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改稻为桑1.0,胡宗宪为了大局,直接杀掉一个杭州知府、淳安、建德两个县的知县,对上对下足够交代了。
之后换上了郑必昌当巡抚,他拼命地要将改稻为桑完成,根本不顾百姓的死活。
那么他就不担心活不下去的百姓造反?
答案是,他不关心。
权力的来源
郑必昌是内阁任命的浙江巡抚,谁给他权力,他就要对谁负责。
郑必昌的立场决定了他只向上看,不会关心下面百姓的死活。
郑的直接上级是内阁,不推行改稻为桑的国策,内阁即时就会换人,胡宗宪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不为严党敛财,小阁老也会把他从严党圈子里踢掉。
改稻为桑的国策不完成,小阁老、阁老在皇帝那里过不了关,他的仕途也就到头了。
郑必昌的想法,进行改稻为桑对自己大大的有好处。
第一可以趁机大捞一笔;第二做好了改稻为桑,在小阁老面前有了功劳,可以升官;再者胡宗宪打仗赢了,浙江巡抚就有后勤保障功劳;即使输了,浙江还得继续粮草供应,自己还能捞一笔。
至于百姓造反,郑大人自然可以想办法甩锅,可以将县令、知府推出去做替死鬼。
造反这样的大事,是内阁和皇帝考虑的,他一个巡抚管不到。
再说今年也不一定会造反,郑大人在赌事情发展的程度。
明年会发生怎么样,谁也不知道,先过了眼前的关口,今年任内不造反,就没有必要去关心。
明年会饿死十万人,还是百万人,在郑大人眼中不过是一个数字。死十万人,报个饥荒;死了百万人,是倭寇勾结组织叛乱。
浙江巡抚只要上报,他就没有责任了。
将几个改稻为桑过程贪得出名的大户地主,拿去给内阁替他一死,安安心心把该给严党的孝敬给满,小阁老还是很乐意这事就这么过去的。
郑何的计策
郑必昌是个聪明人,在收到罗龙文和杨公公从北京寄来的信之后,陷入了沉思。
郑大人并不糊涂,从只言片语中和浙江的种种迹象中,他得出的结论,改稻为桑是一步死棋,胡宗宪金蝉脱壳溜了,可他不做就是死路一条。
他和何茂才商量了一条出路,将浙江搅得越乱越好,最好浑水摸鱼。
于是何茂才使出了通倭计,连环计。
让真倭寇卖粮给淳安百姓,然后诬陷百姓通倭,让海瑞去处理。如果海瑞不处理,就给他也安一个通倭的罪名;如果海瑞处理了百姓,他在淳安就很难生存。
百姓造反,那更好,直接给他们安上通倭的罪名,之后和他就没有关系了。
对郑必昌来说,利益最大化的方式,就是改稻为桑狠狠捞一笔,然后向严嵩行贿换个位置或者平安降落。
遇到了海瑞
清流劝说海瑞出山去浙江时,海瑞就抱着一去不复返的决心。
海瑞在省里听到郑何的议案之后,就要和他们争一争。
因为海瑞明白淳安出了事情,他是走不出浙江的,可以理解他抱着必死的决心,要和他们拼一拼。
之后海瑞、王用汲、高翰文结成同盟,就是要保命。
郑何他们想要将灾民闹事,改稻为桑失败的锅扣在这几人身上,毕竟他们是新来的现管,事情都是他们做的。
这几个人都不傻,海瑞、王用汲一方面是清流派来的,就是要和严党对抗的,另一方面他们要为百姓做一些实事。
虽然高翰文被沈一石套路了,在最后关头没有在议案上签字。
海瑞在淳安大牢抗住压力,没有处死齐大柱等百姓,最后等来了高翰文带来的救兵,破了何茂才的局。
海瑞是一个突发因素,郑必昌没有想到裕王派来这样一个不怕死的,不懂官场规矩的人。
尾声
按照常理,郑必昌规规矩矩做好上面人布置的任务,只要任务完成了,矛盾在可控的范围内,他就没有责任,即使出了民变,他也可以甩锅。
但是改稻为桑失败了,前方打仗又没有了钱,小阁老在皇帝面前没法交差了,只有将他们推出来做替死鬼,保住严党的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