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道德經0448:不笑不足以為道

妍春聊文化 2025-04-08 17:31:03
【前提示】把“笑”作為對某種觀點的表達,是不是從看戲開始我不確定,但後來還有我是知道的如,笑貧不笑娼。就是用笑與不笑來表達對貧困和為了擺脫貧困而主動從事出售自己的皮肉的生意這兩件事的態度。這個不是老子的意思和境界。如果他們不笑,那麽道就沒有資格成為道了。 他們笑與不笑,是作為“所謂道”能不能有資格成為道的標準試金石。老子沒有說“不笑就不足以為下士了”。 【视频版】 【文字版】 一天一分鐘,一句道德經。今天我繼續給大家分享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一章,接下來的一句“不笑不足以為道”。 緊接上句“下士問道大笑之”,這是典型的老式風格,從來不好好從正面說話,“笑才說明他們不知道”,他們不笑,道就不是道了。 潛台詞,道並不是人人都知道,人人都修道,人人都得道,的。 笑,幾乎百分百被認定為諷刺挖苦嘲弄,我還沒有調查清楚這是。只是第十七章的瓜分基本一致。畏之侮之,百姓皆谓“我自然”。 這是典型的老式風格,吾稱之為“補述插議”。 【不充说】 接著說,老式風格中的補述插議。前面我們已經多次遇到這種了。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 本來這三者並列論述,行文流暢,但是在“下士聞道,大笑之”後面來一句解釋說明,這種“笑”說明了什麼?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他們會大笑? 以此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是不是也應該解釋下這種將信將疑半信半疑的人為什麼會這樣呢?是不是會被說成是社會地位決定了他們的認知境界?因為是中士,所以習慣了搖頭晃腦,左顧右盼,沒有主見?不會吧。我估計老子會這樣說“非信不足,信不足焉”。 我自己猜的這是。 “不是信息量不夠,而是他們自己信心不足,信念不足夠堅強,缺乏有主見的判斷力。” 以此為例,我們再猜猜“上士聞道,勤而行之”,這一句老子應該怎樣補充說明呢?實際上我在解釋這一句的時候已經說出了我的想法。 “勤而行之”的前提是相信,相信道的學說理論的前提是足夠的胸懷和一定的知識儲備(猶消化劑)。 信而能行,行而能勤。全在於這些人優秀的個人素質和教養。能信篤信,是心智模式決定的。信而能行,也是心智模式決定的。行而能恆也,行而能勤也,這是信心毅力心智堅韌的表現。 根據這樣的分析,你如果是老子,你能在“勤而行之”後面補充說明一句什麼呢? 剛剛說過的第三十九章那段摔倒了大多數釋老者的“正乃貴高論”也是這種“補述插議”。最著名的還得說是第二章。 万物作焉。 作而不辭,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成而不居 。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 我可是不止一次引用這一句,作為老式風格中的補述插議的範式。還有如第十五章,也很是經典。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初做客; 涣兮其若冰将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孰能……孰能……”這兩句,我最喜歡的老子經典句子之一,顯然是解釋說明前一句“混兮其若濁”的。 這是老子道德經偽課堂筆記的重要特徵,前面的都沒記住,往往就記住了最後一句。最後一句又往往和用的結論直接相連,於是就又生出很多誤會曲解。 【AI作文】 不被嘲笑,就不足以成为“道”了。 结合前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来理解,意思是:上等的士听到道,努力去实行;中等的士听到道,将信将疑;下等的士听到道,会嘲笑道。而如果道不被下等的士嘲笑,那就不足以称之为道了。 这句话反映了老子对于“道”的一种深刻认知,道往往是超越常人理解和认知的,那些真正高深的道理、理念,在最初可能会因为其独特性、超前性而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甚至会遭到嘲笑和误解,但这也正是道的特性之一,它不是普通的、迎合大众的观念,只有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人们才可能逐渐认识到道的价值和意义。 #春日领花束#​ #春日妙评生花#​ #晒图笔记大赛#​ #春日生活打卡季#​ #我在头条重逢老友#​ #金价跌破3000美元#​
0 阅读:0
妍春聊文化

妍春聊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