“天无二日,只怕那时我们会兵戎相见呢。”孙权哈哈大笑,连夸邓芝坦率诚实。

蜀汉和东吴关系彻底恢复了,但蜀国内的局势依然严峻,尤其是南中问题,还有加剧的倾向,几乎年年都有叛乱发生。

益州郡著名的豪强雍闿,在建宁县起兵,并杀死太守。随后,牂牁郡(今贵州凯里西北)和越巂郡(今四川西昌东南)等都先后发生叛乱。而蜀汉今非昔比,现在国力十分衰弱,所以,还只能以安抚为主。

诸葛亮首先安排越嶲太守龚禄到南中边界上县做准备。然后,让李严给雍闿写信,陈述利害,希望他早日悔悟,回头是岸。

可雍闿并不回信,李严并不灰心,连续写信发出去。最后,雍闿回了一封说:天无二日,国无二君,现在有三个君主,我们该听谁的呢?

与此同时,雍闿联合高定,对永昌进行攻击。不过,在永昌功曹吕凯和府丞王伉的顽强抵抗下,雍闿和高定一直难以攻破。

雍闿见武的不行,就来文的。他写好文章,叫人在永昌城外大声朗读。内容是叫吕凯顺应时代,打开城门,加入叛军,公举大事,一起称王称霸。

吕凯也用同样的方法在城上叫人大声朗读,劝雍闿顺天时,顺民意,归顺投降。

两下僵持不下,雍闿的部下见没有什么希望,纷纷解散了。只剩雍闿一个人,无奈之下,只得投奔了孟获。

孟获具有雄才大略。在少数民族心目中的地位很高。他想出一计,让雍闿出去散布谣言,说蜀汉要向大家索取大量的金银玛瑙。

老百姓一听很上火,整个南中地区就陷入了愤怒的狂潮中,叛军声势瞬间高涨起来。

叛军的再一次兴起,引起了诸葛亮的高度重视。吴蜀关系缓和,吴魏变成了敌对,这减轻了蜀国北方战线的压力,现在正好可以解决南中叛乱的问题了。

诸葛亮决定立即组织军队,亲自南征。丞相长史王连认为可派一员上将带兵南征即可,丞相未必非得亲征。

于是,诸葛亮兵分三路。东路军由马忠率领,从成都出发,剑指牂牁;中路军由李恢带领,从平夷出发,进攻益州郡;诸葛亮带领西路军进攻越巂郡、益州郡。最后,三军在益州郡会师。

大军浩浩荡荡出发,参军马谡在送行之列。一路上,诸葛亮问马谡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最好!

马谡进行了战略分析,认为此次南征,应以“攻心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早日收复南人之心,要一劳永逸地解决,不能反复出问题,否则,将来无法进行北伐。这跟诸葛亮的战略不谋而合。

诸葛亮渐渐进入了少数民族地区,并很快就接到了马忠的报信:朱褒不战而走,如今正按照丞相的安排,对当地居民进行安抚。

不久,李恢也传来喜讯:在云南昆明一带的反叛军已经安定了下来。

诸葛亮进入卑水附近,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卑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诸葛亮希望高定将叛军全数集中到这里,然后一举歼灭。所以,先不进攻,以拖待变。

果然,高定沉不住气,他将自己所有的人马集中于此。同时,还派人向雍闿和孟获紧急求援。

雍闿接到高定的求救信的同时,还收到了两个重大的消息,那就是朱褒兵败;益州郡大都也向李恢投降了。雍闿觉得首先应跟孟获将益州郡的防务强化好再说。

这样一来,高定火了!对雍闿迟迟不来救援,高定气得骂娘。高定手下则更加激动,纷纷要求等雍闿那厮来了,一刀将他结果了。

雍闿在益州的防卫安排好后,带领一队人马前去救援高定。没想到高定的手下气还没消,拔刀就把雍闿给刺死了!雍闿的手下不服,要杀高定。

等他们折腾得奄奄一息了,诸葛亮率蜀军轻松攻下了卑水,俘虏了高定的妻子。高定的部队后撤到邛都(今四川西昌)准备继续抵抗,又被诸葛亮大军击败,并攻占了邛都。

高定带领残部二千人不肯投降继续抵抗,被蜀军最后全部消灭,高定战死。三路大军初战告捷,孟获带着队伍准备撤退到益州郡,诸葛亮大军立即展开追击。

这时,李恢的中路军已经将孟获的老巢包围。孟获忙命滇东和黔西一带的军队对李恢进行夹击。

李恢一下子陷入被动,兵力少于敌人一倍,又未得到诸葛亮西路军的消息,现在的形势只能独自应对。

李恢很聪明,使了一招缓兵之计。他放出消息对南人说:“官军粮尽,欲规退还,吾中间久斥乡里,乃今得旋,不能复北,欲还与汝等同计谋,故以诚相告。”说粮食不足,用不了多久就会撤退。

孟获得到消息,认为以拖待变是上策,可以不用损兵折将。于是孟获放松了对李恢的夹击,这给了李恢喘息之机。

李恢见蛮族叛军放松了警惕,于是,立即率领军队对孟获进行了奇袭。令人惊奇的是,这一次奇袭竟然击溃了叛军的主力,并荡平了益州南部地区,占领了孟获的根据地,切断了孟获军的退路。

与此同时,马忠的东路大军和诸葛亮的西路大军也赶到了,三路大军得以在滇池胜利汇合。

孟获不甘心失败,他调整好败军调转过来直接面对诸葛亮,双方在盘江上游展开决战,孟获被生擒。

孟获以为自己死定了,但诸葛亮却请他参观军营。诸葛亮特意问孟获道:“此军何如?”孟获答道:“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祇如此,即定易胜耳。”

诸葛亮只是向孟获一笑,下令将他放走再战,给孟获一次机会。

诸葛亮的心意在北方,又知道南人叛乱问题严重,便用马谡提出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方针,要孟获心服口服。

说给一次机会,但总共给了七次机会,前六次,孟获的命运都是一样的,带兵报仇,然后被捉,然后释放,又被捉。

直到第七次,孟获又被擒。诸葛亮还想放他,孟获及其他夷人开始反思,不再离去:“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这次孟获是真心投降了。

大军便移到滇池,蜀军成功平定南中,至12月回到成都。

战事算是结束了,收尾工作还得做。诸葛亮高瞻远瞩,果断决定让南人自己管理,给予了充分的信任。

诸葛亮分南中四郡益州、永昌、將柯、越嵩为六郡益州、永昌、牂柯、越巂、云南、兴古,以当地人或将领统领。

有人曾劝谏诸葛亮留兵镇守。最后,诸葛亮平衡各种条件,决定达至“不留兵,不运粮”的政策。

诸葛亮任李恢为建宁太守、吕凯为云南太守,又收降爨习、孟琰等,与孟获一起授予官职,笼络南人。只有马忠是外地人而被任命为牂柯太守,但仍能做到受夷人所敬重。

诸葛亮在做少数民族工作过程中,十分尊重少数民族习俗。用人更是十分小心。首任都督李恢是南中地区人。李恢去世后,张翼接任。张翼在南征作战中表现勇敢,在蜀汉有着很高的地位。

可是,张翼到了南中接任后,对诸葛亮南中政策的精神实质理解不深,执法严格,缺乏变通。他认为少数民族的宗教活动是违法的,因此,予以禁止。这种做法,引起了少数民族的强烈不满。

诸葛亮在成都接到报告后,立即将张翼召回,重新任命马忠为都督,总领南中事务。

马忠被调往南中地区后,很快扭转了张翼留下的微妙局面,恩威并施,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和传统,树立了威信。他虽是汉族人,但他为少数民族真诚地做事,以至于马忠死后,南中人民为他流泪,建立祠庙。

蜀汉亦移南中万多家劲卒、青羌到蜀地,分成为五部,号为“飞军”,非常勇猛。

诸葛亮还注意南中的经济开发,从内地引来比较先进的生产技区的农业生产力,从而吸引了许多原以狩猎为生的少数民族,走向定居的农业社会。

南人上贡的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等,令蜀汉军费有所供给,国家富裕,为诸葛亮北伐提供物资。

南人的小规模叛变虽然没有停止,但相较东汉时期,南中却相对的平稳,而多次叛乱亦被马忠、李恢、吕凯等快速平定。

诸葛亮镇抚南中的成功,解除了蜀汉的后顾之忧,并从中得到物力和人力的支持,使他可以专心对付曹魏,开始了北伐曹魏的战争。

0 阅读:4
划过指尖有烟云

划过指尖有烟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