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始,此后,天气愈寒,北方呈现玉鳞飞舞,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的景象,万物回归纯洁静谧的本色。
一看到大雪这个节气,马上联想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观景象,同时想到的还有谢太傅于寒雪日召集儿女治学的句子:“大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是呀,那些晶莹的雪花像柳絮,像芦花,纷纷扬扬,为我们挂起了白茫茫的天幕雪帘。它是仙女撒下的碎玉,是月宫桂树的缤纷落花,是翩然起舞的白色蝴蝶。如果少了雪花这个仙女一般的主角,冬季仿佛是索然乏味的。
“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小雪时节,大地开始上冻;大雪时节,河面结冰,往日咆哮的河流“顿失滔滔”。大雪,顾名思义,是雪量大。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如果说小雪是先锋,小心翼翼地试探着一路前行,而大雪就是那千军万马的主力,来势汹涌;如果说小雪是一位情窦初开的少女,一言一行尚矜持羞涩,大雪则是一位泼辣的少妇,她在大自然这座广阔的舞台上尽情地舞蹈,将天地打扮得一片妖娆。
古代将大雪分为三候:“一候鹃鸥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因天气寒冷,连寒号鸟都被冻得瑟瑟发抖,叫不出声来;此时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荔挺”是兰草的一种,大雪末期,兰草也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就其实际情况而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录的这种物候现象,更接近于南方的气候特征;在北方,大雪时节还未入九,寒气一天天加重,真正的三九严寒还未来临。
我们的先祖如此智慧,将这个时节冠名“大雪”,这是源自生活的阅历。《尚书·尧典》中记载,帝尧为了让人们不再依赖狩猎取食,探索天道,指导稼穑,派出羲氏、和氏“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确定了初始的历法,进而“敬授民时”,使得人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在我的记忆里,有不少关于节气的民谚。“惊蛰不耕田,不过三五天”,这是春耕的信号,惊蛰一过,大地解冻,便到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的时节;“清明麻来谷雨花”,这是播种的号令,清明种葛麻,谷雨种棉花。上半年的民谚多是指导生产的,下半年的民谚则多是指导生活的,如“小暑大暑,恰值三伏。少动多伏,才是正途”“小寒大寒,数九酷寒。防冻保暖,体健心安”。
在人们眼里,雪是吉祥的征兆。一则,雪代表着圣洁,象征着一尘未染的灵魂。二则,雪是庄稼的“护身符”,有了雪的保佑,庄稼才能健康成长。“瑞雪兆丰年”的科学解释是:积雪覆盖大地,保持地面以及作物周围的温度不会因寒流侵袭而降得更低,杀死一些在表层越冬的害虫,而雪融化又增加了土壤的水分含量,供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而且雪水中氮化物的含量是普通雨水的5倍。故有“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大雪下雪,来年雨不缺”等谚语。三则,雪不但能杀死空气中的一些细菌,还能吸收空气中的灰尘,有利于身体健康。《本草纲目》记载,雪水能解毒,治瘟疫。民间有用雪水治疗火烫伤、冻伤的单方。
“燕山雪花大如席”,这显然是夸张之辞,但从历史记载来看,诗人所处的那个年代的雪花和雪量,肯定要比今天大得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雪一场接一场,燕山的积雪厚达半米,漫山遍野白茫茫一片,整个冬天都不融化。到现在不过三四十年的时光,燕山的雪少了很多,仿佛“穷途末路”,有时整个冬天都见不到一片雪花。
在漫漫长路上,节气如同一个个里程碑,让人们把一年里遥不可及的大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目标。节气又如同一个个路况标识,告诉人们前面的日子是热还是冷,以便早早做好准备,从而四时安康。
顺时而为,顺时而生,这就是先祖为中华儿女设定的行为准则。先祖历经多少代,在混沌中吃尽了苦头,才直起躬耕的身子,将目光投向苍穹,投向日月星辰,终于解开了认识自然的密码。按照二十四节气耕种、收获,使得人们的生活越发和顺。
大雪时节下的这场大雪真是可爱,它用无垠的白涤净了我的视野,让我又一次望向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感受到二十四节气的博大精深和天地万物的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