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了,想和大家聊聊,关于寒邪所致的肩臂痛、肩周炎。
这是一个常见病,60岁以上的老头、老太太,常容易如此。
我给你讲个真实的医案故事,故事里的医家,是一位中医老前辈。
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当时年纪是50岁,医案记载姓潘。
这个病人,从大概八个月前开始,就出现右侧肩部的疼痛。一旦疼起来,好家伙,右侧胳膊干脆不敢动。
八个月来,此人用过很多方药,效果都一般。
等找到医家的时候,她表情痛苦,不断呻吟,而且肩关节有明显的冷感,只能用热毛巾,或者热水袋来外敷,才能暂时缓解疼痛。
刻诊,见患者脉象沉弦,舌苔白,痛处位置比较固定,而且不红也不肿。
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患者左思右想,怎么也想不出来。
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医家就给开了一张方子。
这方子,特别小巧,只有三味药——麻黄,桂枝,制附片。
怎么用呢?就是制附片先煮沸,半小时后再下其它两味药,同煎5分钟就可以了。
煎出来的药汁,趁热喝,日服二煎。
患者拿过来方子一看,发现只有三味药,未免有些失望。
毕竟,她之前用过的方药,既有祛风的,还有除湿的,更有活血舒筋通络的。
一张方子,怎么着也得十几味药。
这可倒好,就这么三味药。
面对患者的疑惑,医师说,药不在多,而在于精准。方子虽然小,但是肯定适合你。
于是,患者就尝试服用。
这一用不要紧,两剂之后,疼痛之感大大减轻,不再痛苦呻吟,患处不再那么发凉、有冷感了。
接下来,原方继续服用5剂,患者诸症悉平,生活恢复正常。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非常小巧,但是引人深思。
现在,我说说这里的道理。
首先,从舌脉和躯体表现来看,这个患者肯定是感受了寒邪。
你看,她舌苔白,脉沉弦。
舌苔白,主寒。
脉沉,主里证。脉弦,主痛。
另外,此人患处不红不肿,有冷感,喜欢用热水或热水袋外敷。
可见,她的发病,主要就是寒邪凝滞于筋骨。寒邪主痛啊。寒邪可以引起气血筋脉的凝滞和收引,于是导致疼痛。
有寒邪怎么办?就得散寒邪。这个思路,恐怕谁都懂。
问题是,以前的方药,怎么就不好使呢?这一次,用到的制附子、桂枝和麻黄,为啥就好使呢?
答案,无外乎两个字,就是所谓“精准”。
精准的方子,就像微创手术,简单直接地把深藏在体内的病根处理掉。不精准的方子,好比一条扫把,看似扫了又扫,面积很大,但深藏其中的病根儿,却未曾触及半点。
我们先看看当时用的配伍——
麻黄,桂枝,制附片。
这里头,制附片先煎。制附片,是这里的君药。
患者的问题,不是在于寒邪凝滞筋脉吗?制附片,恰好可以应对。这东西,气雄性悍,走而不守,善于驱寒邪,温通经脉,有很强的散寒止痛之效。
古人把它称作“通关节之猛药”、“通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它就好比一把尖刀,单刀直入,直接深入筋骨,把里头扎根日久的寒邪挖出来。
怎么才能排出去?这里用到了麻黄和桂枝。
这两味药是干啥的?一般来说,能散寒解表。散寒的意义,自不必说。单解表这一条,就够厉害了:患者肌表经脉被打开,寒邪顺势就被药力逼出体外。你看,一个利用中药进行的“微创手术”,就这么完成了。
所以说,这个小方子,附子配麻黄和桂枝,还是很有看点和嚼头的。
其实,在当下这个季节,因为寒邪所致的筋骨痛,尤其是肩周炎,还是屡见不鲜的。
上文所述的配伍,小巧精致,颇值得玩味。
提醒:非专业的患者朋友们,你自己不要去尝试。因为这里的附子是有毒的。它有毒,就意味着在煎药的时候,要先煎,要充分掌握好火候,辨证的时候必须精准。所以务必要在中医师的指导下来适当借鉴。